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福建石材封矿的这几年 企业逆境求生

2016年10月12日 09:27九正建材网

中国园林网10月12日消息:历史很长,长到必须以世纪为单位计量。在那看似言简意赅的史册中,被湮没于岁月中的一切在后人提起时逐渐变得云淡风轻。即便光阴无情,但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天所发生的大事记都深深铭刻在历史参与者和见证者的心中,并对社会的发展进程产生不可抹灭的影响。

如今,距离南安石井682矿山被封已过去3年,自该石种被勒令停采后,有相关需求的石材人迅速找到了诸如山东锈石这类的替代品,但与682矿山有关的故事就这样戛然而止了吗?不。

随着南安、晋江、泉港、惠安等地的清矿行动相继开展,泉州市于2015年正式完成饰面石材矿山的清退。而就在近日,福州市市长杨益民在一次地区调研检查中特别提出,“坚定不移推进罗源湾退养和石材厂退出,坚决关停石材企业。”

曾经被视为区域经济发展主要推动力的石材开采产业,在环保理念的大旗下,光辉形象轰然倒塌,与之相关的人和事被迫卷入洪流当中咆哮而去,不知最终归于何方。而今恰逢福建封矿事件发生三年之际,本期独家策划将带您回顾三年间的那些人、那些事。

1、陆续关停的矿山

2015年7月17日,省国土资源厅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环境保护厅、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林业厅五部门联合印发《敖江流域饰面石材矿山关闭实施方案》(闽国土资综[2015]237号)称,确定年底前,连江县、罗源县、古田县的饰面石材矿山全面关闭,相关证照一律注(吊)销。

该红头文件的发布在罗源当地乃至石材界掀起了不小的舆论风波,有当地居民发帖称:“在没有石材业以前,罗源还是一个贫困县,石材业的发展不仅彻底改变了当地贫困落后面貎,更是一举摘掉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石材业作为与临港工业并行的罗源两大支柱产业之一,每年为当地贡献的经济总量不容小觑,经济地位也逐年上升。193个行政村(居),几乎每个村都有为数不少的村民在石材企业找到了就业机会。不难预见,一旦关停,大量的失业人员将成为当地不堪承受之重。”

用涂料简单绘制的笑脸赫然出现在矿山山顶上,不知是否在“庆祝”蓝天白云的回归。

据了解,罗源县现有石材及相关衍生产业链从业人口近十万人,倘若作为当地重点支柱产业的石材开采工作被迫退出历史舞台,将有数以万计的劳动力面临失业的风险,社会压力与日俱增。而投资者众多的石材企业也将面临不容小觑的经济及信誉损失。大刀阔斧的改革之下,业界一片人心惶惶。

如今,距离《敖江流域饰面石材矿山关闭实施方案》发布已一年有余,但事件仍在不断的发酵当中。日前,福州市市长杨益民在一次地区调研检查中再次强调:“坚定不移推进罗源湾退养和石材厂退出,坚决关停石材企业。”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罗源县石材行业今日的窘境不免让人联想到三年前雷厉风行的泉州市矿山整治清退行动。哀鸿遍野声中,罗源县石材人尚在矿山的强制关停之间苦苦挣扎,而与之南北相望的石井682矿山早已成为后来者的前车之鉴,孤寂地淡出人们的视野。

2、被遗弃的繁华

夏季的暴雨过后,或深或浅的矿坑里积满了雨水,仿佛山野中一池池幽幽的绿潭。但放眼望去,南安市石井镇这座曾经的682矿山上,无所不在地遍布着这样人工开凿的痕迹,它们静静地伫立在那里,无声地向来访者诉说过去的故事。这一刻,似乎时光穿梭,机器轰鸣声、采石切割声、人员喧杂声一并旋绕着冲向耳蜗。运输的货车莽撞地从身边跋扈而去,那激扬而起的白色石灰,那残破不堪的木质竹梯,那被遗落在山间的机器零件……在这片尘埃与锈迹的矿山遗址中,谁能想象往昔的峥嵘?

