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8月24日消息:“今年,是我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推进年’。”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人士日前告诉记者。依照去年出台的《德阳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工作方案》,共涉及22项工作、20多个责任单位,目前各项工作稳步推进。“由于认识深度、发展阶段等多方面原因,改革呈现难度大、进度慢的特点;另一方面,从中央、省委到市委都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表明了在加强生态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决心和信心。改革向更深层次推进,我们‘在路上’!”
各专项改革 强调“稳”突出“深”
建立生态红线保护制度方面。生态保护红线是生态环境安全的底线,就国家层面看,目前仍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对生态保护红线的理解和划分方法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体系。就我市情况看,生态红线的划定主要依据《德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总规纲要已于今年年初通过规委会审议,目前设计单位正在完善规划内容。与此同时,相关工作也在同步推进中: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正在按要求有序开展;完成了《森林分类区划界定》,以及全市《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并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拟定出了2015年淘汰落后产能计划上报审核下达;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工作目前正在组织迎接省政府的考核。
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方面。积极推进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并实行差别化价格政策。以耕地保护补偿为例,试点工作在我市旌阳区、广汉市、绵竹市、什邡市等4个区(市)开展,按补助标准不低于50元/亩·年(含省、市补助),今年的省补资金已下达各试点地方财政,各县(市、区)已完成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编制。建立了我市的公益林生态补偿机制,对国有公益林按面积和护林人员“双线测算”给予管护补助资金。完善饮用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建立跨区域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合作机制,断面水质超标扣缴等以经济杠杆撬动环保的方式作用日趋明显。加快推行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支撑体系建设,探索推行碳排放、排污权交易试点,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环境治理和保护的体制机制方面。积极推动什邡、绵竹的磷石膏综合利用,取得了重要进展,通过减量化、资源化措施解决磷石膏堆场附近的民生问题。基地建设计划到2018年,实现磷化工产业废弃物新增量综合利用率达100%,力争产用平衡,将加快磷化工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推行IC卡刷卡排污总量控制管理试点,2家企业列入全省第一批试点企业;深化环评审批制度改革,按照国家环保部要求,调整和简化新受理的建设项目环评;严格执行项目能评制度,对国家明令禁止或限制的“两高”行业新增产能进行严格把关,实行能评准入和限批,目前全市初步实现产业结构由重化工逐渐向绿色产业、循环经济的转型。
制度体系建设 需要“更高规格”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涉及面广,任务繁重艰巨,很多改革事项属新生事物,没有可供学习借鉴参考的思路、经验和做法。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市环委会一份相关调研报告指出,结合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安排部署和工作实际,生态环保体制改革需要拎紧以下几个方面的“牛鼻子”,加快推进:
——建立生态文明建设考核体系,将环境保护目标考核 “升级”为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与干部任免奖惩、财政转移支付、生态补偿资金安排结合起来,让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由“软约束”变成“硬杠杆”。
——破除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障碍,重建市环委会工作机制,设立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
——建立和完善资源环境产权制度和资源环境经济政策。节能减排指标的分配要考虑不同主体功能区以及不同地域在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经济发展阶段等方面的差异与特征。明确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法律地位,加强排污权交易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明确实施生态环境补偿的资金来源、重点领域、补偿方式、补偿标准,确定相关利益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和保障措施。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环境建设和修复。此外,应加强生态补偿资金的分配使用和考核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和监督。
——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在制定经济政策时,要有资源、环保、生态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确保经济发展总体战略、规划和政策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因素;广泛听取利益相关者和公众的意见,由此形成一个多方参与的环境与发展政策制定机制,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监督管理机制,提高环境违法成本,建立对环境违法的严惩机制,加强环境执法能力建设,保证环境执法的客观、公正、快速、高效。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监督,包括加强人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监督、司法监督和社会监督。
推荐阅读:
(来源:德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