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大通县用绿色涵养生态文明

2016年01月31日 10:37人民网荣丽君

青海大通县用绿色涵养生态文明

中国园林网1月31日消息:想知道现在的大通有多美吗?那么请你春夏来大通做客。未入县城,草木葱郁的绿色就会闯入眼帘。步入县城,老爷山南北拂来缕缕清香,北川河两岸吹过阵阵轻风。绿色大通,让人心旷神怡。

林业兴则生态兴,生态兴则文明兴。大通县是全省林业工作重点县,全县林业用地达230.9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48.6%,林木蓄积量为166.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38.1%。人均公共绿地达到8.42平方米,县城绿地覆盖率为37.36%。为了用绿色生态屏障,绘就出美丽大通的画卷,2015年全县林业工作围绕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理念,认真落实“生态保护第一”的新要求,坚持不懈抓好城乡绿化工作,持续推进县域主要道路、重点区域、庭院绿化等建设,大通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植树造林实现生态逆转

在高原上种一棵树有多难,大通造林人说:“对每一棵树苗的精心呵护,如同对一个孩子的抚育。”为了让家乡绿起来,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生态环境,该县在荒山上背水种树,在四边裸地播下绿色种子,通过“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草)以及国家重点生态环境治理等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大通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2015年重点工程再创佳绩。按照目标任务,2015年完成省、市下达林业生产任务为人工造林6.28万亩,封山育林4.72万亩;完成人工造林6.84万亩,封山育林4.72万亩。其中,完成三北防护林工程人工造林1.88万亩;天保工程人工造林0.12万亩;完成2014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项目生态经济林建设任务0.33万亩;完成2014年度公益林大规格苗木造林3.95万亩;完成西宁市南北山三期大通绿化工程人工造林0.1万亩;“四边”绿化0.154万亩;灌木林改乔木林项目0.3万亩;完成了35个新农村绿化任务和13个美丽乡村建设;完成全民义务植树157万株。

坚持科技兴林方针。按照“科技创新,重点突破,优化配置,支撑发展”的思路,加强同中国林业科学院、北京林业大学、青海大学等科研单位的联合协作,开展了一系列研究。“青海云杉扦插育苗技术”、“青海云杉优良无性系选育技术”、“樟子松容器育苗及区域造林技术示范”三项技术通过省级成果鉴定,其中前两项技术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青海云杉育苗试验研究课题中,从根本上改变了云杉苗周期生长缓慢的规律,创造了国内云杉育苗生长量最高指标,缩短了育苗周期。同时,在东峡林区原有青海云杉良种基地的基础上,建立了全国第一个青海云杉二代无性系种子园和全国第一个青海云杉室内种子园;投资207.8万元建成集多种智能控制系统于一体的全自动智能温室育苗基地。

大力推进义务植树及城镇绿化。过去5年,年均参加义务植树人数达105万人次,建立全民义务植树基地6处,面积266公顷,本着“增绿量,出精品,上档次”的原则,完成县城3个广场和11条街道绿化、小城镇建设各类绿化、营造百里文明风景线公路沿线绿化带等任务。城镇人均绿地面积达7.59平方米,城镇绿化覆盖率达35.2%。

十二五回眸

“十二五”以来,累计完成营造林工程34960.59公顷,占“十二五”计划25807公顷的135%;完成新农村绿化127个行政村,完成中幼林抚育8733.34.0公顷,完成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5193.3公顷。同时加大了森林资源保护力度,使得全县森林资源总量快速增长。

努力守护这片高原绿色

大通县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屏障区,也是重要水源涵养区,地理位置特殊,生态区位十分重要,全县严格落实政策法规,规范程序、严格执法,依法打击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促进了林业又好又快发展。

加强森林防火工作。继续落实森林防火行政首长负责制、加强森林防火宣传、严格火源管理、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规范火灾信息报告制度,确保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去年,《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森林草原防火条例》经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于2015年7月24日批准,并于9月1日起施行;大通县森林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三期建设项目通过省级验收;年内全县无重大森林火灾事故发生。

