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折射昆明生态智慧

2015年08月24日 09:55昆明日报辛宇 戴文娇 杨官荣

雨水广泛用于小区景观用水  

中国园林网8月24日消息:昆明,国内第一个以政府文件的形式,强力推进雨水资源化利用的城市。经过努力,昆明已建成100个雨水收集利用设施,雨水综合利用设施日设计规模约6.97万立方米。同时,还建成雨污调蓄池16座,调蓄池总容积为21.24万立方米。雨水收集利用工作的推进,检验的不仅是海绵城市的建设,还检验着昆明城市的生态成色。

昆明在全国首推雨水利用

细心的市民一定会发现,昆明很多道路两边的绿化带,是高于地面用水泥砖块铺装的一个狭长地带,种植在这种绿化带中的树,如果仅靠自然的雨水,往往“喝不饱”,还要靠人工浇灌。

这样的绿化形式随处可见,但从维持城市水生态的角度来看,这并不是优质的解决方案。而海绵城市建设,就是要修正这类做法。

建设海绵城市,促进生态文明,昆明先人一步。

早在2009年,昆明就开始实施雨水资源化利用,并制定出台了《昆明市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的规定》,明确了雨水收集利用设施是节水设施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符合条件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均应按照节水“三同时”的要求同期配套建设雨水收集利用设施。

海绵城市建设不仅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实践,更是城市规划、建设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契机。2011年7月,昆明市还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雨水污水和城乡垃圾资源化利用工作的实施意见》,并同时下发《昆明市雨水和污水资源化利用工作方案》,以全面推进昆明雨水资源化利用工作。

雨水收集利用设施是节水设施的重要内容之一。为进一步规范和提高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工程设计和施工水平,昆明还积极开展低影响开发利用雨水资源方面的研究及标准制定工作,相继开展了《昆明市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对策研究》、《昆明市城市雨水资源综合利用研究》,编制了《昆明市城市建筑与小区雨水收集利用工程(参考)图集》、《昆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生态道路设计、安装图集》(DBKJT53-01-2010)、《昆明市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有关城市节水、雨水综合利用的规范性文件,为雨水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只有制度创新,才能释放发展活力。特别是2009年9月,为大力推进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昆明市人民政府以规范性文件的形式,下发了《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昆明市城市雨水收集利用规定的通知》,这也是国内第一个以政府文件的形式强力推进雨水资源化利用的城市。

千方百计留住雨水

“逢雨即涝,雨后即旱。”这是很多城市都存在的状况。

 造成这一矛盾的重要原因,是水泥地等硬化地面太多,占用了能够涵养水源的林地、草地、湿地,切断了自然的水循环。雨水来了,只能迅速排走,各个区域都往外排必然造成市政排水管网的压力,增加内涝的风险。因为没有留下雨水,当雨季过去,又面临缺水。类似的情况,在昆明同样存在。

在当前水资源紧张、水污染加重、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下,强推雨水收集利用,势在必行。

建设海绵城市,最重要的就是要千方百计留住雨水并加以利用。2009年以来,昆明市水务局、市节水办积极推进雨水集蓄利用工作,及时全面掌握全市雨水、污水资源化利用的工作动态,结合工作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对各县(市)区、管委会和各有关部门、责任单位进行跟踪督促和指导。截至目前,已在工业和民用建筑项目已同期配套建成了100个雨水收集利用设施,雨水综合利用设施日设计规模约6.97万立方米。这100个雨水收集利用设施,主要利用下凹式绿地、渗透铺装、植草砖、渗排一体化系统、地下建筑顶面与覆土之间的滤水层、雨水收集池、模块水池及景观水体等方式对雨水资源进行控制,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等能力。

保证安全的水环境,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做好雨水收集利用工作是一个关键环节。同时,昆明还在新建和改建道路中开始推行生态道路建设,目前已有20多条道路采用了雨水生态断面技术与道路同步建设。特别是为了综合解决城市雨污混流及城区部分区域雨水淹水点问题,昆明市还结合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在主城二环路以内开展了雨污调蓄池试点建设,共建成16座调蓄池,总容积为21.24万立方米,配套管网17.7千米。此外,昆明还对部分已建成的公园绿地要求补建了雨水集蓄利用设施。根据《昆明市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的规定》规定:民用建筑、工业建筑的建(构)筑物占地与路面硬化面积之和在1500平方米以上的建设工程项目;总用地面积在2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园、广场、绿地等市政工程项目;城市道路及高架桥等市政工程项目。不管是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建设单位都必须按照节水“三同时”要求,同期配套建设雨水收集利用设施。

[分页]

