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1月2日消息:昨日,记者获悉,今年青岛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对青岛市胶州湾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贯彻实施情况进行了检查,综合整治成效明显。现已规划建设环湾绿道全长约197.4公里,已建成58公里,修筑防潮堤9.82公里,清理湾内海域面积20余平方公里。
整治276处污水直排口
10月31日举行的青岛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上,市人大城建环资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庆武作了关于检查《青岛市胶州湾保护条例》贯彻实施情况的报告。
据市人大常委会2016年工作安排,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对青岛市胶州湾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贯彻实施情况进行了检查,综合整治成效明显。制定实施了环湾流域污染综合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和渔业养殖设施清理方案;组织实施了白沙河下游、红岛岸线、小港湾岸线综合整治;规划建设环湾绿道全长约197.4公里,已建成58公里,修筑防潮堤9.82公里;加强联合执法,实施退池还海,清理湾内海域面积20余平方公里,清理湾内的养殖池塘并收回虾池4000余亩;实施环湾河道综合整治,对环湾10大水系31条大小河流水质情况进行严密监控,完成20余条污染较重河段治理;改扩建李村河、海泊河、张村河等污水处理厂和污水管网,建成运行污水处理厂13座,建成污水排水管网4813公里;实施青钢集团、海晶化工、染料厂、啤酒麦芽厂等一批沿岸工业企业搬迁,整治276处污水直排口。
在科技支撑力度加大方面,开展胶州湾生态湿地保护专题研究,建成了水动力物理模拟实验平台,完成了胶州湾底部清淤可行性论证调查研究项目工作报告,将胶州湾列入国家近岸海域生态监控区,在大沽河入海口组织实施有缆在线监测系统建设,扩大了胶州湾海域监视监测覆盖范围。
明年底前基本消除黑臭水体
此外,重点领域治理存在差距。胶州湾水质仍不乐观,据统计,我市60%以上的陆源总氮TN(可溶性总氮TDN)污染物,导致胶州湾可溶性无机氮DIN浓度超标最为严重,超标严重海域主要分布在大沽河、墨水河、楼山河、李村河等入海河口附近。今年住建部、环保部公布了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名单,涉及我市14处。湾底区域淤泥堆积严重,水体循环动力明显降低,海水自净能力微弱。对此,岛城加大截污力度,加强河道截污和点源治理,对入湾河流污染点源保持不间断排查,及时收集处理、截住排污漏洞;结合道路改造工程、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程和海绵城市建设,完善地下排水管网,避免污水排入河内;对新开发地块临近河流进行生态改造,将新开发房产项目对河流环境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完善旧城、旧村区域的基础设施,降低对附近河流的污染程度;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避免简单采取硬化、渠化等传统措施,多采用天然材料和先进生态复合材料,保持河流与地下水的联系;加快黑臭水体治理,确保明年底前基本消除黑臭水体。
注重海河湖水系连通。在河流治理中推进海河湖水系连通,通过清淤疏浚和疏通填堵河段,促进水体流动,改善区域水动力条件,增加河湖调蓄能力,提高区域整体防洪能力和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建立健全河流治理的组织体系,切实保障河流治理资金投入,积极创新河流治理的建管模式,建立完善建后管护的长效机制;强化河道管理,杜绝乱采、乱挖、乱堆、乱建等现象,保障河道安全。
对湾底湿地进行抢救性保护
提高胶州湾水质标准。按照陆源污染物入海输移路径,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陆源污染物“差别化”减排方案,根据不同区域特点明确“差别化”的减排任务指标,精准高效防治胶州湾水质污染。
此外,加强湿地保护。落实胶州湾四大控制线,突出湿地保护的“生态红线”,以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为重点,对湾底湿地进行抢救性保护。将退化湿地通过水体恢复、野生动物栖息地恢复、植被恢复、湿地景观恢复等层次进行修复,建立结构和功能完整的水系水网。积极恢复自然岸线、滩涂和水域,更好地发挥生态调节、涵养和容纳等作用。探索建立胶州湾海洋生态补偿制度,加强胶州湾湿地、海洋生物动物监测,修复水生野生动物的自然产卵场、繁殖场等,维护胶州湾海洋、湿地和滩涂生物的多样性。严防对湿地人为的过度“保护”产生生态环境灾难性破坏,严禁任何变相地架桥、修路、搞建设蚕食湿地、堵塞生物动物迁徙路线的行为。
推荐阅读:
(来源:青岛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