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2月15日消息:隆冬时节,走进关中平原西部的宝鸡市陈仓区香泉镇南峪村,满眼田园风情:白墙黛瓦,绿树环绕,小桥流水,鸡犬相闻。“乡里乡亲”农家乐老板杨拉翠一大早就开始忙碌起来。“这两年村里环境好多了,城里人常来,去年我家投入20万元盖起了这栋2层小洋楼,一楼搞餐饮,二楼接待住宿,现在每个月收入都在1万元以上,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舒坦。”
南峪村的变化是宝鸡市陈仓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成果的缩影。2012年,陈仓区被确定为陕西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区,3年累计投资4670万元主要用于农村饮用水源保护设施、污水管网及处理设施、垃圾收集转运设施和垃圾填埋场建设,实施“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灶,新建沼气池)等“小微环保”措施。仅南峪村3年就累计投入200余万元,对村里道路全部进行了水泥硬化,并对主干街道实行绿化、美化,安装太阳能路灯38盏,栽植各类绿化树木1万多株,种植各类花卉3000多平方米。
贾村镇东坡村远离镇街中心,环境一直排位倒数。“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刮风一身灰,下雨一身泥”让东坡村一度成了“垃圾村”。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开始后,村里整合县市资金150万元,为67户村民盖起了双瓮漏斗式卫生厕所,5.5米宽的水泥路直通村里,原先的垃圾场摇身变为1800平方米的休闲广场,古戏楼修葺一新。
“村庄美,院落净,大街小巷有照明,绿树红花展美景,公路修到家门口,自来水淌到锅里头。”东坡村村民刘双鱼说,现在村里再也看不到粪堆、柴堆和垃圾堆这“三堆”了,改厕、污水处理等措施让村容家貌大为改观。
农村环境的改善也提高了村民参与环保的意识和积极性。12月7日,记者在双碌碡村采访时,碰巧遇见村里46岁的保洁员张长社正推着清运车挨家挨户收集垃圾。清运车上放着3个垃圾桶,分别标有“有毒有害、有机垃圾、无机垃圾”的字样,每家农户门前都有一个小纸屑桶。
“现在村里人都养成了垃圾分类习惯,我们的工作量比以前轻松了许多。”张长社告诉记者,现在村民都会主动把垃圾进行分类,乱扔垃圾的现象几乎没有了,生活污水也不像以前那样随便一泼了事,而是通过地埋管道全部排入村里的污水净化池。记者随着张长社绕到小花园后面,在摇曳的荷花丛中,两个厌氧池、清水池映入眼帘。“这叫水平式潜流净化人工湿地系统,全村的生活污水都集中在这里自然净化。”
“农村环保关键是要符合农村和农民的生产生活实际。小型化、方便、就近、灵活是我们的原则,同时还要培养群众参与环保爱护环境的意识,激发他们参与环保的积极性。”陈仓区爱卫办主任杜石磊说,陈仓区首次将环保考核评比纳入干部年终考核,各村支部书记为本村环境卫生管理第一责任人,村主任为直接责任人;对环保排名靠后的村镇干部进行约谈,并在区广播电视台曝光;对获得年度最佳卫生户的村民进行表彰奖励,同时,组织干部进村宣讲环保知识。“目前,全区84个行政村全部建立了常年卫生保洁队伍,配备有垃圾清运车和环保垃圾箱,形成了‘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垃圾管理模式。今后,我们还要将所有村镇的环保工作纳入信息化监管系统,构建村、镇、区三级环保网络化信息监管体系,让环保监管无死角。”
推荐阅读: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