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荣:自然和文化视野下的中国景观的多样性

2015年11月07日 15:41中国园林网

王向荣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院长

中国园林网11月7日消息:很高兴跟大家就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做一个交流,今天我的题目是《自然和文化视野下的中国景观的多样性》。

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非常大的国家,地域非常广博,纬度从19度到53度,山地面积占了三分之二,平原只有三分之一。我们国家有三个大的台阶,还有世界最高的山峰,也有世界上最低的盆地,气候的变化也非常多端,这是我们气候条件。昨天我们从北京到苏州,苏州在中国纬度的中部位置,现在过了早冬,这个天气相当于北京晚夏的感觉,再往南完全是夏天,从北到南温差可能有50度甚至于更高的温差。降雨也有非常大的不同,海南某些地方年降雨量超过2000,西北可能年降雨量不足20,这个变化还是非常大的。植被由于受到温度、气候和这些海拔等等各方面的影响,植被从高寒到热带的植被都有很大的分布。中国是一个自然条件非常多端的这么一个国家。中国有非常长的历史,几千年居住历史,人们在这个土地上耕作劳动,在大地上留下痕迹,使得中国成为一个景观非常多样化的国家,并且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景观优美的国家,这个就是二三十年以前,我们周围、苏州周围、无锡周围,或者是太湖流域景观的面貌。

今天是什么样子呢?我们在苏州周围还是可以见到的,但是越来越少了。这个是我们坐高铁,沿着无锡、苏州以及到杭州,大家随意往外拍景象就是这个样子,跟刚刚看的照片已经有很大的反差了,我们看到更多建造代替了原来的农业,更多基础设施代替了原来的原野。整个系统从原来的自然和半自然化变成了一个人工控制的系统。

太湖流域是中国的粮仓。在公元500年以前,这个地方是一个低地,是沼泽,人口并不是很多,农业也没有那么富庶,500年以后逐渐变成了中国的粮仓,人们在这里逐渐栖息,改造这片土地,建造运河、围田,使得这个地方变成一个非常富裕的地方,人们在这里居住、栖息,形成了中国的鱼米之乡。我们看到这一块的面积,如果再往南看,这两块面积加起来正好是荷兰国土面积,荷兰国土跟这儿不完全一样,但是比较类似,四分之一的土地低于高于海平面,四分之一的土地高于海平面不足一米。雨季到来水就会上涨地非常高,到底是陆地还是水面不是特别清楚,后来和我们这个位置非常接近,是几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人们一代一代梳理成为非常富裕的地方。这个地方,就像我们刚才看到火车上的状况一样,是一点点在变化的。我们拿一个局部来看,就是在苏州边上吴江地区,历史上是一个围田,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业结构的变化,乡镇工业的发展和乡村的现代化、城市化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围田无限制的在被占用。围田的尺度会越来越大,很多围田会合并到一起,整个农业的景观在这里变化的非常迅猛了,现在跟以前失去了过多的关联。

这是无锡,六七十年代还是很小很小,逐渐发展到更大,发展成为一个运河的城市,慢慢到了一个临湖城市,到了现在完全是一个太湖城市,跟太湖跟原来的老城连成一片。这是86年一直到2006年太湖边上10年的影像分析,我们看到城市化的蔓延,人们建造的系统越来越强控制这块区域,这个地方的乡土景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这是2014年时候太湖北部的一个影像图,从上海到常州城市都是连成片的,不难想象为什么坐高铁远处看到外面建筑和基础设施,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构筑,农田已经相对来说比较少见。

以前老城都是一样的,这是钱塘江,以南是绍兴,绍兴因属低洼地区建造城市并不是特别容易,要先做水利,然后再做农业,人们栖息多了以后才有可能发展城市,城市跟水利的工程,跟外围围田跟农业都是紧密结合在一起。中国城市是一个山水城市,不难理解,中国城市跟整个自然环境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苏州、无锡,包括宁波、绍兴等等都是一样的。到了现在城市化的发展,是大家改变了我们原来这样的城市结构,原来山水结构非常大的消失了,原来老城跟周围农田、原野关系,基本上都是非常大的削弱了。我们新建城市又没有跟当地自然环境农业发生密切的联系。似乎,我们人到的系统跟自然系统,跟原来农业的系统分离了,不像我们的历史,是自然系统和农业、人文系统是融合在一起的。

