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世遗现象重申遗轻管理

2015年11月25日 09:33联合早报网

中国园林网11月25日消息:中国是继意大利(51处)之后,世界遗产第二多(48处)的国家。中国自1987年第一次成功申遗后,这十几年来掀起一股“申遗热”。中国约有200个申遗项目,其中100个进入暂定清单。中国各地每年花在申遗的经费多达3亿人民币。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张廷皓接受本报长途电访时说,中国申遗并没过热现象,但有重申遗、轻管理的现象。也是中国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的张廷皓认为,古迹名胜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的象征,申遗是为珍贵文物遗产进行保护与加强管理。申遗由建设部负责,与文物学会、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机构合作。

他说:“中国申遗不能说是过热,应是积极对待,在政府领导之下,调动各个地方单位与民间组织积极对待,重视珍贵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中国对世界遗产申报很积极,但有轻管理的现象。遗产管理很复杂,牵涉很多单位部门,像长城、大运河项目,协调起来很是困难。”

世遗推动旅游业发展,吸引大量海外游客,不但增加景点门票收入,也带动交通、饮食、零售、酒店等行业,增加就业机会,经济收益可观。山西省平遥古城1997年入遗后,门票收入从18万飙升至500多万人民币。

每日限制人流为上策

然而,游人如鲫,损坏文物古迹,时有所闻。张廷皓认为,中国人对于世遗景点想去参观见识一下的心态可以理解,但人流量过多,尤其是十一黄金周,不见文物只见人头,不利于遗产保护,有必要控制游客接待量。他举北京故宫、拉萨布达拉宫、敦煌石窟为例,这些景点每日限制人流不失为好方法,故宫不过8万、布达拉宫3000人、敦煌1万人,有利于文物保护与参观环境。他也建议,将中国国内旅游热集中在某个时段,分布到全年,景区考虑淡季降门票价,有助缓和游客流量。

张廷皓指出,中国人对于世遗的热情很高,但对如何保护文物缺乏常识,没能深入各个层面,因而出现民众在景区文物上乱刻乱画,跨过栏杆爬上禁区照相等等不文明行为。民众的文明程度需要提高,才能对文物保护起很好的作用。

保护不足 过度利用

世界遗产是保护与利用文物,抢救文物第一,然后合理利用文物,加强管理,然而,有些遗址出现保护不足、过度利用的现象,包括在景区内开发,突出发展旅游业,张廷皓说:“为子孙后代保护好遗产是第一责任,景区讲求经济效益是很大的问题。”

此外,中国世遗名胜古迹很多,也有名,在周边乱开发房地产项目,包括主题公园,这些需要严格控制,因为古迹周边环境余地越大,对文物保护更有利。1992年入遗的张家界曾建垂直电梯,不合规范而后拆除。之前一些历史古城乱搭乱建,比如五台山、大运河都有一些违章建筑,成功申遗后,拆掉违章建筑,迁出老百姓。张廷皓指出,文物局已设遗产举报热线,让公众反映问题,动用社会力量,更好推广保护遗产意识。

当下中国备受看好的申遗热点是海上丝路,涉及中国与世界其他地方,若联合申遗,成功率高。还有广西花山岩画、千年古蜀道遗址等等都是热点项目。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跨国联合申报的陆上丝绸之路,以及大运河去年晋身世遗。以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和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为代表的中国土司遗址今年入遗。

世界遗产在自然与人文价值具备独一无二、不可代替、不可再现性质,应该竭尽全力保护。中国古建筑专家罗哲文说:“世界遗产在地域上是我们的,但绝不仅仅是我们的,而是世界的,世界的就是共享的。保护是我们的义务,传承是我们的责任。这才是‘申遗’最根本的目的。”

推荐阅读:

湖南:通道县完成4个申遗侗寨新村建设

四川:南充蜀道申遗取得实质性进展

万里茶道申遗初选名单公布 襄阳城墙入选

专家推荐黔东南苗侗传统村落“申遗”

(来源:联合早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