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草节水抗旱植物”成中国首批“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

2015年02月04日 10:36中国质量新闻网

中国园林网2月4日消息:一个有着朴实而远大使命的蒙草公司,20多年一直坚持乡土植物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利用,成为了全国唯一以驯化野生乡土植物进行生态建设的上市企业。2011年,“蒙草节水抗旱植物”启动“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申请工作,提出“蒙草植物”特性的科学归纳:“节水、节地、节能;耐旱、耐寒、耐盐碱;低碳、低成本、低死亡率”,并在产业化、规模化的生态修复中应用推广。2013年,“蒙草节水抗旱植物”成为中国首批15个“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标志之一,该认证的产品对蒙草事业的发展及中国草产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 

 “草、草原、草产业”发展战略

早在2001年蒙草公司就进行抗旱植物的研发,2008年,蒙草抗旱植物研究院正式成立,2009年被内蒙古科学技术厅认定为“内蒙古自治区级企业研发中心”。 

以草为本,以人为本,以科研创新为本。2011年提出申请“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之后,2012年4月蒙草公司成为自治区级“蒙古高原土著植物资源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公司坚定了企业科技创新的核心竞争力。蒙草公司核心科研团队包括30名专家、博士、研究生组成的专职研发队伍,成千上百的研发、工程技术人员;同时拥有20多人的专家咨询库,其中60%以上为博士生导师。 

目前已经建立8大专业研究院所:蒙草·抗旱植物研究院,蒙草·荒漠地区生态研究所,盐碱地改良研究所,草原生态系统研究院,京津冀周边地区乡土植物研究院,阿拉善沙生植物研究院,锡林浩特草原生态畜牧产业研究院,呼伦贝尔耐寒植物研究院。拥有3项国际领先的专业成果:野生植物驯化育种技术,节水抗旱园林绿化技术,生态修复集成技术。有3项国家新型专利:盐碱地排盐降碱用排盐碱管,植物保护草席,彩色生态护坡砌块。申报促动科研不断深化,植物研发助力战略升级。 

蒙草的生态修复是“通过驯化本土植物、应用生态修复集成技术”对环境进行生态修复治理。业务涵盖草原、矿山,盐碱地、垃圾场、工业废弃地、戈壁、荒漠等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修复建设。 

蒙草的生态修复拥有两项核心技术,一是土壤研究、二是种质资源。这两项大数据的研究与统计在全国范围内都是处在生态修复领域领先位置。 

蒙草的生态修复,首先是要对当地的土壤结构、退化状况、原生物种、局地气候、降雨量、肥力等进行全面的调查,再选育原生性的乡土植物(草种与树种),根据草原生态普查的记载资料及草原生态研究数据,要对适宜本地的动植物种类量化配比,有的修复甚至要引入蚯蚓、蜜蜂、菌群等。通俗的说以前这个地区有50种草生长,那么我们就选用这50种草修复,这样的修复才能够实现环境的自我调节与恢复。 

不管修复草原、还是治理荒漠,都是要尊重科学、遵循自然的过程,我们要的不是一时的绿色,而是可持续的“生态自愈能力”。 

要科研成果,还要实践效果。截至2014年10月,仅抗旱植物研究院就已登记草品种5个,获得发明专利2个,完成科学技术成果鉴定3个,并承担一系列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科研项目。草原生态系统研究院陆续启动阴山南北部草原修复集成技术等10余项科研课题。经过长期积累,蒙草公司收集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种质资源从100余种扩充到1600余种,东起呼伦贝尔草原、大兴安岭林地、西至鄂尔多斯高原、阿拉善沙地。和林格尔蒙草植物研究中心的已驯化繁育、推广应用品种从40多种增长到160余种。 

“生态原产地保护”促进了蒙草“草种业、现代草业”的战略有序推进,这种科学的认同和保护,将使蒙草的草种研究及为草原修复生态的战略更有社会价值。 

建成全国最大的种质资源库。蒙草,目前的种质资源库已经初步成型,将建成1个植物种质资源总库和9个分库,这将会是进一步为我们的草原生态建设和草种业的发展奠定基础,挖掘和发现更多有价值的、有生态建设实效的“本土植物”,为“草、草原、草产业”的发展助力。 

