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月7日消息:多年来,晋江在创造经济发展的“晋江经验”的同时,抓住文明创建的三个关键环节——生产、生活、生态,通过脚踏实地的实践与独具特色的开拓,以经济生产为文明“筑基”,以文化生活为文明“铸魂”,以生态建设为文明“保鲜”,闯出了一条充满活力与生命力的文明创建之路。
生产:让物质文明构起强大支撑
地处闽南的晋江,经济总量连续17年位居福建县级首位。近些年,晋江把雄厚的经济基础投向城建、养老、慈善等与百姓息息相关的社会事业上,让物质文明反馈社会文明,为城市的文明创建构起强大的经济支撑。
晋江民营经济发达,但因历史等多种原因,其城市建设十分滞后。与着眼于“赚钱”的旧城改造惯有模式不同,晋江着眼的是市民生活质量和城市品位的提升。位于晋江城市中心区域的“梅岭组团”项目,是该市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旧城改造项目,整个片区规划了绿洲生态公园、人工湖、八仙山公园等6个项目,并将地段最好、景观最美、生活最方便的地方作为安置房的建设用地,区内还特别规划了闽南民俗文化保护区等。
同样令人赞叹的还有这里的“文明养老”模式。晋江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14万余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2.9%。为了让老年人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晋江创新建立了“三位一体”养老服务模式,构建起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晋江还是一座“慈善城”。在晋江,企业家捐资慈善公益事业已经成为一种风尚。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善举已经在普通民众中蔚然成风。截至2015年12月,晋江市慈善总会募集25.51亿元善款,资助金额12.22亿元,受助人群162004人次。2014年,晋江获得“七星级慈善城市”荣誉称号。
生活:让文化传承成为文明内核
晋江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中原文化和闽越文化、海洋文化在这里交融共生。在文明创建中,晋江始终把文化传承贯穿整个过程,着力彰显地域文化特色。
这些年来,晋江对有保护价值的文化遗迹进行全面调查、分类保护;对能够整体保护的古村落,规划建设传统街区进行集中保护;对必须原址保护的名人故居、宗祠、庙宇等,通过完善周边设施,进行分散保护;对一些难以复原的建筑,则通过专业评估,统一收集展示,进行构件保护。
文化让城市有了灵魂,文化也让市民有了“精气神”。悦读节是晋江打造“书香城市”的重要文化品牌活动,至今已成功举办五届,2015年就有高达39万多人次参与其中。去年,晋江在偏远乡镇新投放15台24小时自助图书馆,让百姓享受家门口就近阅读的乐趣。
同时,晋江的文化惠民工程也已惠及城乡每一个角落。其中“大美晋江”惠民舞台工程,充分利用城乡文化场馆,举办音乐会、话剧、杂剧、儿童剧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每月一大戏、每周一小戏,让广大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欣赏高水平文艺演出。
生态:让环境留住记得起的乡愁
在文明创建过程中,晋江加强城市紫线管理,注重保留乡愁记忆。作为城市发源地,如今,晋江五店市已经成为城市的集体记忆。这里有成片的闽南传统古厝、番仔楼,有独具南洋风格的连排商铺,还有石鼓庙、蔡氏等家庙宗祠,如此多样的建筑风格齐聚实属罕见。
同时,晋江还注重绿色环保。2015年国庆节期间,投入2.5亿元的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正式启用,首期3000辆公共自行车上路使用,让市民就近享受方便、低碳绿色出行。
近年来,晋江抓好清水净海、治污减排、环卫保洁、植树造林“四大行动”,将绿水青山还于晋江人民。2015年11月,晋江正式通过国家生态市验收,向全市人民交上了一份可持续、绿色发展的满意答卷。
又到年终岁首,不少晋江华侨重返故土,他们纷纷感慨地说:“家乡变化这么大,我们还能找到回家的路,找到故乡的根!”
推荐阅读: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