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城镇化研究之杭州西溪篇

2015年09月15日 11:13中国城市网

中国园林网9月15日消息:杭州之西,有地“西溪”。原为湿地,富饶宜居。西溪湿地是与杭州主城区紧密联系的一块湿地,距离西湖5公里,市中心武林门也仅16公里,湿地内约70%的面积为河港、池塘、湖漾、沼泽。自东晋开始,人们就在这块湿地上安居乐业,过着“以舟为马,以水为田,以桥为路,以岛为家”湿地人家生活。90年代,随着城市化的高速推进,与主城区毗邻的西溪湿地很快享受到了城市化的红利——地价迅速升值,房租逐渐上涨。西溪湿地的未来是在城市化过程中“填湖盖房”赚取眼前看到见的土地增值的红利,还是抢救性修复和保护生态环境,为杭州多留下一块生态绿地?西溪湿地的命运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着两种不同方向的博弈。

传统城镇化之路:土地城镇化 房产西进

80年代开始,随着改革开放后经济活力的增加,中国城市化开始加速。城区扩大,建筑用地激增,土地稀缺,郊区土地增值——原来的堰塘、湖泊、湿地、农田被视为价值洼地, “平整建城”的趋势锐不可挡。“城市化轰轰烈烈,郊区农村逐渐泯灭”已经成为一种全国普遍现象,西溪湿地似乎也面临这种不可改变的命运。建国初五六十年代,西溪湿地占地60多平方公里,而到了2002年,西溪湿地只剩下11平方公里。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区不断扩大,西溪湿地正以年均约1平方公里的速度在萎缩。主要原因是土地城镇化带来的红利驱动。

近水楼台先得月,毗邻杭州主城区5公里的西溪湿地首先感受到了城市化的红利。2002年左右西溪湿地范围内有10个行政村、5.3万人居住,其中有4万名在杭州工作的外来人口。外来人口激增直接带来的是村庄房租的上涨和巨大的商业房产需求。从90年代初开始,蒋村人填塘造房,出租房屋成为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与此同时敏锐的房地产开发商也盯上了这块不可多得的“肥肉”,纷纷前来投资开发。房价从90年代中期一平米3000多元/平米,到2010年30000左右/平米,10多年时间里房价差不多涨了10倍,平均每年房价能涨一倍。湿地周围从开始一两家开发商来试水,到最后十多家知名大开发商来“扎堆”,西溪湿地城了房产开发商的掘金乐土。

一栋栋楼宇拔地而起,一幢幢商厦矗立——地基下填埋着在原来的湿地。西溪湿地已经存在了1500多年,但从60平方公里锐减到10平方公里左右,才用了十多年。就是这最后10平方公里的湿地,也与开发商签订了协议,保守估计这里的每平米拍卖价格5000元左右,拍卖出去就是550个亿左右的收益,超过一个沿海发达地区一个地级市全年的财政收入——这是可以看得见的“白花花”的土地收益。西溪湿地即将成为“西溪城区”,从杭州版图上彻底消失,仅会留下一个地名留与后人传说。就如杭州松木场以西的“西溪路”、“古荡”等路名一样,本地居民会对来访者说,“这里曾经是湿地”。

西溪湿地的迅速萎缩,引起了一些有识之士的担忧,他们纷纷呼吁不要被眼前的土地红利遮蔽,要重视湿地的生态作用,保护西溪湿地,保护杭州这块不可多得的生态绿洲。湿地本身有着重要的生态意义是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有“生命摇篮,地球之肾”的美誉,在国际上湿地的保护一直受到重视。且不说西溪在杭州历史上有不可再生的历史人文价值,留有清代剧作家洪昇为代表的一大批人文古迹。西溪最后10平方公里湿地的命运将何去何从?

