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8月22日消息:“我们将按照《成都市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确定的定位、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加快建立工作机制,落实责任主体,明确时限要求,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和目标任务的实现。同时,着力围绕国家对成都明确提出的‘探索推行排污权交易、碳排放权交易、节能量交易制度;探索跨区域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联动机制’两项重点制度创新,努力探索,力争取得重大突破,为成都乃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积累有益经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记者从市政府新闻办昨日召开的专题新闻发布会获悉,7月下旬,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第一批)的通知》,成都市正式获批成为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相关建设工作也正式启动。
总体思路
根据《成都市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成都“示范区”将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生态文明建设总体部署,立足工业化转型期的特大型中心城市新型城镇化发展,以改革为动力,实现城市转型发展和体制机制创新的重大突破;以彰显蜀水生态文明精髓为核心,弘扬生态文化,塑造新型生态人格;以绿色、循环、低碳为基本途径,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奋力建设经济繁荣、环境优美、文明祥和、天人合一的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探索由“环境换增长”向“环境促增长”转变、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跨越的发展模式。
发展目标
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形成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空间开发格局,初步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基本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生态文化体系,实现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水平明显提升、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生态文化体系基本形成、体制机制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形成可推广的路径和做法。
建设任务
优化空间开发格局,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解读:将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建立市域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红线。未来,全市将划分为提升型发展区、优化型发展区、扩展型发展区、两带生态及旅游发展区4大总体功能分区,构建由双核特大中心城市及若干卫星城、区域中心城、小城市和特色镇组成的市域城镇体系,形成“多中心、网络化”的城镇化形态格局。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生态产业体系
解读:将进一步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推动形成产业升级和环境升级并重的发展模式;大力实施淘汰计划,将落后产能淘汰向更深层次推进;推动农业向都市现代农业转型发展,制造业向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发展,服务业向提升核心功能、形成产业集聚区转型发展。
推动资源集约高效利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解读: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大力推进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促进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重点推进循环经济园区建设,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同时推进成都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建设,积极开展“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率先探索土地资源高效集约利用机制,提高单位土地的投入强度和产出效率;做好城镇用地存量挖潜,合理开发城市立体空间。
增强环境承载能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解读:将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建立大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格局,加大污染综合防治力度;制定《成都市生态保护条例》,编制《成都市生态保护总体规划》,落实刚性保护生态资源的各项措施;启动雾霾天气防治系列工作,推动出台《成都市大气污染防治管理条例》,实施并完善《成都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建立全市大气污染源清单和环境空气质量模型。
全面加强节能降耗,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解读:全市将建立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优化能源结构,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低碳城市建设;出台《成都市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工作方案》,研究建立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节能量审核和交易制度;加快构建公共交通网络,到2017年,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达到50%以上。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到2017年底,全市新建绿色建筑面积达到1200万平方米。积极倡导绿色消费,实施政府绿色采购,逐步建立符合生态文明的绿色产品市场体系。
倡导生态文明理念,塑造水生态文明典范
解读:将围绕蜀水文明精髓,大力宣传生态文明理念,促进生态文化与城市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建成具有成都地方特色的区域生态文化体系;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大力塑造水生态文明城市典范。同时,通过建立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现水资源管理方式转型与能力升级;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为核心,实现区域发展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加强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实现城乡水生态面貌和水安全保障能力升级。
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创新生态文明体制机制
解读:将建立和完善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科学决策机制、行政管理体制、评价反馈机制,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体系、考核办法、激励约束机制,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文明建设市场化机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轨道。同时,结合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基础和经验,大力推进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的农村新型综合体建设,加大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力度,促进城乡生态形态转型升级。
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构建全面支撑体系
解读:全市将加强生态信息化系统建设,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准制定、统计监测和执法建设。加强防灾减灾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建设。建立环境空气质量预测预警体系,在一些尚未制定标准的领域率先制定地方能耗标准指南,开展重点企业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
推荐阅读:
(来源:成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