[分页]

这是中国城市化这5年发展的数据,我们城市建成区,每个城市是不一样的。经济发展的地方将近10倍的增长比30年前,就全国平均来说,至少要增加到3.5倍以上,每个城市都是迅速的扩展。城市化率现在已经到了50%几,相当于30年,每年有一个百分点的农村人口进入到城市,这一个百分点的人相当于荷兰的人口,每年有荷兰的人口,这么大的规模从农村进入到城市,于是我们城市就开始扩张,我们原来的老城变化的尺度道路在加宽,建造了很多的新城,无论是老城还是新城的建造,都跟当地自然环境失去了联系,这是我们这几年见到新城的规划的图纸。我们可以看到新城建造之前这块地方的园艺,和新城建造之后的结构,两个之间没有特别多的关联。我们原来的建筑,乡村的建筑是具有非常明显当地的特征,利用当地的材料,借助于当地的地形和依据当地自然环境,符合当地人生活的方式,和行为的准则。多样性、差异性都在弱化,今天乡村的建筑,当然建筑质量会更高,居住起来也许室内环境会更加舒适,但是作为一个大环境也未必,更重要的是消失了建筑和土地之间的联系。

农业也一样。以前农业都是依据自然环境,具有自己农业结构,但是这30年我们的农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到30年的时间,我们农业重心从南方转到了北方,以前我们中国大部分时间北方是政治中心南方是农业中心,现在南方水稻面积减少了55%,北方水稻面积却增加了45%。如果我们在北方无限制种植水稻,要进行人工灌溉,更多的灌溉要消耗资源,要更多人工的控制,这也使得我们国家生态环境受到更大的压力。还有很多的土地变成了公园,但我们也有很好的实践,比如杭州的西溪湿地,人们在这里发展丝绸,这里是一个非常文件的系统。杭州、嘉兴很多城市的公园也不错,这些公园没有改变原来的结构,功能远远比原来的围田要高的很多,但是并没有试图抹杀原来围田历史的传承。景观设计上把原来真实的东西拆掉做成一批假的,这是逐渐通过我们自己的手,通过设计师的手,通过设计师工作,把我们国家的景观单一化了。多样性越来越消失,我们每天在设计院出产的图纸,跟大地没有任何的关联,是一个流水线的作业,今天可以复制在西北,明天可以复制在西南,后天也可以到东北,大量的复制。

我们中国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生活水平在逐渐提高,物质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都是空前的,二三十年前不能设想。但是我们还是那句话,更多的人工控制取代了原来自然系统,景观、生物多样性单一化了,生态功能削弱了,国土特征削弱了,国土独特性减缓了,原因就是我们的城市化。城市化不是说不好,城市化是一个趋势,城市化也无法阻挡,城市化我们需要一个怎样的城市化,从设计师眼中应该怎样城市化,这一点我们并没有很好的来认识。

第二,乡村的现代化、工业化和空心化造成乡村景观彻底的改变和消失,原来优美景观消失。第三就是经济结构的改变,南方的农业向北方的转移等等,这些方面造成了国土景观的转换。还有一个绿地设计我们用我们设计师眼睛,或者我们设计师头脑中某一种他认为理想的环境,来代替这块土地上已经传承了几百年,几千年的遗传,我们把这块土地逐渐单一了。我们怎么来避免这件事情更加严重的发展呢,我们应该怎么来用一个独特的视野,使得我们土地更加有序,更加可持续,更加具有多样性呢?我觉得主要是三个途径,一个是景观的保护,一个是景观的修复,再一个就是景观的创造。归根结底就是国土景观的研究,国土景观研究是一个特别大的课题,我们国家这么大的面积,这么大的多样性,要做这样的研究是比较困难的,我们也有很多很多的研究。但是这个研究多数都是从地理学的,或者是别的学科有一些个别研究,包括建筑学,可能对一些乡村的聚落有研究。从规划学,规划视野,风景园林的视野上研究是太薄弱了。世界上对土地景观的多样性保持非常好的国家,他们都具有对土地很好的研究,这是国际上一些研究的图纸。我们说到荷兰,荷兰跟我们太湖流域比较接近,这个国家有的是农业,有的是围田,几百年延续下来的,有关于围田研究书籍是非常多样的,各种各样研究成果也非常多。城市的发展,跟农业景观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荷兰并不是自然条件非常优美的国家,缺少阳光,土地又低洼,国土又狭小,人口众多。但是城市或者人居环境是欧洲最好的国家之一,同时是世界上第二大的粮食出口国,做到这一点非常难得的,这样少的国家。

