北京:“逼”出来的绿意盈盈

2016年04月26日 09:56昆明日报李思娴

中国园林网4月26日消息:北京有多少条道路,就有多少条“绿线”,充分利用一切空间,如立交桥体、高楼屋顶、墙壁植绿,打造出了立体化的绿化网。

“北京的绿化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好的。”去过很多城市的高级园林工程师孙扬说,某种程度上而言,是被“逼”出来的,“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作为一个平原上的城市,北京承接了从西伯利亚吹来的烈风。

但现在的北京,就是一座美丽、绿色的城市。在孙扬看来,北京的长安街可以算得上中国最美丽的街道。两侧树木林立,整齐划一,就像一排排士兵一样,挺拔有精神气,与两边雄伟的建筑相得益彰。更难得的是,北京有多少条道路,就有多少条这样的“绿线”。

另外,地面空间有限,北京又将绿化的视角向空中延伸。北京充分利用一切空间,如立交桥体、高楼屋顶、墙壁植绿,打造出了一种立体化的绿化网。北京东西南北中轴线两侧,到处都是银杏、国槐、油松等北京特有的乡土树种,这些高大的乔木成矩阵排列,体现出北京平正、大方的古都特色。

城市扩张、道路反复拓宽、树木很“受伤”,这也是很多城市的通病,发展中的城市如何解决这一矛盾?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孙扬说,树木的生长、景观的形成需要时间的“酝酿”,只要规划没有问题、选对了树种,栽种下去的行道树不要轻易“挪窝”,更不要说砍就砍,说换就换,尽可能地保留。

记者查阅资料后得知,北京在绿化品种的选择上其实也曾经走过弯路,过去,京城刮起“南树北种风”,不少单位争相把适合在南方生长的法国梧桐、棕榈、椰子、广玉兰等树种大量引至北京,作为行道树和小区绿化树种,乡土植物备受冷落。结果,很多南来的树种不能适应北方寒冷、干燥的气候,大批枯萎死掉。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经过摸索和实践,北京开始摈弃“贪贵求洋”的植绿思路,在引进的时候围绕“接地气”的“四好”原则,即好种、好活、好管、好看,才换来了今日的绿色盈盈。

推荐阅读:

南宁:行道树以一两种树种为主的多种种植

长春:不同往年 今年行道树将多用乔木类植树

人工降毛絮对“行道树之王”法桐难以奏效

昆明:主城30余条道路行道树将换补乡土树种

 (来源:昆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