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临汾新型经济带尽显生态之美

2014年08月27日 10:39山西新闻网张欢

中国园林网8月27日消息:鸟语花香、绿树成荫、水波荡漾……夏日清晨,走在临汾百里汾河的长廊上,仿佛置身烟雨江南。“我从小在汾河边长大,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曾经脏臭的河道如今变得明澈清新,早上来这里锻炼身体后一整天心情舒畅、精神头强。”家住尧都区汾河附近西赵村的张师傅说。

汾河是山西的母亲河,流经临汾173公里,汾河流域已成为临汾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域。临汾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转型跨越总体部署,以“科学转型、创新驱动、绿色崛起”为主题,围绕“产业转型、生态修复、城乡统筹、民生改善”四大任务,努力把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建设成为引领山西综改试验区的战略高地、黄河金三角的核心增长极、中部崛起的强力引擎。它的规划范围以临汾百公里汾河发展为主轴,包括霍州、洪洞、尧都、襄汾、曲沃、侯马6个县(市、区),以及临汾开发区和侯马开发区全域范围,起步区面积2200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5275平方公里,拓展区面积15000平方公里。

甩掉污染“黑帽”重现碧水蓝天

临汾,曾经被某国际机构评为“世界十大污染地区之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在环保部重点监测的全国113个城市中,临汾的空气质量曾连续3年排名倒数。

如今,沿着尧都区汾河公园一路走来,不论是水域生态环境的绿化还是城市空气质量的提高,都意味着临汾在不断地发展成为一座生态文明城。

“我在尧都区工作已有十余年了,八九年前,尧都区可以说白天看不清太阳,晚上看不清月亮,来我诊所看病的大多都是因空气污染而导致呼吸道发炎的患者。”尧都区一位老中医说。而近年来,临汾市政府高度重视治理环境工作,深入开展清洁空气行动。一座座冒着黑烟的大烟筒不见了,削减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和颗粒物等污染物的排放量。一条条坑坑洼洼的小土路不见了,减少了土路扬尘污染问题,告别了“晴天一身灰,雨天满身泥”的生活环境。老百姓用上了节能热水器,开上了太阳能汽车,越来越多的清洁能源被开发使用。

为了使市民呼吸上新鲜空气,临汾市政府积极开展废弃矿山环境治理及生态修复,关闭破坏生态、污染环境、存在安全隐患的矿山,实施采矿区地表沉陷治理、土地复垦、水土保持,还全面实施重要交通干线及公路沿线边坡的生态修复。

2009年,临汾市政府贷款融资14.9亿元,对汾河临汾城区段进行了深度治理,建成了万亩汾河生态园。2012年,又向国开行贷款43.1亿元,实施了纵贯临汾南北的百公里汾河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目前,河道清淤、稳固河槽、两岸堤防、沿汾河提水泵站取水口改造已经完成,堤坝硬化、堤内外生态绿化、支流入汾口治理和景观建设正在抓紧扫尾,完成投资30亿元。滨河东路贯通工程动用土石方1500万方,累计完成投资14亿元,预计9月建成通车。

在城乡饮用水源保护方面,临汾市政府积极开展汾河、浍河等流域饮用水源地环境的综合整治,加强了对霍泉、龙祠泉等13个水源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加快了城市集中式备用水源地建设,全面推进农村改水和饮用水源达标区创建工程;大力开展河道综合治理,重点开展湿地保护、水库修缮、河渠生态化改造等工程;大力实施汾河、涝洰河、沁河、昕水河等河流水系和湿地生态保护;严格水污染物处理,改扩建现有主城区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设施,在人口集中分布、工业较发达的中心城镇新建集中式城镇污水处理厂,配套脱氮除磷工艺。

以百里汾河生态修复治理为载体,临汾市政府大力实施城市集中供热覆盖、高污染企业搬迁、环境污染治理、造林绿化等重点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程,深入推进生态示范区创建工作,城市绿化率达到35%,在成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的基础上正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一川秀水,两岸锦绣”,已是汾河两岸生态之美的真实写照。