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检疫工作。完成了2015年天然林区云杉梢斑螟飞机防治任务,全年共完成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面积29.56万亩,占下达任务28万亩的105%。按照《植物检疫条例》的规定,认真做好苗木的检疫工作,从源头管控危害性森林病虫害疫情,做到了无病虫害苗木进入林区和造林地块,去年全县共检疫苗圃52家,产地检疫面积8600亩。

加强林政资源管理。依法、依规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木材经营加工许可证,严格按照相关程序办理征占用林地和林木采伐手续,做到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利用并重。去年,全县相继开展了“天眼行动”、“打击破坏鸟类违法犯罪专项整治”、“宁张公路沿线综合整治”、“非法侵占林地专项整治”等专项行动,打击涉林违法犯罪力度和办案效率得到提高,全年总共受理各类涉林案件113起,查处109起,查处率为96%。

全力以赴做好森林资源调查工作。森林资源是林业的基础,摸清森林资源家底、掌握动态发展趋势是开展林业各项工作的前提和保证,完成了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经费项目生物多样性监测、大通县宝库河流域湿地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资源监测、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作业设计及方案编制、监理、验收工作。

十二五回眸

“十二五”期间,该县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指标,全县木材生长量大于采伐量,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二五”期间,严厉查处和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占林地及无证运输的违法犯罪行为,为国家挽回损失达175万余元。

“十二五”期间,在东峡林区全面开展云杉梢斑螟飞机防治工作,累计防治面积达12万亩。

让绿色拥抱城市乡村

漫步在大通的大街小巷,绿意盎然、花团锦簇的城市街景遍布闹市之中,闹中取静,曲径通幽;桥头镇公园褪去旧颜换上新装,让群众流连其中、乐在其中;走进乡村,每家门户乱堆乱放的柴草垛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杨柳垂髫、鲜花怒放的田园风光。如今,大通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目标,统筹城乡绿化,城乡加快了与绿色拥抱的步伐。

进一步加大城市绿化建设力度。根据“创森”工作要求,全面完成了以县域为核心的园林建设,对大通火车西站站前道路、县域街道进行绿化和美化,绿化道路里程共计9800米;改造修缮广场游园绿地1.02万平方米,共计栽植各类苗木67.8万株;引进国槐作为绿化新树种,完成人民路、建国路行道树栽植工作。

稳步推进新农村绿化工作。全面完成了省、市下达的35个新农村绿化任务,并结合“高原美丽乡村建设”活动的要求,完成13个高原美丽乡村绿化,共栽植旱柳、云杉、丁香等各类苗木15.36万株。

继续创建“百里文明风景线”。完成宁张公路13公里至业坝滩公路沿线的绿化带建设,栽植青杨、新疆杨、青海云杉等苗木1万余株,并进行了涂白;为使宁张公路沿线林带完整,从13公里至双岔路拉设网围栏28000米,维修破损网围栏2500米;联合多部门,出动600余人(次),对四号桥非法占用林地的违章建筑进行强制拆除,依法收回林地,并及时进行了苗木栽植,共栽植青杨5000余株。

完成桥头公园景观提升工程。加快公园改造力度,新建了老年人健身、休闲小广场,铺装道路、广场1204平方米;集中清查并更换了一批损坏、老化的设施;加装园区内花坛铁艺金属栏杆总计1003米;完成人工湖引水管网改造150米;整理绿化用地1.55万平方米,累计栽植各类苗木2万余株。

林子成农民绿色银行

大通向化乡将军沟的村民说起林权制度改革就笑逐颜开,村书记邓永良说:“这林权制度改革后,村民们种林、护林积极性提高了,村里还发展了林下鸡养殖和林下中草药种植,光这两项农户年收益就有8000多元,村民们都说我们守着个绿色银行。”

大通县作为全省11个试点县,自2008年6月起,率先在大通县景阳镇寺沟村和长宁镇康家村开展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截至2012年,全县集体林地通过承包到户和均股到户2种方式全面完成主体改革任务。

