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苦练排水“内功” 打造“海绵城市”

2014年09月19日 10:18海南日报

中国园林网9月19日消息:9月18日,省政府新闻发布会通报称,“海鸥”登陆海南,带来强降雨,加上风暴潮影响,致使我省海口、澄迈、临高、文昌等多个市县发生内涝。其中海口最为严重,25条道路严重积水。

  “遇雨则涝”,在全国很多城市时常上演。暴雨,也暴露出这些城市共同的“里子”顽疾—排水设施不完善,排水措施相对单一等。

  历史欠账亟需“还清”。省水务厅表示,18个市县的城市排涝规划已通过专家评审,上报国家住建部,海南将用10年时间,苦练排水“内功”,解决内涝问题。

  1

  椰城变“水城”

  风暴潮与增水叠加,雨水海水齐涌入

  海口提前打开51座闸门排涝

  海水占领了海甸岛。

  9月16日下午,家住在海口海甸岛和平大道的黄良,推开窗户,看见的是一片汪洋。

  打开微信、微博,看看周边居民贴到网上的图片,让黄良大吃一惊。“海鸥”几乎把整个海甸岛变成了一个“大浴缸”,人民大道、和平大道、海甸四东路、海甸五西路等路段,几乎全部“沦陷”,不少地段积水最深处齐腰。

  在海口,不仅是海甸岛,龙华路、义龙路、解放路、丘海大道、滨涯路、金龙路等路段也严重积水,深度达20-50厘米,最深处达95厘米,积水面积共计17.3平方公里。

  澄迈、临高、文昌等市县也发生内涝。临高有2处积水,深度到30-50厘米,长600米;澄迈则有4处积水,深度40厘米,长度达4公里。

  这次台风造成的内涝,显然猛于7月的那场“威马逊”。

  海南省水文局副局长李龙兵介绍,这是因为台风登陆恰逢天文大潮,并接近高潮,当时天文潮为2.32米,造成风暴潮与增水叠加(最大增水达2.05米),海口潮位站产生了超历史最高潮水位4.37米。

  “海鸥”不仅导致海水漫过堤坝,进入海口市区和海甸岛,并且受海潮顶托,龙昆沟、海甸溪、美舍河、海甸五西路明沟等河道水浸溢出路面,造成与其相连地区发生内涝。

  在“海鸥”来临前,为防止城区大面积积水,海口市组织专门队伍检修排水系统和泵站,确保排水设施正常运行,并在每个排水口安排专人看守。随时关注排水所20条易积水道路视频监控,打开龙昆北防潮闸、八灶闸门、市政府闸门等51座闸门,确保河沟排涝畅通。

  台风登陆的当天中午12时,海口市“三防”指挥部启动了防洪排涝Ⅳ级响应,进入排水排涝紧急状态。利用新购置的排水综合电泵车和抽水机对龙昆北防潮闸、泰华路、滨涯路等积水路段进行抽水,并清理全市140座收水井。

  2

  受损的自然水系

  随着城市发展,很多原有的湖泊、河沟被填筑

  城市规划需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水系,综合治理水环境

  “其实,海口本来就是‘水城’。”海南省水利厅城市水务处调研员、高级工程师王永胜博士说,历史上海口城区面积五分之一是水面。

  王永胜说,在海南建省初期,海口主城区内还有大量的湖泊、河沟、池塘和低洼湿地,台风暴雨时,起到蓄水作用,形成了自然排水系统,很少出现内涝。

  与国内其他城市一样,随着海口市的发展,原本的水面开始消失。今日国贸一带,原本是大面积的湖泊;在明珠广场两侧以及大同路一带,也有不小的水面。

  今年,海口市编写排水(雨水)防涝系统规划,专家组在调研后就指出,大规模的城市开发建设,使原本具有蓄水调洪功能的洼地、山塘、湖泊、水库等被人为填筑破坏或填为它用,破坏原有自然排水系统。

  但是,人类的发展,需要改变城市原有的一些地貌,填埋一些洼地等,因此,对于被破坏的自然排涝系统,需要进行一些弥补。

  “弥补的措施是,建立次要排水系统,如下水道等,主要考虑公众日常生活便利。”从事城市排水系统研究与设计工作的高级工程师张辰说,值得注意的是,每一个城市排水系统都分为主要排水系统和次要排水系统,而主要排水系统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即使没有人为的规划设计,一个地区的主要排水系统仍然会自然形成。