“一城三区”交通网基本形成

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街道流光溢彩。驱车行驶在临汾大地,你会发现,临汾市大大小小的城镇活力迸发魅力四射,城镇化水平提高了,城市人口增加了,城市规模扩大了,城市品位提升了,百里汾河城镇化建设让临汾百姓生活更美了。

临汾围绕“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思路,大力推进了以“一城三区”和“侯曲同城”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临汾都市圈和侯马都市圈建设,强力打造临汾、侯马两个中心城市,着力推进霍州、辛置一体化,打造北部门户城市;试点建设洪洞甘亭、襄汾汾城等5个小城市;大力实施霍州大张、曲沃高显等15个重点镇和新农村连片建设。同时按照“社区与园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发展、同步繁荣”的总体思路,扎实做好了生态社区和生态农业园区“两区同建”工作。目前临汾都市圈内,以环城高速、108国道、滨河东西路为主体的“一城三区”交通网已基本形成,侯马、曲沃同城化框架正在搭建,霍州辛置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15个小城镇中已有11个启动开展了连片规划建设,累计投资超过10亿元;尧都区乔村新村、洪洞甘亭皇英生态民俗小镇等6个两区同建试点建设顺利推进。

推荐阅读:

天津:分享城镇化中生态修复经验

山西:原平生态修复 全力打造三水环城景观

生态修复要预防建设性破坏 

云南:生态修复滇池湖滨带 犹如呵护滇池“肌肤”

 (来源:山西新闻网) [分页]

在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道路上,临汾市准确把握其概念内涵和建设要求,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城镇化建设,以城乡建设的不断完善推动产业的优化升级,积极构建产业化和城镇化融合发展的良好格局。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构建中心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的城镇化发展格局,着力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建设2个区域中心城市、1个现代化中等城市、5个小城市、15个中心镇、6个两区同建社区,打造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发展新格局。强化中心镇的辐射带动作用,注重强化特色,加快尧都区屯里、尧庙、乔李、金殿,洪洞县曲村、高显、史村,霍州市李曹镇,侯马市凤城乡等15个重点乡镇建设,合理引导人口、产业向重点镇集聚,高标准规划建设洪洞县赵城、甘亭、广胜寺,襄汾县汾城、襄陵等5个乡镇,不断扩大城镇规模,提升经济实力,着力培育优势产业,形成中心城市扩散辐射的重要承接点,成为各具特色、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小城市。

示范小城镇宜居宜业特色鲜明

洪洞县位于临汾盆地北端,是百里汾河发展的主轴,尤其是洪洞县广胜寺镇被列入山西“百镇建设”名单。

广胜寺镇历史悠久、山川秀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境内有全国闻名的佛教寺院(国保文物单位)——广胜寺,寺内飞虹塔、《赵城金藏》、元代壁画和长势奇特的柏树,被称为“三绝一奇”。境内还有全省闻名的霍泉,该泉流量稳定,水质优良,灌溉10.2万亩土地,10万余人的生活用水,是洪洞县城、山西焦化集团公司及周边6个乡镇工农业及居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

近年来,广胜寺镇紧紧围绕洪洞县委、县政府确立的建设“富裕文明、生态宜居、开放和谐的新型工业旅游城”发展战略,依托区位资源优势,把广胜寺景区拓展改造和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将镇区与景区同步建设,融合发展,依托景区谋划镇区,围绕景区拓展镇区。共拆迁399户,拆迁面积13万平方米。已还迁安置住户242户436套住宅,安排商业门店14户22套。筹资6亿余元,建设了洪洞县第六中学、广胜寺小学、广泉小区一期、飞虹综合市场、广胜小区、洪广北路、飞虹路、北环街、广源街、学府街、集中供水、供热一期、污水处理厂等一批重点工程。