新型城镇化之路:旅游西进 “金镶玉”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

民间的呼吁换来了政府的积极回应, 2001年底,杭州环保、农业等数家部门联手,开始在西溪湿地范围内实施“禁养”工程,并严格对辖区内的企业实施审批制度。“禁养”工程解决了湿地日益严重污染和侵蚀增量问题——90年代以来,湿地居民主要发展养鱼、养猪。湿地圈围了约3000个池塘,高密度地养殖了大量鱼、鳖,养猪业占农业总产值的70%高峰时曾有生猪存栏2万头,加上生活排污、企业排污,水质逐渐恶化为劣Ⅴ类。

“禁养”工程确实保护了环境,但显然也带来了难题,湿地居民的发展路径、致富门道在哪里?如何既改变过去“鱼头经济(养鱼)”、“猪头经济(养猪)”、“石头经济(石材)”的粗放发展方式?作为国际风景旅游城市的杭州自然想到了发展旅游业,以发展生态旅游经济替代“鱼头经济”、“猪头经济”、“石头经济”。

“旅游西进”,杭州作出了这样的战略决策,但杭州已经有了西湖这样国际知名旅游景点,西溪湿地如何赢得市场和游客的认可?整治西溪湿地环境、挖掘湿地的人文历史、宣传湿地的生态价值、营造生态景观打造与西湖相媲美的国际旅游产品成为政府的决策。但这在当时国内来说是“史无前例”可参考,国内湿地几千处,但还当时尚未有一处成功的打造成国际知名旅游产品。

但杭州保护西溪湿地的决心得到了世界湿地公约组织和国家林业局的支持,在国际湿地公约组织的帮助下杭州考察了日本、香港等成功将湿地营造成旅游产品的国家和地区,并于自2003年正式开始了“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决定采用湿地公园的模式来保护湿地,这是一种既能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又能满足湿地原住民的发展权益顺应城市发展趋势的“两全模式”。杭州提出以“金镶玉”这一概念来处理湿地保护与周边城区发展的关系,总体的构想是以10平方公里总体占地为金,重点是做好基础设施,建设湿地公园功能区,作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开发区和建设区,满足城市化发展需要;在10平方公里中选择生态良好的区域划为生态保护区和生态修复区,实行严格生态保护,精心雕琢生态碧玉。“金玉成碧、相得益彰”最终实现湿地保护与经济发展两全的愿望。

经过几年的克难攻坚,辛苦经营,西溪湿地实现了华丽转身,2005年2月2日,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被列为中国首个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试点项目。5月1日,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第一期景区对公众开放。2007年10月第二期景区建成开放,2008年10月第三期景区开放。为确保湿地居民获得更好更绿色发展机会,在严格保护生态情况下整合公园捏各类业态。发展科普教育、文化创意、旅游服务和休闲养生四大类产业,其中科普教育类业态占11.4%,建筑面积16500平方米;文化创意类业态占22%,建筑面积31776平方米;旅游服务类业态占34.2%,建筑面积49467平方米;休闲养生类业态占32.4%,建筑面积46947平方米。湿地公园得到中外游客的认可,游览人数和入住创业园人数逐年增加。2014年入园人数445万人次。

启示:环境保护应因势利导 “积极保护”

西溪湿地开始启动保护工程时曾面临一场艰巨的“模式之争”,一种是设立湿地自然保护区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严格保护,不允许有任何人为开发、利用,一般针对原生态湿地采用这种模式,此种方式的特点是生态保护功能强,但是经费投入较大。另外一种是建设湿地公园。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以用促保”,以有限的开发,带动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一般是针对城市次生态湿地,此种方式的特点是开发部分资源,带来经济收益,实现保护经费的自身造血,但生态保护功能稍弱。前一种方式国内比较常见,中国已设立的476处湿地自然保护区绝大多数分布在人口相对稀少的偏远地区,自然生态良好,没有或仅有轻微的人为干预。后一种方式鲜见,2003年前,大陆还没有一家湿地采用湿地公园模式进行保护。所以当西溪湿地宣布以湿地公园模式进行保护时遭到很多专家的反对,他们认为应该采用建保护区的方式进行保护。

