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格尔木年复一年织起城市绿色“围巾”

2016年10月24日 09:08青海新闻网黄瑾辰 李莎莎

中国园林网10月24日消息:今年8月,格尔木市林业局被全国绿委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绿化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成为格尔木林业人又一张骄傲的名片。

他们为什么能获得这项国家级的荣誉?只要在格尔木走走就知道了。行进在绿树成行的道路上,徜徉在鲜花争艳的街巷边,不经意间,格尔木变得越来越漂亮,人们都说,现在的格尔木根本不像一座戈壁滩上的城市。

其实,过去的格尔木远不是这样。长久以来,“一年一场风,从冬刮到秋;终年不下雨,干旱鬼神愁”是这里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桀骜不驯的大自然并不肯轻易接受拓荒者赐予的绿色生命,夹带着黄沙和砾石的狂风会把刚栽好的树苗连根拔起;无霜期短、土壤盐碱含量高、有机含量几乎为零的戈壁滩也不肯轻易容纳绿色生命的存在,栽上的小树经常会无缘无故地枯死,人们不禁感叹:在格尔木种活一棵树,远比养活一个娃娃难得多!

可以想象,打造一块沙漠中的绿洲是多么的不易。然而,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从1954年慕生忠将军种下第一棵树开始,一代又一代格尔木人锲而不舍、前赴后继,愣是让贫瘠的土地上也生长出了枝繁叶茂的绿色植被,开创了在高原荒漠地区春、秋两季植树的先河,为城市织出了三环式的绿色“围巾”。

第一条绿色“围巾”,也就是“外环”,是外围的生态屏障。新乐村,是格尔木市西部的一个小村庄,距离市区约40公里。由于接近沙漠地带,过去,这里曾饱受风沙的侵扰。21世纪初,一片名为“新碳林”的生态林区在村外扎下了根。造林之初,有些村民还不理解政府为什么非要花那么大力气、花那么多钱在荒滩上种红柳、沙柳,然而,很快所有人都体会到了“绿色围巾”的作用。

“以前村里风沙大得很,屋子里面都是一层灰。家里根本不敢开窗,杯子和碗必须要盖盖子。后来有了林子,风沙就被挡住了,连大家的衣服都变干净了。”村民刘迎花回忆。

如今,包括“新碳林”在内,林区的外围仍然在不断扩大中,造绿的脚步一直在继续。据统计,“十一五”初到现在,格尔木市三北防护林工程完成任务8656公顷;国家重点公益林面积由2004年的7.66万公顷增加到2016年的42.41万公顷,防沙治沙示范区造林项目从2014年开始实施,造林564.61公顷。

另两条绿色“围巾”在市内,以城市道路、广场、街头绿化带等为“中环”,以单位、庭院、小区绿化等为“内环”,格尔木先后对泰山路等30余条新建和改扩建道路实施了绿化,并相继建成了中心广场、将军楼主题公园、滨河路景观带等大型开放性公共绿地14个,沿街单位则拆墙透绿、见缝插绿,增加绿化面积。

这个过程中,格尔木实现了一大创造:把园路、盆花、山石、雕塑等融入道路林带,在市区勾勒、营造出小桥流水、曲径通幽的意境,既彰显出城市的文化底蕴,又提升了城市绿化水平。这种独具匠心的创造,已被写进清华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国内著名学府园林专业的教材,供学子们参考学习。

目前,格尔木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已达到20.1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提高到6.9平方米,并且在不断提高当中。

三条绿色“围巾”,将一个荒滩上的小城,变成了美丽的戈壁绿洲、沙漠“碧玉”,这是格尔木人的汗水,更是他们的骄傲。

“我们将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绿色成果,按照习总书记的重大要求,进一步推进科学造林,不断提高造林绿化的质量和水平,把格尔木变得更绿、更美、更宜居。”市林业局局长赵文才说。

推荐阅读:

内蒙古乌审旗引进绿化植物见成效

湖北竹山围绕五个重点推进国土绿化

河南:今年年初以来 淇滨区园林局绿化土地10万平方米

河北东光:五大绿化工程秋冬可新增林地2万亩

(来源:青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