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主任成玉宁演讲
《因地制宜的海绵城市研究与实践》
中国园林网现场报道
中国园林网11月19日消息:主持人王向荣:谢谢刘滨谊教授,我们对他的思考表示钦佩。下面请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主任成玉宁教授做报告,题目是因地制宜的海绵城市研究与实践。
成玉宁:刚刚刘教授慷慨激昂,我看了也很激动。今天我跟各位报告的话题,这个话题也是中国当下很热的话题。自从2013年12月12日中国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城镇化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到海绵城市的概念,用了三个自然表述海绵城市建设的要义。随后相关实践在全国展开,全国已经有30个城市作为试点,今天刚刚唐教授也到2016年2月6日和5月27日分别在城市规划管理建设若干规定意见以及讨论北京副中心问题上,由总书记和中央主要领导再次提到海绵城市问题。今年9月21日人民日报关于海绵城市建设需要耐心,这篇报道中说了一件事,30个海绵城市,19个没有挺过今年的大雨大水,所以议论纷纷。各位也知道关于海绵城市建设有不同的意见,也有不同的看法。更多的是源于不同的技术。这里不评价相关的技术,只把本人寨这个领域的研究和实践跟大家报告。
我本人从2010年开始关注这个领域,事处偶然,因为我们在推数字技术,我希望将水文化作为城市问题的一个突出问题加以研究,碰巧遇到后面的海绵城市。这里举了十个例子,有道路、城市住区、城市公园、广场、城市新区设计,如何统筹城市水的管理。
海绵城市建设确实很系统,在过去两三年中,可能有一篇讲得比较多的PPT,就是因地制宜的海绵城市研究与实践。今天我不去讲这样的话题,但是把里面的核心要义提一下。其实海绵城市建设离不开自然地理,离不开天,更离不开地。刚刚孟先生给我们分析了中国传统中国人的智慧,包括风景园林的智慧。其实就是天地之间的智慧,而我们只看到地,或者只关注了天,可能都不足以解决海绵城市的问题。所以海绵城市一要研究城市的自然地理,二是要研究诚实的下垫面,三是研究城市的水环境。
这基线以西的生活环境相对是比较恶劣的,这基线的重要点就与自然降水相吻合的,也就是说没有降水就无法孕育生命,也无法满足城市生活的需要。江苏省的面积不大,不大的江苏省也不一样,苏南苏北苏中各不相同,其中连云港地降水量小于蒸发量,而在苏南降水量超过1200毫米,这样的自然条件下就不可能成立一刀下的所谓海绵城市设计的导责。
海绵城市如果仅仅是以排水为导向,把海绵城市作为灰色下水系统的补充,可能没有全面理解海绵城市的要义。习总书记用自然渗透,自然存储,自然净化,意义远不止排水一项。
城市下垫面也极其复杂。我们说的园林城市可以有30到40恩%的土地是园林绿地,这就是天然的海面积,不需要在园林绿地的基础上再造所谓的海绵。问题就问在道路、广场、建筑等覆盖的地面,当这些下垫面硬化之后,就已经失去了自然吐纳降水的能力。所以问题出在三分之二,我形象的比如家里三个人,两个人生病了,第三个健康人用不着跟着吃药。如何科学的理解海绵城市,可能就需要对下垫面的不同展开科学的认知。即便是科学的下垫面都不一样,产生的地面径流的强度时间也不相同。所以必须是因地制宜的,就是三分之二的不透水的下垫面。
中国古代一直有城市跟水很重要关系,水不是带来城市的麻烦,而是城市不可或缺的环节。不仅是中国,在国外也是一样。意大利也看到大量属于古罗马和中世纪的海绵城市的做法,中国更是多了。所以不存在是一个新概念,而是人类与自然长期共生过程中的智慧。这是我们看到春秋战国先秦的城市,每一一座城市是没有水的,这些水都是以自然而然的形态存在于环境中,不仅构成城市的美,更是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苏州城是城水和谐共生的样本,苏州城水系很多,当水成为系统的时候,自然而然有了更多的调蓄能力,就像今天因的信贷能力一样,有了更多调节资金的可能,水也是需要调节的。所以古代苏州人很懂得如何巧妙的应用水。
赣州的福寿沟,今天水患不是今天城市的专利,当人类的使用强度足够大的时候,对下垫的改造足够大的时候,自然而然有水患。而福寿沟就是宋代的先人按照中国人的理想,水的规律,打造的一条水的系统。这条水的系统远不如巴黎的下水道来得宽阔,但一定比他们更智慧,因为他们是无动力的,这里的水窗口,利用的原理就是每位同志家里的排气扇原理,福寿沟很好的解决了赣州的排水用水问题,排得出,止得住,城外的水不会回灌到城内。我们的团城更是海绵城市的样本,原因很简单,除了选对树种以外,更重要的用了一些海绵的措施,比如村庄地面铺砖有很多细小的截流沟,对应的是一个一个渗水井。我们古代从来没有放弃对水的探索,这是中国人用水的智慧,也是风景园林人的智慧。