其实1971年《湿地公约》签订时,其主要的保护目标确实是保护水禽栖息地。现在,该公约的保护范围已涵盖湿地的经济、文化、科学、娱乐价值。美国生态学家克斯坦赞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有17项之多,湿地生态服务价值居全球各类生态系统之首,每公顷湿地生态系统一年的产出价值为4000—14000美元,分别是热带雨林和农用态系统的2—7倍和45—160倍。正因为如此,《湿地公约》一直以湿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但由于对湿地公园模式的陌生,造成了人们在认识上的误解,何况西溪湿地上的居民已经在此生息繁衍几百年了,如果采用保护区的方式,湿地上4000多户居民将完全失去生存家园,会带来严峻的社会问题。

真理越辩越明,杭州花费了大量力气介绍世界湿地公约组织的保护理念,介绍日本、香港等成熟的湿地公园保护模式,分析西溪湿地保护牵涉到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终于,湿地公园模式获得了的多数专家的认可,特别是获得湿地原住民的赞同。“湿地+公园”就是“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就是保护与利用“双赢”,是兼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最佳平衡点。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西溪湿地公园建成后效果到底如何,湿地的生态环境恢复了多少?湿地原住民的发展机会有没有降低?湿地公园收益是否能盈利?一句话是否达到预期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大效益的完美叠加?我们用数据来说话。

湿地公园建成至今湿地内维管束植物从工程实施前的221种增加到了目前的1000多种。鸟类已由79种增加到157种,占全市鸟类总数的50%。在疏浚河道57公里,清淤470多万立方米,护岸40多公里,实施三堡和珊瑚沙两大引水工程后,西溪水质提升了2至3个等级。据专家测算,西溪湿地缓解“温室效应”、“热岛效应”效果非常显著,可对其周边约15平方公里的气温起到0.5℃—1.5℃降低作用,据测算每天可节水500—800吨,节电10—30万度。此外,西溪湿地固碳能力可达40万吨,每年空气优良天数均达到90%以上,负氧离子含量平均每天在1400个以上,PM2.5的监测数据在杭州7个监测点中最稳定、最优良。

更重要是西溪湿地公园带来了良好的示范效应,自从2003年建设国内第一座国家湿地公园——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开始,十多年里国家湿地公园数量达到468座,其中,已建成的有95家,面积15.3万公顷,在建的有373家,规划面积达474万公顷,从2003年到2013年间,全国受保护湿地面积增加了525万公顷,湿地保护率由30.49%提高到现在的43.51%。湿地公园的建设极大的促进了湿地的保护。

湿地公园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吸引了众多游客,而且吸引了众多文化创意企业入驻湿地公园周边的文创产业园。原住民大多数选择就地从事旅游服务业或者利用良好的旅游人气从事相关服务业。还享受10%村集体留用地开发“三产”带来的可观“分红”,生活水平比之前大大提高。2014年西溪湿地公园旅游经营收入1.85亿元,湿地公园保护经费逐步实现自我造血,自我平衡,不再担心生态“保护经费”增加了财政负担。

时任杭州市委书记的王国平总结西溪湿地成功的经验指出,西溪湿地遵循积极保护的理念,将湿地保护与城乡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环境综合整治、交通路网改善结合起来,通过适度利用实现了更好的保护,探索出一条保护与利用“双赢”的路子。建设湿地公园,既要高度重视对湿地资源的保护,又要高度重视对湿地资源的合理、适度利用,必须坚持“积极保护”方针,将湿地综合保护工程视为非常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保护为目的,以利用为手段,通过适度利用实现真正的保护。

推荐阅读:

鄱阳:建管并重 湿地风光别开生面

襄阳一湿地公园水草疯长 变身红色大“草原”

艾比湖湿地:盐碱滩上形成万亩芦苇荡生态景观带

贵州:黄果树启动国家湿地公园建设

(来源:中国城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