  专家表示,为了确保城市有序发展,减少居民生命和财产损失,两套排水系统均应被合理地规划设计。特别是主要排水系统,更要尊重自然规律,因势利导,“如果过度破坏原有的自然排水系统,大自然就会在城市里重新形成新的排水系统,低洼道路就变成了蓄水池,也就是内涝。”

  省水务厅副厅长沈仲韬也表示,要更新理念,在城市规划中,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水系,综合治理水环境。

  3

  呼唤“海绵城市”

  海口将投183亿完善排水防涝系统

  5年建设700余万平方米“海绵地带”

  城市化的进程,减少了水面的同时,也让硬化路面大幅增加。

  “土壤的缝隙像毛细血管一样,雨水可以通过土壤渗进地下,减少地表的流量。路面硬化,虽然方便了出行,却堵住了土壤的‘毛细血管’作用,导致地面径流增加,汇流速度快,低洼地带就容易积水。”王永胜说。

  不少专家也表示,大自然的“渗”功能,在被破坏后,人工设计的城市排水系统,常常将其“遗忘”。

  沈仲韬在分析这次城市内涝原因时,就特别强调,“我国现有的排水设施相对单一,没有综合考虑下凹式绿地、人工湿地、可渗透路面、透水性广场等综合工程措施,很大程度影响了城市排水。”

  沈仲韬所提的措施,可以通过径流量控制,缓解内涝程度。据介绍,降雨后的雨水径流流入下凹式绿地,经绿地蓄渗后,多余的雨水径流才流走。而透水性路面可增大地面透水和透气性,使雨水及时渗入地下土壤。

  今年8月,刚刚通过专家评审的《海口市排水防涝综合规划》,就试图弥补这个缺陷。

  “我们要根据中央的要求,打造‘海绵城市’。”海口市政府副秘书长吴优说,规划投入183亿元完善海口市排水(雨水)防涝系统,根据海口市降水、下垫面、排水管渠、水资源利用等因素,综合考虑采取蓄、滞、渗、净、用、排等多种措施组合的城市排水防涝系统方案。

  所谓“海绵城市”,是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布局,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让城市像海绵一样,下大雨时吸水,干旱时就把吸收的水再“吐”出来。[分页]
  业内人士表示,海口市受亚热带海洋季风和区域地形的影响,其降雨呈现年际变化大和年内分布明显不均的特点,汛期雨量可高达年总量的75%-91%。似乎更应该建设“海绵城市”。

  “可用中间带孔的陶土砖建设透水性停车场,用实心的水泥型透水砖建设可渗透路面、透水性广场,来实现径流控制,减少城市积涝灾害。”参与海口排水防涝规划的专家表示,而绿化屋顶调节峰值流量效果较显著,还可降低夏季楼顶温度。

  根据《海口市排水防涝综合规划》,新埠岛片区、桂林洋高校新区等规划建设或在建的新城区,建设透水性地面不小于40%,对于城市化程度大的旧城区,建议绿化屋顶率为10%(绿化屋顶面积与总建筑平面面积之比)、透水性地面比率为15%(透水性的广场、停车场、人行道、公园、居住小区等面积和与总地面面积之比)、下凹式绿地率为25%(下凹式绿地与总绿地面积之比)作为控制标准,进行改造建设。

  近5年,海口市将新建和新增下凹式绿地、人工湿地、可渗透地面、透水性广场、透水性停车场,规划建设总面积776.97万平方米。

  4

  排水管网要跟上城市发展

  18市县城市排涝规划已上报住建部

  我省将用10年时间解决内涝问题

  “从建省到现在,海口已经从小海口变成了大海口,但是排水管却依然是小排水管。”吴优坦言,海口市现有排水设施建设滞后于城市发展。

  吴优说,台风期间,海口市区24小时降雨量达175.3毫米,达到大暴雨等级,超出了海口市城市道路排水设计的一年一遇排水标准。

  目前,我省各市县排水管网多数为低于一年一遇的市政排涝标准,而新建区域内排水管网均会并入城市排水主管网,从而造成原有排水管道承载能力不足,甚至不堪重负,极易造成城区大范围严重积水。

  以三亚为例,根据2013年底的调查资料,三亚中心城区建成面积52.4km2,雨水灌渠294.71km,覆盖密度为5.62km/km2,这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城市,例如日本,2004年城市排水管道密度就达到了20-30km/km2。

  不仅旧城区并未随着城市发展提升排水标准,不少市县在建设新城区时,排水管网并未跟上步伐。

  沈仲韬表示,日前,18个市县的城市排涝规划已通过专家评审,上报国家住建部,海南将用10年时间,解决内涝问题。要针对海口市城市排水设施建设标准偏低的问题,合理确定适度超前排水标准以提高城市排水能力。