当然美国人到了上个世纪50年代也开始用了这样的办法,麦克哈德提出的用的法则基本与古人使用的法则如初一则,把水就地的留下使用好。人类的文明终究会有同步性,当然时间上未必是同步的。我们看到意大利的先人在古罗马和文艺复兴和中世纪的时候,有了与中国园林和中国人相似的做法。但是我们在美国再次看到时候是数百年以后。麦克哈格的研究更加具有定量的意义。
城市水环境的研究更加突出,一方面是水涝,中国城市和世界的城市普遍缺水,一是下雨就涝,这是城市文明进程中的悲哀。今天看到的中国城市缺水的很多,包括上海、辽宁、山西等都缺水,江苏这样一个水网丰沛的地区也属于重度缺水。大家不是水多了,而是不当在时候由于人类的不当作为导致瞬间多了,而不是总量多了。
城市水环境面临更重要的问题就是城市缺水,以园林绿地为例,园林绿地每年用水量很大,一平方米绿地一年大概一度多水,以南京为例大概在1.2到1.5吨水,这样的用水量是巨大的。我们经常看到洒水车,洒水车都是用消防拴中取水,每年消费在园林绿化中的水量是巨大的。
以城市的水环境为例,我们来南京。明朝的南京自然系发达,用水的便利也很好体现。这个城市在不断的变化,城市的内涝也不断的出现。城市的下凹路段,下船路段,城市的地下空间往往是城市水患的重灾区。我们看到城市的水涝不断频发,而且大江南北无一例外。将北方降水很少的地区也逃不开洪水的命运。我们一味的强调灰色系统,一味的加大排水系统,排完以后,城市是缺水的,中国有一座城市在外国人主导下实现,就是山东青岛,德国人做的下水系统做得不错。但是青岛又是最缺水的城市之一,所以只关注的排,远不是海绵城市滚珠的全部。
巴黎的下水系统,甚至可以拍电影,是不是下水系统这么发达就是好事,在今天该加以反思。中国人太谦虚,太好学,什么都去学,我觉得因地制宜的学可能做的研究少了。青岛不涝,但是青岛缺水跟发达的下水系统不无关系。所以我们说海绵城市,因为城市不同,区域的不同,下垫面不同,城市水环境不同,必须要因天,因地制宜,要基于系统的架构下全面的理解海绵城市的要义,不是单一的解决排水问题,而是要把排水、用水,净水统称在一起,综合的解决城市水环境的问题。
以下是关于海绵城市设计策略。一个是因天因地制宜的设计策略。我从来不认为海绵系统是灰色下水系统的替代,我认为是有效的补充。可以互补,并解决城市排水的问题,更解决城市绿地水问题,必须是两者的结合。必须妥善的处理三分之二和三分之一的关系。三口之家,两个人生病,药还给第三个没有生病的人。绿地更不是用来解决城市地表水的问题。
我以以下几种形态说明问题:第一是路,一有雨就涝,一涝就就出人命。城市道路的确很多,道路都是有组织排水的,道路的中坡很长,所有的道路都是不透水,城市下凹路段,立交桥自然而然成为水续存的地方。建筑物产生的水洪问题相对慢一些,因为从屋面到地面有绵长的径流时间,不会像广场来得这么快。我就选择道路作为首先的突破口,全中国都一样,一下就淹。当年因为没有海绵这个词,在2012年,2011年做这个设计的时候,我称之为是生态路系统。我把路面变成透水,江南地区的路是软基路面,不能透,所以把路基通通不透水,保证墙度不影响道路路基的承载能力。同时又设计一系列的排水的边沟,把路面的水全部调畜到绿地,我们的道路水几乎没有外排,不但没有外排还解决了江邻地段的地面水的问题。我几乎在所有的道路都埋了传感器,可以随时知道降雨量、搜集量、地表径流量。我们的实践应当是没有前人的。类似的事件不断在江苏做,而在南京做,而在安徽也做,在广东也在实践。在不同地段都有不同的做法,我的路面完全可以透水,比如南京天保街生态路,所有地方都是做了对照组研究,证明我们的项目和实际功效。目前来看,效果非常好。人家都在下凹,我坚持不下凹,不但不下凹,而且是桥灌路的结合。我们看到的路跟普通地面一模一样,背后有不一样的心,因为所有水都是自给自足的。实践证明,水的充足不仅解决肥的问题,而且可以很好的解决绿化问题。大约在4到5年可以收回成本,也就是5年以后就是净收益,告诉各位,这个系统跟其他系统互补,用不掉的水仍然会进入到下水系统中。按照我的研究,除了类似的技术做了四条路以外,不需要增加下水系统的压力,可能在新设计的路段中设计可以打七折做下水系统,今天可以用数字来证明这点。在雨停了两小时,我们的路面是这样,而相邻路段是这样。所以海绵城市不是口号,更不是形式,只要可以定量的说明问题,我就证明是真海绵,我反对简单的下凹,希望园林绿化的生态和园林效能换取海绵系统。