近年来,广胜寺镇党委政府以景区拓展改造为抓手,打造转型示范绿色重点小城镇,给小城镇建设注入了自身鲜明的特色。

“随着广胜寺周边的环境越来越好,前来旅游观光的游客越来越多,我们农家乐饭店与土特产商店等当地老百姓自己经营商铺的生意是越做越火。”广胜寺镇居民说。

按照经济带功能定位,优化生产力布局突出特色优势产业,广胜寺景区拓展改造工程东起霍山、西至柴村、南接建设中的旅游通道、北至山焦建材公司生产区,总规划占地面积约3000亩,工程总投资约48亿元,需拆迁面积45万平方米,建设周期8年。以广胜寺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为依托,分三块实施建设,一是核心支撑区,以原有文物景点保护维修为主;二是佛教文化延伸区,以弘扬佛教文化增设新景点为主;三是观光休闲区,以500亩人工湖为重点,以配套设施建设为辅助,最终建成一个功能完备、设施齐全的人文生态旅游新区,建成一个宜业、怡游、逸居的商业、会议和宗教文化活动中心,建成一个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旅游文化胜地。工程建成后,预计每年可接待游客100万以上人次,提供8000余个就业岗位。

在农业经济发展方面,完成了以三条沟大棚菜基地为中心,沿旅游路两侧发展日光温室大棚100亩;以北郇、柴堡池栽莲藕基地为点,辐射带动周边,增加种植面积达到120亩,成立了北郇村莲藕专业合作社。北郇村百亩苗木基地建设,采用公司加农户等多种模式,现已栽植油松、白皮松等苗木10万余株。

根据规划,广胜寺景区建设周期约为10年,规划范围西至赵城工业园循环线,北至北环街,东至霍山山脚,南至洪广线及涧河北岸,规划面积4.88平方公里。景区建设占地2000亩,最终形成“一核、两轴、三区”(即佛教古迹核;佛教文化体验轴、城镇文化体验轴;生界——乐活休闲区、悟界——文化体验区、佛界——宗教朝圣区)的空间发展结构。

打造文化旅游示范基地

俗话说,地上文物看山西,地下文物看陕西。丁陶文化遗址、根祖文化遗址、三晋文化遗迹都是华夏文明重要地标性历史遗迹,为了加强历史遗址与文物的保护,临汾市大力开展对历史遗址抢救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努力做到使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开发旅游相结合。

平阳木版年画、翼城花鼓、威风锣鼓、浮山剪纸、侯马皮影……这些极具乡土气息的民间艺术,有的粗犷豪放,有的浑厚古朴,有的纤细秀丽,有的玲珑剔透,已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有18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7项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32项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地民俗文化村、民俗生态博物馆等的建设,使民间民俗文化的基本形态、承载方式、核心内涵得到有效传承发展。

据了解,为推进文化旅游示范基地的建设,临汾市加强对特色文化研究,及时推动建立体现汾河流域的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研究院,积极设立帝尧文化、三晋文化、根祖文化、丁陶文化研究中心,打造全国性的汾河论坛,加快建设根祖文化演艺园区、帝尧部落影视基地、晋国文化园区、临汾二十四节气气象观象台、仓颉造字——汉字演变博物馆等项目,并对山西省戏曲博物馆和浮山剪纸博物馆为代表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项目建设与保护,建立传习所,培养接班人。

临汾有“华夏第一都”之称,其旅游资源也很丰富,著名的壶口瀑布、洪洞大槐树、尧庙等旅游景点在国内外享有盛名。为了挖掘文化旅游资源,提升旅游文化内涵,临汾市加强对区域文化旅游特色的研究,逐步构建“一带、五区、十点、一线”的文化旅游发展格局。全力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加快推进沿汾河文化旅游发展带建设;重点建设中镇霍山旅游区、大槐树旅游区、尧文化旅游区、丁村文化旅游区和晋文化旅游区五大景区,全力打造集寻根祭祖、休闲观光、平阳历史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旅游示范基地;全面开发历山、云丘山、五鹿山、东岳庙、小西天、乾坤湾、二郎山、牡丹园、荀子园和太皇峪等十大景点,打造支撑五大文化旅游区发展的重要旅游节点;加快推进以壶口瀑布为核心的黄河文化旅游路线建设。

推荐阅读:

天津:分享城镇化中生态修复经验

山西:原平生态修复 全力打造三水环城景观

生态修复要预防建设性破坏 

云南:生态修复滇池湖滨带 犹如呵护滇池“肌肤”

 (来源:山西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