  海口市将在现有的城市排水分区基础上,进一步规划排水分区。排水分区划分为荣山河以北长流系统、滨江西路系统、五源河系统等27个排水系统。

  同时,实施城市内河水系综合治理工程,包括相关排涝内河的河道堤防护岸工程建设、疏浚、清淤、泵站布设等,将城区河道和荣山河设计防洪标准提升为50年一遇,其他河道设计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具体实施大同沟、大同分洪沟整治工程,道客沟、龙昆沟整治工程,五源河整治工程等10项河流整治工程。

  南渡江沿线滨江西路地势较低,当水位高时易引发外江水位顶托导致排水不畅。目前,南渡江滨江西路沿线流水坡、山内村、国兴片区有三座排涝泵站正在建设,此三座泵站可在南渡江水位较高时辅助滨江西路及其周边区域进行排涝。

  三亚、儋州、澄迈、琼海、文昌等市县也将实施易涝点改造工程和旧城区灌渠改造工程等。

  5

  排水灌渠,要建也要管

  灌渠清洁程度影响内涝时间的长短

  管网保洁需社会各界共同维护

  相比“威马逊”,“海鸥”造成海口内涝,虽然覆盖面大,但是持续时间要短些。

  “从台风登陆时开始淹没和平大道,到了傍晚,积水基本上就排完了,海甸岛其他大部分地区都没有积水,交通恢复畅通。”黄良说,“这次台风造成的内涝,比以往要来得快、去得也快。”

  省水务厅提供的信息显示,到9月16日22时,除了椰海大道景山学校段和琼山大道坡上村段、海甸五西路积水外,海口市区所有道路积水全部排完,道路恢复畅通。“这种对比,体现了海口市在应对本次台风中做足了准备。”有专家表示。

  在台风“海鸥”期间,海口市就对海甸片区各条道路、义龙路、文明东路、龙华路、滨涯路等95条道路及大同沟等河道进行巡查,清理140座收水井。

  王永胜表示,只有整个管网保持畅通,才能够及时排出积水。而保持灌渠的清洁,需要社会共同的维护。

  “例如,市民不能向道路上丢垃圾,更不能向收水井丢垃圾,不然很容易造成灌渠堵塞。要保持道路清洁,否则,下雨时,路面上的垃圾会冲到收水井,也会造成堵塞。”王永胜说。

  目前,海南不少市县排水防涝管理体制仍有很大的局限性,存在管理责任制度不明确和多部门交叉管理等问题。

  《海口市排水防涝综合规划》表示,将推进海口城市水务一体化管理改革,建立统一协调的防洪排涝管理体制。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变“多条龙管水”为“一条龙管水”,其中,规定住建部门要加强城区排涝设施建设和维护管理,城管执法部门要搞好城区排水管网日常清淤维护工作。

  6

  专家反思大坝防洪模式

  洪水来时,激流冲击大坝,存隐患

  洪水退时,大坝阻雨水入河,存内涝

  近几年的城市内涝在全国各地频发,并且内涝持续时间长,这引发了专家们对目前城市防洪措施的反思。

  “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防洪,主要是建大坝,把洪水拦在城市之外。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受淹面积和频率,降低了灾害,但是,是否大坝建得越高越好呢?”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说。

  这位专家提出,现在大坝经常动辄是50年一遇的标准,建得过高,虽然把洪水拦在了城市之外,但是暴雨是从天而降,大坝也会积留住城市里的水,排不出去。此外,随着城市开发,河道变得越来越窄,而大坝建得越来越高,若真的碰上50年一遇的洪水来临,形成强大的激流,大坝是否能够顶得住?隐患太大。

  “大坝需要建,但是也要科学对待。根据大自然的规律,当洪峰来时,水流到河岸边的区域,通过增加河面,降低流速,使水的冲击力减缓。而当洪峰退去时,城市里的水,也就可以排进河里,减少内涝持续的时间。”

  “此外,全国不少城市积极开发沿河区域,建设河景房,并且大部分是高档小区,为了防止经常性被淹,会填高沿河区域,导致河岸越来越高,某种程度上将城市变成了一个‘碗’字的地形。”另一位专家也表示,一旦城市发生内涝,水不能自然流入河里,就需要借助水泵,而水泵站建设需要成本,排水时间也长。

  专家们表示,城市排水防涝可能需要改变观念:一方面出现降雨量不是特别大时,要考虑不能出现内涝,另一方面,如果降雨量特别大,则需要考虑的是减少内涝时间,而不是一味“防涝”。

(来源:海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