苏州城北路海绵系统实践,凡是有条件一切是因地制宜,一切是让自然做工,这是中国人的智慧。在这条路上可以看到有五种颜色,意味着有五种不同的海绵技术。也欢迎明年的秋天去看苏州,在这五段路都埋了传感器,相信在2017,2018年会给大家看到苏州的数字,而且数字是实时的,自动传回来的。
南京中兴路北延跨秦淮,必须是因地制宜,甚至是因路制宜,一刀下的不成立。
安徽蒙城县山桑路海绵系统,市长都希望可以全市做,但是老路有老路的办法,路面很好的情况下,不改路面也可以海绵化。不改路面只要在绿地里稍动手脚也可以海绵化。我一定会固化下,使中国在海绵系统中的体会,凡是有人要我都无偿的提供。
公园绿地,公园本来没有问题,但是记住像徐州这样的城市用水很困难,降水量小于蒸发量。所以在公园采取不同的办法,比如襄王路节点海绵绿地设计,工人师傅实施的时候不能一块一块摆,必须随机摆,千万不能大小搭配,海绵体产生了,垃圾就地掩埋,绿化就可以长得很好。在有限空间的水是一滴不让他走,我希望每一滴水都留下来。广东降水量很少,我在广东佛山做一系列的停车场,大自然很奇妙,从来有制造者也有分解者,关键在于我们要理解它。大家如果去过沙家浜,沙家浜上的公厕也是我做的,公厕有管道,就地处理。
我做的住宅区,这个住宅区是低收入保障房,如何让他们物管费少一些,从方方面面节约,这里的雨水是留住了,不是外排的,跟刚才说的路又不同。除此以外,我觉得最大的海绵系统就是天然的水系,就是人与天条的理念,保护好自然的水系比保护好单一的湖泊更有价值。
武汉,今年武汉是一个例子,30个城市,19个问题很突出,其中包括武汉。我们江苏的试点城市镇江问题更多,我随着省政府为镇江解决问题,当地的居民拉着我不让走,向我倾诉海绵城市的种种不是,其实那不是海绵城市的不对,而是做法不对。我还是建议好经也得好和尚好好的念。我真诚的希望在座的各位风景园林人,这是一个工作的主战场,不要退回来,不要拱手相让,我们让的不是礼让,我们让的是科学。我觉得风景园林人有这样的能力做这样事。
这是我做的区域,30平方公里已经做了15公平公里,就是大丰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我大量在新区做了水系,目的是降低水位,结果过去的三年中,这个片区建成三年,意外收获显现了,最早不是做为海绵,我是做降解的。在去年大水已经逼近了,离一层建筑和地面还有30公分,而主城几乎全淹,这个例子给我们的启示,我们怎么算用来容纳雨水,尤其是水洪期间的的库容。我们讲科学,有定量的方法,有科学技术一定可以很好的实现海绵技术。
第三部分向各位简单汇报一下海绵城市研究与技术成果。所有东西能定量就假不了,凡是定型的东西都免不了口水仗。当我们认为海绵城市是祸是福争论不休的时候,在去年的会议上我还是把生态智慧关于海绵城市的精神写出来了,我觉得能够定量,拿定量的数据证明一切。在我们实践中,大量的使用云技术、物联网技术、传感器技术。互联网时代,中国人有话语权,虽然在座有很多友好的外国朋友,中国有渠道,把互联网的技术把实践案例结合在一起,我们应当向国际输出我们关于海绵城市的研究,而不是说借鉴所谓雨洪管理等等所谓没有问题的概念。我经常开玩笑说,电影上有些演员叫大姑娘装孕妇,怀里装个枕头满地打滚,只有痛没有幸福。在座妈妈都知道,当有新生命的时候,不仅有痛,更有幸福。而这个大姑娘没有幸福,只有痛。我想还是拿中国人的实践说明问题,这是一个技术。所有的东西都有传感器,所有的图表都是自动生成的。
海绵绩效的研究,一定要有绩效,一定要有定量。我想在座各位都能会,也搭建了很多平台,通过物联网技术,就是大家用的手机,手机公共网络就可以很好的传输图像和数据。包括在徐州用了精密的滴灌技术,当水量达到树木生长的要求就自然会关掉。对雨水的应用也要精细化,我们不需要口号,需要拿实践向世界证明中国人可以有作为。
江苏省的海绵型城市道路绿化建设导则是我写的,我的导则拿到安徽、山东都不行,只能用于江苏,不存在一把枪可以打天下。
我们过去也没有发文章,当我的海绵城市的一些项目建成有三年以上或十页数据的支撑,今天在这里有勇气向各位汇报,也接受各位的批评和指正。很多领导去看,我也当过若干次演员,来了领导就要去介绍,我说光说不行,还是向各级领导传达我们的科普知识。媒体上有报道,我还是实事求是的说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海绵城市的研究,到了攻坚战的时候,到了做真实工作的时候,到了放弃争论与议论的时候,必须走因天因地制宜的科学化道路。
本稿为大会速记稿,未经作者确认,难免错漏之处,敬请谅解。
(来源:中国园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