一边是缺水,一边是汛期大量雨水白白流走,这一现状,在昆明正悄然改变。现在,昆明还有一揽子雨水收集利用工程正在建设之中,今后的昆明城,有望像海绵一样,遇雨吸水、蓄水,需要时“释放”利用,“逢雨必涝,雨停即旱”的状况将得到一定改善。

城市水生态亟需修复

作为一座资源型、水质型的缺水城市,水生态改善一直是昆明城市转型的重中之重。而水生态的修复工作,更是重中之重。

对昆明而言,最大限度收蓄利用雨水,实现雨水资源化利用,是缓解水资源紧缺、减轻城市洪涝灾害和排水压力、降低城市面源污染、改善和修复城市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例如,建设雨水收集回用系统,把一定汇水面积上的雨水通过收集系统收集起来,贮存于雨水收集池,经处理后用于绿化、冲厕、洗车等用途。

开展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不仅可以替代节约优质水资源,增加可利用水资源总量,实现优水优用,这对治理和保护滇池,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从节水和社会经济的角度来看,雨水资源化利用可以有效增加城市可利用水资源供给量,缓解城市水资源紧缺的局面,保障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节省市政和居民用水开支。

建设海绵城市,促进生态文明,让海绵城市检验昆明生态成色。从生态环境的角度来看,实施雨水资源化利用后,能够涵养和补给城市地下水、缓解地面沉降、防治雨洪灾害。同时,还能起到削减城市洪峰、减轻城市洪涝灾害和排水压力、降低面源污染、改善和修复城市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等作用。

生态建设,给这座千年历史名城增添了生态之美、现代之韵。随着雨水收集利用的全面推广,昆明水生态环境将越来越好。

谋定思动立高远,昆明建设海绵城市的未来蓝图如何展现,需要科学的运筹。

脚步匆匆、足音铿锵,在新的起点再出发,昆明水务部门将牢固树立“量水发展、以水定城”的理念,积极践行治水新思路,积极推进水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让城市的水循环回归自然。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昆明雨水收集利用的强力推进,一幅生态环保、生机盎然、宜业宜居的生态美景正展现眼前。

经典案例

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收集雨水年省水费3万余元

走进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 映入眼帘的数十个“生态桶”整齐排列,桶内美人蕉、菖蒲等水生植物生机勃勃,这个看起来像“花房”的建筑,其实是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分散式再生水设施处理站。

掀开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以下简称理工大呈贡校区)的雨水收集池盖板,池内6000立方米雨水清澈透明,这些雨水不但是理工大呈贡校区应对干旱及学生放假期间的绿化浇灌用水,而且还可以免费供给周边市政绿化管养使用。

理工大呈贡校区从项目开工建设时,就非常注重节约用水和雨水收集利用,并按照节水“三同时”制度,对新建的工程项目作必须同时规划设计、同时施工、同时竣工投产使用的要求,除建设设计处理规模3500吨/日再生水处理站(一期)外,还建设了6000立方米的雨水收集池。此外,按工商用水5.6元/吨计算,仅雨水收集利用,理工大呈贡校区一年就可以节省水费开支3万多元。

“来理工大呈贡校区雨水收集池拉水,不但近,而且还不用花钱。”理工大呈贡校区收集到的雨水,除用于该校10万株乔木和70万平方米的绿化浇灌外,还可以为书香大地、雨花毓秀小区及呈贡大学城市政绿化免费提供用水。一位浇灌理工大呈贡校区附近市政绿化的工人介绍,他以前经常要到洛龙河、捞鱼河等地拉水,但是,随着理工大呈贡校区的雨水收集池建成并投入使用后,他经常到理工大呈贡校区“就近取水”。

昆明市环境科学研究院:打造海绵城市示范样本

雨天,只要你走进昆明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就会看到院内硬化地面雨水流入中心绿地,优先满足自由下渗,多余的雨水进入位于绿地旁的弃流池内,弃流后的雨水进入雨水集蓄池。

同时,昆明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办公楼屋面上的雨水,也会先进入弃流池,把初期较脏的雨水弃流,之后办公主楼清洁雨水进入花坛渗滤净化,最后流入雨水集蓄池收集;办公附楼清洁雨水直接进入雨水集蓄池。雨水进入集蓄池后,经净化、加压出来后,回用于办公楼冲厕和单位庭院绿化浇灌。有了雨水利用设施后,昆明市环境科学研究院范围内的降水(除地标吸收部分)均可被有效收集。(昆明日报 记者辛宇 戴文娇 杨官荣)

推荐阅读:

沈阳:出台地方标准助建“海绵城市”

武汉园博园成“海绵城市”试点先锋

济南:海绵城市建设近半项目开工

建设海绵城市 让城市不再启动“看海”模式

(来源:昆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