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9月10日消息:日前,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将在2029年达到峰值,为2.9全球公顷。
报告同时还指出,如果选择绿色发展道路,则中国可以在2026年达到人均生态足迹的峰值,为人均2.7全球公顷。
2014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54.77%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保的愈发关注,生态足迹一词也渐被熟悉。
“生态足迹是指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全球的消费所需要的或者能够容纳人类所排放的废弃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世界自然基金会项目执行总监李琳解释说。
事实上,生态足迹作为一种衡量自然资源利用持续的方法,在国内外已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生态足迹将一个地区或国家的资源、能源消费同自己所拥有的生态能力进行比较,能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是否处于生物承载力的范围内,是否具有安全性。
当前,中国的城镇化率仍在不断提升,2014年城镇化率已达到54.77%,城市数量近650个,建制镇近2万个。生态足迹和城镇化水平有关系吗?
报告指出,在中国,生态足迹对城镇化水平的依赖十分明显。碳排放、城镇化和个人富裕程度成为影响中国生态足迹的主要因素。城镇化进程中,人口结构、生活方式等转变,影响人类活动的生态负荷;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改变了自然系统的承载能力。经济城镇化水平对人均生态足迹具有最为强烈的影响,这说明随着经济水平、人均收入与消费水平的提高,人均生态占用土地也会相应地提高。
2029年中国人均生态足迹将达到峰值
“城镇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会对整个中国带来深刻的变化。不同的路径选择,将带来不同的生态影响。”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博士佟贺丰表示。
为此,报告通过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在不同的城镇化路径选择下,未来十五年中国的生态足迹和生态环境的相应变化趋势。
报告显示,从生态足迹各分组的增长速度看,草地和林地占用的增长速度最快。草地足迹的快速增长,主要源自城乡居民对牛奶和牛羊肉的需求在未来的巨大增长空间。林地生态足迹的增长,源于中国城镇化中,城镇建筑增加带来的木材、家具需求和纸及纸制品需求。
通过分析,报告指出,未来15年中国的生态足迹变化将经历两个阶段:2015-2025年,产业结构仍然为资源消耗型,生态足迹仍在逐步增加,碳足迹占比达到峰值,但逐渐接近生态足迹的峰值;
2026-2030年,城镇化转向以集约化发展,使得人均生态足迹的增值效应逐渐减弱,在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将在2029年达到峰值,为2.9全球公顷。
“如果没有必要的政策干预,中国未来消费增长和消费模式改变带来的环境压力将持续加大。”佟贺丰表示。
走绿色道路或是唯一选择
如何破解城镇化发展进程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是中国推进新型城镇化亟须考虑的现实问题。
报告还假设了绿色情景下,中国2025年即可达到碳排放的峰值;2026年就可以达到人均生态足迹的峰值,人均2.7全球公顷。随着时间的推移,绿色情景的资源效率的提高将越发明显,也将带来更高的绿色投资需求。
报告就此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比如走更加绿色的城镇化道路,避免“锁定效应”;创新财税体制,拓展投资渠道增加绿色投资来源;对绿色建筑建设和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建设减少小汽车出行的多方式绿色交通体系;注重传统产业的绿色转型;加强土地的精细化管理;引导绿色消费,加强公众参与。
推荐阅读:
(来源: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