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5月29日消息:市政府关注市民的慢生活,宏观规划很成体系,东湖绿道规划通过一些先进的规划方法,吸纳了很多市民观点,也有很多的创意,我觉得还是很好的。但从绿道的实际体验来看,市民会觉得有心理落差,我们把公园里面的小路全算作“绿道”了,严格来说,这些公园里的路本来就在里面,只是把它重新包装了一下。
我们必须明确真正的绿道是什么,“绿道”这个概念诞生时,给它赋予的最大功能是生态功能,西方的城市密集度没有我们高,他们通过绿道把城市中或城市周边的生态绿地连起来,起到生态保护和其他衍生的作用。所以,从功能上讲,绿道首先应该是线性空间,第二必须强调连接的功能。因为从公共生态空间的角度看,单独的生态空间的生存能力是很低的,把它连接网络以后,生存能力才会变高。
绿道到了中国之后本土化了,我们现在展示的绿道,大部分都是自行车道,给我的感觉就变成了一种“包装”,很多时候,我们把原来的人行道搞宽一点,刷个颜色,写个自行车道,就变成了绿道,这肯定跟老百姓心目中的绿道是有相当大的落差,大家认同的绿道应该是鸟语花香的,和自然亲近的,这是我们现有绿道的第一个问题。
绿道不应该是“目的地”,而是起“连接”作用,把市民从出发地与目的地进行连接,公园本来就是一个目的地,把公园里的道路也划到绿道里面去,就不太合适,所以看是不是绿道,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连接”。
武汉目前的绿道规划,要连接木兰山、道观湖等等,都是距离比较长的比较远的,其实在老百姓日常生活工作的地方,这样的连接也很有必要。我们应该学习巴塞罗那,它城市规划的核心思想就是“在最需要的地方建设公共空间”,我们现在把钱投到远郊区,固然有战略上的考虑,但也必须明白,这些地方的利用率毕竟是有限的,而且很多远郊区,本来就已经很生态了。市民的日常生活环境也需要绿化和高品质的公共空间。当然在郊区和市区的投资两者之间并不矛盾,这是一个资源整合的问题。
一个理想的城市,绿道只是一个最基础的部分,最重要的是它应该让公共空间联系起来,跟图书馆、博物馆、音乐厅、街头绿地相连。要真正的打造一个宜居城市,我们公共资源、管理资源应该就投向公共领域,这样才能真正让我们老百姓享受到发展带来的福祉,才能享受到公共生活乐趣。
推荐阅读:
(来源: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