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3月9日消息:福建产业绿色发展,生态优势明显,基础较好,前景广阔。去年3月,国务院正式颁发 《关于支持福建省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若干意见》。生态省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推动福建产业绿色发展、先行示范的又一新的重大机遇。目前,福建正在原有基础上深入践行,其具体实践可概括为:遵循一个规律,突显两大行为,适应三个新变化。
遵循生产方式变革的规律运作
产业绿色发展其实质是生产方式的变革。生产方式变革的一个重要规律就是,不断保护和提升生产要素的质量以推动生产力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发展的生产要素构成和质量不断扩大和提升。原来生产要素由劳动力、土地、资本组成,然后逐步变为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管理和信息,现在又把土地扩大为自然资源,可见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当今时代保护自然资源,科学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问题越来越突出,越来越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议题。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稀缺的资源包含自然资源,其中包括天蓝地绿,好山好水好空气。这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把福建建设成为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在产业发展方面,具体实践是生态优先,要求做到促进绿色布局,加快绿色转型,共享绿色福利,树立绿色导向。落实产业布局指导意见、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和产业龙头促进计划实施方案。进一步做好“三维”项目对接和“6·18”项目对接工作,积极推进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主导产业向高端、绿色方向发展。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和设施农业。加快发展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大循环战略,调整优化能源结构,等等。着力构建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绿色产业体系,努力实现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绿色化、循环化、低碳化。这实际上就是遵照生产方式变革的规律,走绿色发展的道路。2015年,福州市将实施30项重点节能项目、300项重点减排项目,积极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争创国家生态城市。这说明福建以制度推动发展模式“绿色转型”已经开始行动起来。
发挥特色优势,突显两大行为,推动工业经济绿色转型
改革开放后,为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改变原来工业基础落后的面貌,福建主要发挥对台、华侨和地方优势,引进外资和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故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多,轻工业比重高。进入新世纪,福建加快重化工业发展,并取得较大成效,第二产业比重大幅度提升。但就整体看,福建工业经济仍是轻型化发展,传统制造业较发达,基本上是走“低端进入,规模扩张”的路子。近年来,工业经济发展成本上升,市场萎缩,市场竞争加剧,资源环境约束等多重因素交织,传统增长模式弊端彰显,对福建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形成持续“倒迫机制”。面对加快发展和加快转型的双重压力,福建开始新的探索和实践,其中突显两大行为。
第一,产业集群化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并举。
首先,在政策上,强化其指导和布局的效应。2013年2月省政府公布实施六大专项行动,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六大项专项行动包括:实施企业技术改造专项行动,实施项目对接专项行动,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发展专项行动,实施行业对标节能降耗专项行动,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行动,实施“两化”深度融合发展专项行动。其宗旨在于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先进制造业向高端推进,新兴产业倍增发展,进一步增强工业经济竞争力和后劲。2014年1月省政府下达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推动工业稳增长促转型十一条措施的通知》,强调工业经济稳定增长,突出转型升级,着力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2014年1月省政府又出台 《关于全省石化等七类产业布局的指导意见》。七类产业包括石化、汽车、船舶、冶金、水泥、制浆造纸、印染业。根据全省各地产业特色、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力,对环保和生产要素具有较高要求的石化等七类产业和平潭综合实验区等重点区域发展布局提出指导意见。2015年1月,省政府又下发1号文件《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工业创新转型稳定增长十条措施的通知》,其中内容包括设立首期产业股权投资基金。通过股权投资方式,重点扶持产业重大科技专项产业化项目,加快推动初创型、成长型企业发展。省政府连续的政策部署,突出工业支撑作用,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推动一批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相关的政策和布局是:突出特色,集群发展;市场拉动,良性发展;合理分工,协调发展;有保有压,优化发展;节能减排,绿色发展。内容具体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将起到促进工业经济发展和逐步优化布局的作用。
