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遗产防“保护性”破坏 戒功利型短视

2015年01月20日 09:12中国建设报林培

中国园林网1月20日消息: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获批多年,相关保护规划迟迟未见编制,保护工作难以开展;获批实施的保护规划,由于编制深度不够,对于具体的保护工作缺乏指导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制度,从首次提出到逐渐完善,再到成熟阶段,经历了数十年的时间,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编制标准,使得“建设性”破坏得到有效遏制。但是,由于保护规划的编制方法和审批制度不尽规范,“保护性”破坏的现象较为严重,普遍面临“重视与冲击”并存的局面。

2014年12月29日开始实施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审批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规范保护规划审批程序,促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维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

单独编制告别“保护性”破坏

《办法》:

保护规划应该自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批准公布之日起1年内编制完成。历史文化街区所在地城市、县已被确定为历史文化名城的,该街区保护规划需单独编制;历史文化街区所在地的城市、县未被确定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应单独编制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并纳入城市、镇总体规划。

天津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张媛:

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特点不同、差异较大,各地区的保护规划制订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包含于其他规划中泛泛而谈。保护规划应该单独制订,不仅要达到相关法律法规的基本编制标准,还需要根据各个行政区域的历史、人文、地理特征,找到保护规划编制的侧重点,进而制订与之相适应的编制标准来规范保护规划的工作进程。

以天津为例,天津发展历程较短,再加上经历了战火洗礼,许多村镇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从建筑单体上分析,其历史价值一般,如果仅仅按照通用规范来编制保护规划,这些历史镇、村将无法得到保护。

天津村镇的历史职能多为沿河漕运和沿海、沿山军事防御,而且,天津地处河海航运的交通要道,形成了生活气息浓郁的地方传统文化,包括民间艺术、风俗习惯和地方小吃等。由此可见,天津的名镇、名村价值更多体现在整体价值上,不仅包括建筑物、构筑物,还包括历史街巷、水系、空间肌理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因此,在制订相关保护规划时,要以制订总体目标、原则及规划范围为基础,同时确定对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的整体保护要求。不仅要提出对建筑物、构筑物和环境要素的保护整治要求,还要提出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和措施。

引入控规存“长远”去“短视”

《办法》: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规划深度应当达到详细规划的深度,并可以作为该街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规划师郑鑫:

历史街区可谓城市居住历史的“活化石”,承载着城市生活与功能的各种要素,是城市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北京景山八片历史街区为例,这里作为北京传统的四合院聚落区域,集中体现了北京的居住文化和市民的生活轨迹,突出了古城特色。但是,随着原住民和新增人口逐渐掺杂,新的使用功能和建设项目也融入这一片区,其中既有提高文化生活水平的“长远”需求,也有为满足商业开发等需求的“短视”利用。要存“长远”去“短视”,就需要保护规划更具有策略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及可实施性,其编制深度应该界定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层面。

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人口密度、建筑间距等,协同建筑体量、建筑色彩、建筑风貌、景观特色及空间组合等建议性指标,为历史街区保护和改造建设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手法与建设依据。不仅可以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求,还与历史街区保护的具体要求相结合,使街区在得到保护的前提下融入现代城市的使用功能。这种规划深度增加了历史街区保护的灵活性与创作空间,同时增加了政府管理的可操作性与建设的弹性,有助于维护历史街区的传统风貌。

其实,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政府管理与建设开发的直接依据已被广泛使用。历史街区保护作为城市发展建设的一个方面,也应融入城市日常运营与管理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实施与管理为两者提供了统一平台与具体操作手法。在实践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指标与建设引导和整个城市的管理建设有机统一,将较为独立的历史街区融合到更加广泛的区域中,促进城市整体发展与规划建设,避免街区的孤立和与其他地块的矛盾。

推荐阅读:

温州:江心屿将建历史文化景区 坚持文化遗产保护优先

将文化遗产保护提升为基本国策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留住文化遗产之魂不只是“国事”

(来源:中国建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