“封矿事件发生后,南安、石井的小工厂共停了60%左右。之前矿山的电压器用电量占据石井的1/3,现在全部停止使用了。依托矿山生存的小工厂只能跟着矿山一起停,因为本土资源优势丧失了,从外地拉荒料回来成本又高。”新福源石材总经理李景峰对《海西石材》杂志说道,石井682矿山的关停在当地引起的连锁反应不亚于一场“小型地震”,受连带关系影响,当地失业率不断上升,经济收入总额下降,习惯了从事石材生产行业的劳动力“突然找不到归宿”。

当年,682矿山被勒令停采的消息不胫而走,有相关需求的外地石材人纷纷取消前往南安采购花岗岩的计划,转而将注意力投向诸如山东锈石这类的替代品种上。南安市石井镇逐渐失去石材原产地的优势,与之相邻的石材重镇“水头无石”真正成为现实。

杨子山脚下,民房和厂房混杂,依托着石材产业生存与繁荣。

客商纷至沓来的局面萧条之后,当地石材人也在寻找新的出路。“福建陆续封矿后,沿海地区的石材人也将目标转移到其他省市的石材资源上。随州、麻城等发现了石材矿山资源的地区吸引了很多被清退的石材企业转移。”李景峰介绍,近年来,湖北、山东、新疆等地的闽商石材产业园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而这场“雨”的水雾中就暗含着福建封矿事件的氤氲。

当地就业机会减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与之休戚相关的问题是农村空心化现象的加重。“晚上的时候偶尔想在村里走走,看能不能遇到熟人大家一起聊聊天,结果发现村里的同龄人没几个在家,大多外出创业或打工了,无一例外的是,他们依旧从事与石材相关的行业。”村民小李感慨道,儿时的玩伴在成年后逐个背井离乡去寻找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村道逐渐冷清,留守的老人与小孩越来越多,“外面的世界真的更好吗?”留守家乡接管自营石材加工厂的小李有些迷茫。

3、隐匿的政治逻辑

8月29日,湖北南漳——晋江永和石材产业对接会在晋江永和镇登惠酒店召开。在泉州市饰面石材矿山全面清退的背景下,湖北南漳欲承接老石材产区工业转移的招商计划昭然若揭。但将历史往前翻,同属湖北省管辖的黄冈市、随州市在多年前发现当地储量丰富的石材资源时,亦掀起了相关产业招商引资工作的热潮。

2010年以前,湖北省黄冈市石材资源所在地为实现早日脱贫,曾把石材开发作为主要产业来抓。在这个大背景下,县市和乡镇政府积极招商引资,群众自己动手开发石材,形成了政府和群众“官民合力”一齐上山采石的局面。全市石材矿山数量很快达到108家,碎石矿山数量225家,石材加工厂数量214家。上面这些数字已很惊人,但并非全部,该市尚有一大批“季节性采石堂口”没有统计在内。所谓“季节性采石堂口”,是指当地农民农闲时开发的小采石点。当时形成这样一种局势,农忙季节群众下地种庄稼,忙完农活就上山采石头。如果抛开环境影响不谈,仅从经济角度看,“官民合力”采石对于发展老区经济和改善老区百姓贫困的生活是有一定帮助的。也正是因为有此功效,在当时,大家采石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转折点发生在2010年。黄冈市委、市政府遵照中央绿色发展指示和湖北省“绿色决定生死”的理念,结合黄冈的实际,相继出台《关于开展石材行业综合整治的意见》和《黄冈市石材行业综合整治工作方案》,迅速作出了对石材行业进行综合整治的部署,提出了“规范开采、集中加工、综合利用、保护环境”的要求,展开了大规模的专项整治行动。

湖北与福建两地的石材产业互为镜像。先发展后治理似乎成为社会常态,但从放任自由到制约管理的过程通常需要果断地砍去诸多枝叶,在行业尚未适应甚至心怀侥幸之际,改革便已来势汹汹,直接利益相关者受到的冲击更是需要长时间恢复。

以南安市石井镇为例,矿山清退工作之前,全镇拥有近400多家矿山开采企业,1500多家石材企业,从事矿山开采及关联产业人员5万余人,石材产业年产值达60亿元,年创税收3.6亿元,税收占全镇税收比例高达80%。然而,随着中国安全监管总局《2013年非煤矿山安全监管重点工作安排》及泉州市《关于进一步推进生态治理工作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文件的出台,声势浩大的矿山清理行动在全国各地点起星星之火并迅速围困石材原材料市场,而作为南安市三大石材重镇中唯一拥有自有矿山的石井镇也未能幸免。

“整个石井都在靠矿山开采发展经济,被喊停之后,很多人到其他的省市继续从事石材这个老本行。但全国的石材矿山如同四面楚歌一般,都面临着政策的变动,于是部分出门在外的石材人又被迫回来了,石材产业就像进入了一个怪圈。”在润发石业总经理李福信看来,全国范围内相继而起的封矿行动仿佛推倒了一长串的多米诺骨牌,而最后被压垮的、背负着沉重压力的那一块无疑是产业中的石材人。

推荐阅读:

厦门海沧自贸园区前三季度进口石材比增11%

台风重创下 石材行业景气骤跌

江苏:加强进口石材放射性检测把关

进口石材一定好吗?

 (来源:九正建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