其次,在实践上,各地区、部门和企业越来越深刻认识到原先的发展方式的弊端,通过深化改革积极探索新的发展路径。目前,一些地区和企业已经在践行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推动企业转型,提升增长质量,优化产业布局,显现改革的红利和发展的新天地。比如,推动企业全面对照先进标准,降本增效,实现“对标换能”。2013年福建率先对28家水泥企业、31家钢铁企业、12家合成氨企业开展能效对标。
第二,突出“两岸”特色,优化产业布局,深化闽台产业合作。
福建充分发挥对台优势,着眼互利双赢,先行先试,构建长效产业合作机制和分工体系,落实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在促进两岸贸易投资便利化、台湾服务业市场准入等方面先行先试,推动两岸经贸关系制度化,不断深化闽台产业合作。发展的目标是,优化闽台产业合作布局,拓宽两岸产业对接领域,构建产业分工合作和互利共赢体系。目前,两岸产业合作正在电子信息、石化产业、装备制造业、农业、金融业、物流业、创意产业、服务业、生物医药产业等全面深入进行。
为推进闽台两岸产业深度对接,省里尤其注重优化产业业布局。具体要求是,发挥厦门湾、闽江口、湄洲湾的引领作用,依托平潭综合实验区和现有各类台商投资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一批与台湾产业相衔接,区域特色鲜明、产业分工合理的闽台产业合作专业化园区,形成“五区十园”战略布局,构建两岸经贸合作的紧密区域。确定区域具体产业布局和分工。福州、厦门、泉州、漳州、莆田等沿海地区,重点布局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南平、龙岩、宁德、三明等地区,重点布局金属加工、电机电器、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等产业。充分发挥各地产业基地和资源的优势,形成差别化布局、比较优势明显、协调发展新格局。
2014年12月,福建自贸区获准设立,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制定实施方案。福建自贸区建设,将为闽台合作增添新动力。
[分页]
新常态下福建产业绿色发展要适应三个新变化
由于技术进步、新产业革命和经济新常态叠加,必将产生系列影响,带来许多深刻变化。新常态下,福建产业绿色发展稳定前行,要适应三个新变化。
首先,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变化。经济新常态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就是经济增长速度必须调整,需要换挡。福建“十二五”规划确定经济增长速度为10%以上,又好又快发展。新常态下,特别是“十三五”时期,我省经济增长如何适应速度的调整,真正做到经济转型发展又能较快增长? 笔者以为,调整是必须的,但仍然要较快于全国平均水平,稳定增长,关键在于深化改革开放和驱动创新。
其次,适应流通产业结构和流通方式的变化。由于技术进步,高速公路和高铁网的形成,物流业的迅速发展,更主要是产业的兴盛使我们告别短缺经济,推动了流通革命。从超级市场及连锁经营,到折扣商店及网购,后者被称为“价格破坏”,近年来蓬勃兴起。这给流通渠道的所有环节,包括制造业、批发业、物流业等在经营方式、组织形式和管理技术等方面带来变革。流通革命所带来的深刻影响在于:零售业态多样化,物流功能社会化,批发机能的复合化,商业组织的网络化。生产决定流通,流通制约和引导生产。适应流通方式的变革,必然有利于生产方式的变革。
再次,适应消费方式的变化。近年来,消费方式也在发生巨变。从生活消费方式看,消费方式变得越来越便捷,越来越智能。3G、4G网络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支付宝的各种“宝”,以简单、安全、便捷的“优秀品格”颠覆传统消费支付方式。从生产消费方式看,其中能源消费革命已经大张旗鼓地展开。能源消费革命的核心是建立节能型社会。节能是一种最重要的能源利用形式,被称为“第五燃料”。生产最终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适应消费方式的变化,必然带来生产发展。福建生态环境美好,但是节能减排任务依然艰巨。
适应新常态下的新变化,推动福建产业绿色发展,要积极做到:
第一,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产业经济稳定增长和绿色发展的根本保证。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同样可以扩大生产规模,增加总量,提升增长质量。从理论上说,经济转型,提升增长质量,实质就是经济发展模式转为集约型,走内涵发展道路,主要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总体上看,我省产业发展劳动生产率偏低,还有较大的空间。要努力通过提高生产率,把经济发展推向“质量时代”。提高劳动生产率根本路径在于创新驱动,不断推进技术进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二,鼓励企业创新商业模式和实施节约型消费模式。这是应对流通方式和消费方式变化的重要办法。2015年1月,省政府出台了具体的政策措施和奖励办法。现在的不少消费是奢侈型的、浪费型的,这不利于可持续发展,而根源在于现有的发展模式。对此我们必须有深刻的反思和共识,即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第三,关键是人才驱动创新。我省经济发展正处在经济增长受制于环境资源限制阶段向以人力资本积累为动力阶段转换。应当加快人力资本积累,通过人力资本积累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向以人力资本积累为动力的增长转型,意味着经济增长模式的转换,以由依靠大规模的劳动力投入获取规模效益,向以人力资本增长和积累的内涵提升获取集约效益的转变。对企业来说,有利于单位劳动生产率提高。从宏观的角度看,经济增长走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的发展阶段。近年来,省里连续出台了 《福建省“海纳百川”高端人才聚集计划 (2013-2017) 》、《福建省加强引才工作纲要 (2015-2018) 》、《福建省引进创业创新人才暂行办法》 等政策文件。国家人事部专门下发 《关于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推动福建人事工作发展的意见》。这些都有利于福建人才资源利用和积累,促进人才驱动创新。在实施相关政策的同时,各地、各部门及企业应当创新人力资源积累,有效利用人力资源。
(作者为福建师范大学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推荐阅读:
(来源:福建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