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文化遗产 减少“建设性破坏”请“把根留住”

2015年01月07日 13:28张家港文明网徐云方

中国园林网1月7日消息:“一片福州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每一天,位于福州市中心的三坊七巷都是人潮如织。徜徉在幽深的坊间巷里,人们沉醉于“明清建筑博物馆”雕梁画栋的精美绝伦,惊叹于这里走出了林则徐、严复、沈葆桢、陈宝琛、林觉民、冰心等灿若繁星的风流人物……(1月6日新华社)  

一直很向往:“小桥,流水,人家”,如画般小镇,古色古香。畅游其中,古今穿越,趣味横生,这是笔者所在的江南。它以古镇、园林著称于世,它以“人间天堂”闻名中外,这些荣誉都应该归功于古人的精妙设计,千百年后,一大批文化遗产得以保留,我们才能享受到精妙绝伦的文化大餐。  

富足起来的人们,越来越多想开眼看世界,于是旅游业兴起,而很多文化遗产也便成了人们乐意赏游的对象。对文化遗产热衷,按道理来说是好事一桩,说明人们对于文化消费的需求在增加,而通过文化遗产的欣赏也能提升人们精神层面的追求。  

当越来越多的人都拥堵到文化遗产所在地把玩古典雅趣时,自然会增加当地的经济收入,而这又会刺激当地人想方设法的提升文化遗产的“魅力”,于是文化遗产就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不断改变自我,最后失掉了原有的文化韵味,继而失掉了我们引以为豪的文化之“根”和民族之“魂”。当然,旅游业并非文化遗产受到威胁的唯一原因,城市扩张、乡村萎缩、经济利诱等也是其重要原因。  

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对我们来说,不言而喻。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它是过去的见证,辉煌、荣誉、挫折、沮丧,都深深地融入到了这些不屈的历史化石里。“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复兴,都是从总结自己的遗产开始的。”我们的“中国梦”,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复兴大计,都需要文化遗产提供精神动力,因此,保护文化遗产,是我们当仁不让的历史使命。  

当然,保护文化遗产不是否定现代,而是要有“妥协艺术”。在有些人看来,可能“妥协”二词颇有贬义的意味,但对于快速行进中的中国社会必须要用好“妥协”艺术,静止的停滞和割裂的否定都太绝对,会影响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因此,要学会“妥协”,把文化遗产里的精华和现代社会里的新鲜融合在一起,处理好“上与下、远与近、旧与新、内与外、好与差、大与小、建与管、古与今”的关系。这八种关系符合中国哲学的审美,是矛盾中的可持续发展,也是文化遗产保护所应该遵循的规律。  

“把根留住”,是对待文化的态度,而遗产则是文化里相对持久而精华的部分。当我们摆渡枫桥下,静听寒山钟鸣,当我们徘徊鹦鹉洲,遥看黄鹤楼风,当我们长途跋涉,正欲享受一顿文化大餐、接受精神洗礼时,应该不愿意看到丢了“魂魄“的文化遗产们暗自神伤的状态。  

文化遗产保护,应减少“建设性破坏”,让古今文化完美“妥协”,如此,才能留住我们文化的根和脉。

推荐阅读:

习近平: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园将在合肥举办首届中国樱花节

南京颐和公馆获2014年度联合国文化遗产保护奖

甘肃:肃南县积极申报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传承民族文化

(来源:张家港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