我们只要把国土保护好了,就能维护景观多样性,我们确确实实发展这么快,30年并没有把国土都破坏掉,还有相当多的土地还存在着非常好的固有的价值,需要我们更好的保护,保护生态敏感区域,保护水源地,保护我们的自然山岳、河流、植被等等,包括农业的传承,我们国家也有各种各样的保护法案,也在划定生态保护的红线,或者是各种各样的措施,做的远远不够,远远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对于生态保护,我们再举荷兰的例子,这是荷兰景观保护情况,150年前是什么样,城市化的发展这块土地又是什么样子,保护并不是让它稳定,而是一个动态的状况,动态的状况怎么使得土地还具有原来的价值,同时又满足今天人们的需要,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命题。我们在兰州黄河风情带做规划,发现兰州并不是财政非常富裕的城市,我们希望这些钱不要拿出来做黄河两岸文化景观,依据黄河两侧的山脉,还有山到黄河之间排洪水渠,将近100条的水渠构筑一个生态的网络,保护生态的基础,如果这个不保护就更加糟糕。

[分页]

第二个举措就是生态的修复。中国过去几十年以来,已经成为世界工厂,成绩令人自豪,这个国家生产世界上许多国家他们需要的产品,确确实实不容易,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发展的机会,也培养了我们手工的工人,但是我们过度的自然消耗,使得资源的国土满目疮痍。中国21世纪必然是修复的世纪,看看我们的土地、河流、山峦都是受到那么大的伤害,可以想象到从今天开始,一直到未来,也许是100年,也许更长的时间,就是一个生态修复的时期。生态修复对于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是一个共同的命题,包括荷兰国土那么优美的国家也有生态修复的问题,各种各样的基础设施占用了围田,使得水利、水害频繁的发生,使得这一块生态环境在恶化,荷兰人在战后逐渐在恢复或者修复这些围田的状况,使得围田还具有原来的结构,原来水陆之间的关系。人利用土地,就是在得到合理土地的同时,维护原有的生态功能,如果得到了更多土地,把生态功能全都减弱了,不能跟自然来平衡了,会产生很多的问题。荷兰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梳理这样的围田,使得人工的土地和水利的结构充分恢复应有的结构,这是一个景观修复的案例,各个国家都有。

我们也有机会来生态修复的,最重要的使命就是杭州的西湖。杭州西湖在2000年的时候污染非常厉害,主要来自于西边污染排污和原来废弃的农田,农田已经不种了,这是污染的条件。来看哪些地方能够恢复原来西湖的湿地,恢复成水面。可以看到原来西湖周围景观状况,西湖和周围,前面是老佛山,北面我们都不知道,那是西溪,现在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湿地公园。历史上这些水面跟西湖是一样的,西湖也是围田变成湖,湖变成围田,后来我们把西湖留下来,别的地方都消失了。西湖西边结构就是西溪和谷荡是我们原形,原来都是连在一起的,我们得到很大的参考,这是我们修复的结果。西湖透明度增加了20多公分,已经非常不容易了,更多是改善了整个西湖生态的环境,西湖有更多的鸟类和更加复杂生态的系统。