2015年根据《大通县集体林权流转管理办法》(试行)、《大通县集体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试行)等相关规章制度,继续开展林权抵押贷款、林权登记管理、林权流转管理等业务,在林权管理服务平台和林权流转交易平台上实现了信息发布、林权(档案)登记、林权交易、数据查询、网上办公等功能;同时加大林业专业合作社扶持力度,积极开展项目编制申报工作,落实省级财政扶持资金110万元,市级财政扶持资金190万元,主要包括林下食用菌栽培、中藏药种植、特色经济林种植、林下特色养殖等项目。

十二五回眸

共完成集体林权改革面积724168亩,林权改革完成后建立林权管理服务中心,开展各类林权交易服务工作。现已备案林业专业合作社161个,投资规模大、经营模式多元化、涉及农户多成为新成立专业合作社的一大亮点。

五年来林权抵押贷款登记10起,抵押面积251.89亩,全县林权抵押贷款新增5万元,累计金额达到48万元;办理集体林权流转6起,流转林权面积375.1亩,流转金额3.66万元/年。

自然保护区呵护生态资本

大通县黑泉水库作为省会西宁市重要水源地之一,担负着西宁市及海东市300多万人口的安全饮水重任,保护好水源地周边环境的生态安全是政府一项重要工作,为保护好水源地,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大通北川河源区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自2007年成立以来,一直对加大植被保护和恢复力度,提高水源涵养能力,防止水土流失,对黑泉水库的安全运行和长期稳定的发挥反调节、灌溉、城市供水、防洪和发电等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过去5年,积极开展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申报工作。2011年编制完成了《大通北川河源区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在掌握了区内本底资源、确定保护区建设重点后,编制完成了《大通北川河源区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同时办理了保护区土地使用证和林权证。经过努力,于2011年7月通过国家林业局初审,2012年12月通过了国评委专家的评审,2013年12月,经国务院办公厅审定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为107870公顷。委托国家林业局西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编写了《青海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总体规划》,并于2015年2月获得国家林业局批复。

“十三五”构建合理生态体系

步入“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大通将保护、培育、恢复和发展森林资源,努力使该县生态建设走在全省的前列,把该县建成西宁市最大的水源涵养示范区、森林生态旅游区、全省生态文明先行区。

五大体系工程

围绕“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构建合理的生态体系。坚持城镇、乡镇、村庄三者融合,荒山绿化、城市庭院绿化、四边绿化三位一体,乔、灌、草结合。按照自然地貌、植被、水系、湿地等得到有效保护,绿地分布合理,生物多样性趋于丰富,努力把大通打造成为全省“生态文明先行区”。

发展绿色林业,建立结构合理、效益多元、功能完备的生态保护体系。以保护和建设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地,保护区域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以绿色科技、生态科技为核心,以休闲养生和生态旅游业为支柱,不断延长林业产业链条,努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林业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发展人文林业,构建繁荣的森林文化体系。以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为平台,大力挖掘生态、历史、民俗、宗教、科普、爱国等文化内涵,创建一批各具特色的生态文化教育基地。

发展民生林业,建设物质循环良好的林业产业体系。着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花卉苗木、林产品加工、林下资源开发等产业。提高林业产业科技含量,有效延长产业链,扶持一批林业龙头企业,壮大产业集群,不断提高林业产业对第一产业的贡献率。将兴林和富民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农牧民就业增收;大力开展城镇绿化、新农村绿化活动,改善城乡生产和生活环境;加强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和道路、饮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林区民生。

发展现代林业,建立手段先进、装备优良、队伍有力的林业科技体系。着力加强林业科技工作,加大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努力提高林业科技贡献率。
 

推荐阅读:

云南:普洱市“十三五”林业总规划

《铜仁市林业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16-2017年)》印发

浙江:创新形成林业碳汇生态补偿机制

河南:汝阳县“十二五”林业生态建设亮点纷呈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