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绿色产业挪空间 苏南腾笼换鸟再现梦中水乡
中国园林网5月14日消息:入夜,江苏苏州平江老街,水巷幽深,琴声悠然,清净的河水从两岸的老宅间从容淌过。梦中的江南水乡大抵就是这副模样。外乡人对苏州、无锡一带常心心念念,很多是因为迷恋水带给那里的温柔灵动气息。
水是流进城市骨子里的灵魂。然而,曾几何时,因水而兴的苏州、无锡却为水伤神。住在平江河边30多年的朱红梅说,前几年每到夏天,河水又黑又臭,居民不敢开窗,游客不敢来玩。近年来,经过不断治理,平江河又恢复了梦中的模样。
水由清而污,又由污而治,苏州、无锡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如今,在全社会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一座城市该以怎样的决心和智慧化解不期而至的水和环境危机?城市的发展理念和用水模式如何转型?作为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苏州、无锡市希望能分享自己的经验。
制度保障:治水护水行动见实效
“我关注了不久前出台的‘水十条’,国家对水的问题越来越重视。”无锡市民彭晓明说,作为水乡人,他有个“水情结”,特别是无锡遭遇过太湖蓝藻事件后,他更体会到水的珍贵。
水,关系一座城的发展,关系一方百姓的生活质量。然而,在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却越来越面临着水资源严重短缺、水环境急剧恶化的严峻挑战。总体来说,很多城市不但缺水,而且面临水质污染的问题,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无锡虽然不缺水,但缺好水。作为土生土长的无锡人,彭晓明感觉到这几年无锡的水环境在慢慢变好。
“从某种程度上,无锡要‘感谢’蓝藻事件。”无锡市水利局水资源处处长张文斌说,危机唤起了全社会的重视和治理的决心,治水、护水意识的强化让行动变得更加容易。
“领导重视,就是抓住管理的源头、责任的源头、治污的源头。”无锡在全国率先推出“河长制”,让各级党政负责人担任“河长”这个特殊职务,1000多条河流全部落实具体责任人,负责沟通水系、拓浚河道、清除淤泥等综合治理事务。
改变上至领导,下至百姓。彭晓明说,现在他不光会约束自己和家人的用水行为,碰到陌生人向湖里、河道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还会主动制止。
和无锡相邻的苏州拥有三分之二的太湖面积,蓝藻事件同样给苏州敲响了警钟。苏州市水利局副局长夏坚说,他们现在越发意识到:治好水就是最大的政治,用好水就是最大的经济。
自上而下的治水,需要制度作保障。这几年,苏州加快探索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制定考核评分细则,将考核结果作为地方主要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水利、环保等多部门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合作机制。”夏坚举例说,水利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发现的违法排污行为,涉及环保部门职责范围的,会以书面形式告知环保部门,环保部门组织查处后再以书面形式反馈给水利部门,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治水是苏州的大事,不是某一个部门的事,多部门合作是我们的常态,形成合力才能把事办好。”夏坚说。
腾笼换鸟:为绿色产业留出空间
在苏州工业园区,一家名为中新环技的公司并不显眼。走进厂房发现,这里密布着管道和精密仪器。“我们是为园区一家外资企业配套兴建的,专门负责这家企业的工业废水处理。”厂长谢剑峰说,每天大约有1200吨经过处理后的污水回用到企业的冷却塔等环节,其余处理后的污水虽然已经超过排放标准,也会进入市污水处理厂再次处理后排放。夏坚介绍,为了水环境的健康,苏州市对入河纳污量进行了严格的控制。
水危机的出现,让人们深刻反思:问题出在水里,根子却在岸上。为此,苏州、无锡强化了自我约束,并抓住契机加快了经济转型升级的探索。
对于存量企业,苏州市要求其进行污水处理、节水等技术改造,对仍不能达标的企业,采取坚决淘汰的态度。夏坚介绍,苏州开展专项行动计划,从2014年起用3年时间淘汰2000家落后产能,2014年已关停和淘汰企业600家。
削减存量污染,为的是腾出空间和资源发展绿色产业,确保经济发展“不失速”。苏州人称这为“腾笼换鸟”,如今,微电子、生物医药、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在此落地生根,成功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以前热火朝天搞乡镇经济,干部满脑子里都是工业,现在基于考核重心的调整、环境倒逼的压力,大家把水作为发展的立足点,利用淘汰落后产能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机会,推动经济第三次跨越。”苏州一位乡镇干部深有感触地说。
流水不腐:源头控污清水进城
“佳丽江山到处同,惟有石湖乃称最”,石湖曾经以碧水青山的田园风光而闻名苏州。然而,近年来,受京杭运河来水的影响,石湖的水体浑浊,泥沙含量高,还时常暴发蓝藻,整体水质较差。为了恢复石湖往昔的神采,苏州水利部门仔细研究制定方案。“一方面,通过控导工程等联合调度,引东太湖清水进入石湖,并向周边40平方公里区域的河道供水;另一方面,疏浚石湖周边河道,对石湖周边控源截污。”石湖调水引流工程管理所所长李定成介绍,双管齐下的措施终于让石湖重现往日风光。
苏州拥有大小湖泊384个,各级河道2万多条,水网密布,纵横交错。要把变浑的水恢复原样,让清水贯穿水网并不容易。夏坚说,这需要科学规划,创新思路,采取综合措施。
如朱红梅所回忆,几年前的平江河又黑又臭,蚊虫滋生。这是因为水体缺乏流动,难以自净。所谓流水不腐,要改善整个城区水质,就要让水动起来。为此,苏州水利部门设计实施了“活水工程”。首先让太湖的清水进城,再在阊门堰、娄门堰等地,通过橡胶坝,人为造成南北水位1米落差,让全城河水流动起来,每24小时自动换水一次。经检测,COD、氨氮等河道水质指标明显改善。
自流换水实现治标,还需要控污实现治本。“城市本身就是大的污染源,每天会产生大量的生活污水。”夏坚说,为了遏制生活污水对水体的破坏,苏州已累计投资近30亿元,建设污水主管网1000多公里、配套收集管道9893公里,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7%。“像平江老街这样老房子聚集的地方,改造管网的成本很高,但我们不惜投入要确保污水支管到户。”
位于苏州高新区的长巷村紧邻太湖,村支部书记仇永康透露,以前村里有很多化粪池,生活污水不经处理就直接排进小河道,最后流入太湖,污染环境。2012年,村里建成小型污水处理站,彻底解决了污水乱排的问题。夏坚介绍,这几年,苏州把治理重心向基础薄弱的农村地区延伸,目前已完成2630个村庄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服务农户约33万户。
夏坚表示,在水问题上,苏州吃过一些苦头,买过一些教训。近年来,苏州把治水工作摆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他也坦言,水环境、水生态问题由来已久,很难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要有决心、有措施,不能好高骛远,水生态文明建设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低到高,循环往复。
推荐阅读: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