建设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

我们每个生态原产地保护品种的申请,都是企业自我提高和自我创新的过程。为了不断提高企业和内蒙古科技创新独特的差异性和应对技术性贸易措施,在科学研究和实践中,蒙草公司掌握了野生植物驯化育种技术,节水抗旱园林绿化技术,生态修复集成技术等核心技术。该公司完全可以依托先进的种质资源挖掘技术和野生植物驯化技术,不断繁育出适合不同区域市场的品种——有本土抗逆性的、有适合不同区域的牧草草种。各类研究机构的设立和植物研发种类的丰富,为蒙草战略转型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内蒙古最大的价值是绿色生态价值,这是地情战略。2014年1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蒙草公司研发中心,并提出生态建设中也要讲究成本核算,可以采用一些土办法,要走出一条符合国情地情的绿化之路。这两年蒙草公司业务迅速发展,逐步覆盖内蒙古全区、北京、宁夏、陕西、山西、山东等多个省份,蒙草项目所在地,盘活闲置土地、草场8.5万亩以上,改善修复荒漠化、沙化土地草场11万亩以上,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就带动农牧民就业7628多人,有效地带动地方发展。蒙草,成为内蒙古的草原、沙地等生态治理的生态发展名片。 

用科学的生态修复理念恢复生态、用产业拉动解决地方特色创新。我们秉承“农民更爱土地、牧民更懂草原”的生态理念,在科学研究和实践中,蒙草抗旱植物研究积极带动当地农民、牧民实现就地就业安置,仅蒙草公司研发中心和草业生产基地生产高峰期日用工量近300人,企业年均发放的农牧民用工费达1000余万元。类似于这样典型的蒙草研究生产基地,目前在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红幺子村、呼和浩特土默特左旗大旗村、呼和浩特武川县耗赖山乡、巴彦淖尔市五原县隆兴昌镇八里桥、宁夏吴忠市利通区、乌兰察布市化德县白音特拉乡、北京市通州区于家务乡神仙村等地区不断复制和创新,将不断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蒙草的生态修复,也是内蒙古生态治理的一个典型代表,是为全国乃至世界实践了许多复杂环境中科学生态修复的可能性。例如2012年在呼和浩特市大青山南麓冲积扇区域,蒙草用两年时间,原本沙石裸露的碎石滩不见了,万亩草原重新焕发生机,再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这成为蒙草生态修复集成核心技术的集中体现,也为乡土植物开发后的综合利用开创了有益的模式探索。 

2013年,由蒙草公司等联合发起的国内首家“草原生态修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简称“草原生态产业联盟”),也是“生态原产地植物”修复草原的又一种保障和创新。联盟以将蒙草生态牧场为基础,本着“平等参与、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打造“草原种质资源开发——生态修复——现代牧场建设运营——绿色养殖加工及新能源应用——新牧区建设”为一体的产业链,将草原修复从单纯的绿化种草转向综合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为一体的草原生态文明建设。2014年,生态产业联盟首个成型的生态牧场项目已在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落地,已建有5000亩补播草场,4000亩人工草地,10兆瓦光伏发电、1200头基础母牛养殖,相关产业正在不断跟进布局中。 

蒙草的不断实践和创新,不断赋予“一颗小草”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我们取之大地,用之大地,将种质资源保护寓于不断地生态实践中。而今蒙草的生态建设工程遍布内蒙古各盟市,从呼伦贝尔大草原到兴安岭大森林再到阿拉善大沙漠,蒙草一路走过,为祖国北疆靓丽的风景线做着努力。 

 让“中国制造”生态产品走出国门

“生态原产地保护”在中国还尚属于新兴事物,当下中国的草种业,不论是牧草还是绿化生态用草,还大多依赖于国外进口,本土化的生态产品在其中还是受到很大的限制。 

“生态原产地”不仅是一种保护行为,更是一种发展理念,也是市场差异化价值的体现,不是为了保护而保护、是为了发展而保护。蒙草草种业的发展,是通过建立“草原植物种质资源库”,依托先进的种质挖掘技术和野生植物驯化技术,不断繁育适合不同区域市场的品种。 

蒙草的草种业是针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草坪、草地、草原”的种质研究,目前已经拥有的草种技术,基本能够支持“生态牧场、现代草业”的发展。通过在不同区域、不同草原、不同土质资源,推出不同的适宜本土的草种,将会创造出巨大的市场价值。蒙草公司特别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利用,目前草种业为生态修复、节水园林、生态牧场和现代草业提供了植物选种、育种基础,更为我国生态学保留了宝贵的植物资料数据库。 

生态原产地保护,应是国家立法意义上的战略重点。在21世纪的今天,生态问题已经上升成为世界性的道德高地。遏制资源和环境的恶化、防止气候变暖、防止生物多样性减少、减少生态灾害,已经成为攸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促使人们的思维方式、消费行为和价值观念发生了空前的变化,绿色发展、生态环保成为新的价值观念,是世界大势所向。 

加快对中国自身的“生态原产地保护”政策、制度、法规建设,实现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有效衔接,继续推进生态原产地产品这一顺应时代的绿色通行证、生态通行证建设。当下蒙草公司正在与以色列、迪拜、蒙古国等国家和地区开展科研交流,拥有完备的法律保障和保护体系,将为相似的交流提供充足的保障。 

(作者系内蒙古和信园蒙草抗旱绿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