第三个就是景观的创造,没有任何景观是稳定不变,即使是景观保护,也不是永远不变,更多的时候是我们为了某种需要来使得这块土地改变,满足某种用途,景观创造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你觉得没有创造,不用学建造专业,我们要怎样来创造呢。我们曾经做的镜湖是这样的,是在原来围田基础上跟绍兴古城联系在一起的。我们把这个土地还利用围田的结构,用新的用途叠加上去,城市、街区、湿地、村落,还保持着原来围田的结构。下面我们是在厦门的杏林湾,原来是一块鱼塘,后来变成城市新区,我们就是把鱼塘转换成这样一块土地。这是西湖瘀泥产生自然的景观,要变成一个湿地公园,这块土地是一个自然产生的,我们视它为一种文化的传承。这三个案例做完了以后,都会被各种各样的人来建议我们,无论是甲方还是专家告诉我们,你们一定要把它做的更加自然,因为你的路全是直的,原来围田都是直的,他想让我们把路改成弯的,更加自然。我们的设计都没有文化,于是我们在想,到底什么是自然,什么是文化。我们设计师最尊重这块土地的文化和自然,为什么很多人认为我们没有文化又不自然呢,我们在想世界上有四种不同的自然,这种是天然的自然,人工影响并没有改变自然原来的面貌,中国人把它当做自然,这不会错的。第二种自然是农业生产的自然,农民利用这块土地不管漂不漂亮,没有设计的原则,没有美学的基础,什么好用就做什么,这块土地是不是自然呢,我们认为也是一种自然,是一种生产的自然。还有一种自然是一种美学的自然,东西方的园林都是自然,是为了美的目的建造的,还有一种自然是污染的土地,如果你不再污染的话,可以自然自我是有一种修复过程,人工干预会加速修复的过程。西湖有天然有农业有园林,也有污染地的修复,如果这四种自然放在一起,除了第一种没有人的影响以外,其他三种都跟人工发生密切联系,都代表着一种文化,第二类自然,是人们利用这块土地,在土地留下自己的历史,留下自己的生活方式,语言宗教行为准则的一个叠加,这是文化最真实的表现,这个就是文化景观,代表了这块土地的文化,解读这块土地的状况就是解读这块土地的历史,以往生活在块土地上的人,他们的生活和他们的文化传承,这个就是土地的文化。

中国园林是模仿自然的,是模仿天然的自然,中国的园林跟农业并不是没有什么关系,比如说苏州周围各种各样的城市就是围田上的城市、围田上的建筑,河流包括园林就是围田上的基础设施,跟围田发生密切的联系,所以说苏州的园林跟围田紧密联系在一起,只不过我们不知道,或者我们有意的不想知道。我们看圆明园也是一片农田,要利用土地一定要梳理这块水面,梳理水面就会产生这样的结构。圆明园的主人六下江南,也去过西溪,或多或少受到影响。圆明园的工匠是来自于我们江南,我认为圆明园水准不是很高的花园,逻辑关系不吻合的结构,这是我个人的看法。实际上我们要认识到这一点,中国园林跟农业发生密切联系,我们也会认识到今天设计离不开这块土地,这块土地很多不完全是农业,或者是西溪,或者是金鸡湖,或者是绍兴周围,或者是无锡周围很多很多新的园林都是原来的农业。以前土地是不一样的,这是我们做的江洋畔。

我们做了很多的实践,甚至土地性质转变了,转变结果是我们一定要满足新的人的生活方式,满足这块土地新的规划的目的,但是要留下这块土地原来的历史和自然的变迁和延续。包括我们做的湘湖,在南部我们做的都是围田,而是跟城市的基础设施,跟城市的商业等等紧密结合在一起。包括无锡中央新城湿地,包吃住原有农业的结构,或者是大灭户也是一样,不再延展下去,大明湖湖泊变成城市的湖泊,但是跟原来的农业,跟原来的滩涂联系在一起的。

我们实际上是中国是一个景观非常多样的国家,是非常独特的国家,因为我们自然环境是变化非常剧烈的,而我们这块土地上有几千年来,上万年来人的传承,他们的活动使得每一块土地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在几十年来看,这些土地都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把这些土地变得统一化了,越来越接近,远处看似乎跟北京也差不太多。我们要做的工作是什么呢?要珍视每块土地的唯一性,要通过保护、修复和创造的手段,来维护这种土地的唯一性,只要维护了土地的唯一性,也就维护了我们中国土地景观的多样性,这个就是我们中国景观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前提。谢谢!

推荐阅读:

Enric Batlle:可持续景观 大都市花园

苏安·维尔:通过澳大利亚景观做法与实践探讨可持续性

艾景奖·2015年中国(苏州)国际园林景观产业博览会开幕

佛山:“绿城飞花”景观建设五区绿化各出绝招

(来源:中国园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