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6月5日消息:“我国多数湿地保护区面积没发生明显变化,但内部结构即性质正发生改变。”在4日举行的《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4年度报告》发布会上,该监测工作顾问组专家、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施建成研究员说的“改变”,指的是“部分自然湿地向人工湿地的转变”。
例如,黑龙江兴凯湖保护区内虽然湿地总面积没有发生变化,但超过3万公顷的永久性草本沼泽转变为水田,约占保护区面积的16%。
《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4年度报告》首次将湿地这一极具生态功能和服务价值的指标纳入其中,专题报告《大型国际重要湿地》对2001年和2013年全球100处大型国际重要湿地以及中国20处国际重要湿地的状况及变化进行了客观的评价。监测显示,13年间,中国20处国际重要湿地面积净减少2万多公顷,占总面积的不到1%,湿地面积基本保持稳定;但部分区域干扰和退化现象明显,致使其生态功能也受到影响。
“反映湿地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干扰度,全球国际重要湿地的干扰度平均值最高为20%,而中国约为30%。这说明中国的国际重要湿地面积的干扰/退化的程度高于国际平均水平。”报告编写组组长、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牛振国研究员认为,这些既与我国面临更多的资源压力有关,也警示湿地的监测和管理不仅要关注数量,也要关注质量。
报告显示,从区域上,东北区域的国际性重要湿地面临的压力最大。黑龙江珍宝岛和东方红湿地保护区不仅内部有水田的存在,而且也有部分旱田。
“这可能与当地发展农业种植等经济活动有关。当自然湿地变成人工湿地之后,其湿地生态系统对自然的调节功能就会退化,如影响鸟类迁徙,造成其栖息地破碎化;破坏涵养水源、缓冲洪水等功能。”牛振国说。
报告还对滨海地区的江苏盐城、上海崇明东滩2处重要湿地进行监测,结果显示保护区内湿地面积均有所增长。其中,江苏盐城自然保护区增加的湿地主要为养鱼虾池/盐场等人工湿地,增加面积超过4万公顷,占保护区面积1%左右,而滨海沼泽、滩涂等自然湿地却减少;崇明东滩除存在少量水田外,增加湿地部分更多地与陆地向海的扩展有关。
除了东北、滨海地区外,此次遥感监测还涉及我国中西部地区。20处典型国际重要湿地中湿地景观完整性较好的有江西鄱阳湖、青海鄂陵湖和扎陵湖、湖南西洞庭湖以及湖北洪湖共计5处重要湿地,而较差的有黑龙江东方红、江苏盐城、上海崇明东滩3处。
从湿地生态系统的干扰/退化来看,干扰/退化指数均小于5%的有江西鄱阳湖、湖南西洞庭湖、四川若尔盖、青海鄂陵湖和扎陵湖湿地5个保护区,说明其受人类活动或自然变化影响较小。由于保护区内农业经济行为(水田/水产养殖/堤坝建设等),受人类干扰活动超过30%的有湖北沉湖、江苏盐城、上海崇明东滩、黑龙江珍宝岛和东方红湿地保护区5处。
当然专家也指出,部分保护区(如东方红)由于列入《湿地名录》时间较短,监测结果不能完全说明其保护情况。需要继续开展监测,以确定其被列为国际重要湿地后,保护区内湿地生态系统是否得到改善。
我国是世界上湿地类型齐全、数量丰富的国家之一。为了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牛振国建议,“我国湿地保护必须法规跟上,资金到位,政策落实”。他也坦承,我国湿地管理部门涉及林业、国土、农业、环保、水利、海洋等,存在空间重叠、部门交叉、多头管理的问题,应加强协调统一。同时,他也建议在我国土地利用分类系统中,引入“生态用地”概念,使土地使用在考虑经济用途之外,也要重视其生态功能。
推荐阅读: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