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8月14日消息:最近,山东省造林绿化推进会议在临沂市沂水县召开。会议要求各地迅速掀起雨季造林新高潮,集中奋战80天,确保全面完成今年100万亩的雨季造林任务。然而会议之后,某市为完成雨季造林任务,在贯彻落实时竟然提出,如当地绿化苗木不足,可以多引进一些外来树种,提高造林进度,确保完成指标。
但是,一些来自基层乡镇的干部却不这样认为。他们说,城乡绿化还是要多栽本土树种,盲目引进外来树种,其实弊端很多。
据笔者了解,基层干部们提出的外来树种弊大于利的问题的确存在。近几年,有些地方盲目强调大景观,把绿化工作引入歧途。比如,有些县乡领导去南方考察,看见人家当地的香樟、杜英不错,回来就指示换掉原有的本土树种。岂不知,南方树种在北方栽植后,几年也不见长大,有些甚至熬不过低温而大量死掉。
笔者就此问题在农村走访时,有些吃过苦头的农民朋友介绍说,农村绿化还是要以乔木和乡土树种为主,决不能像城市绿化那样栽雪松、桧柏等苗木,可以多栽柳树、槐树、杨树、楸树、黄连木等。另外,村庄绿化尤其不要学城市种植草坪,草坪养护成本很高,不养护又很难看。绿化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改善生态环境,而相同面积的乔木产生的生态效果,是草坪的20多倍。
绿化必须因地制宜,否则就是“邯郸学步”。某县有个村庄把当地的老树砍掉,种上雪松等引进苗木,但农民嫌雪松长出的侧枝碍事,没过多久,就将雪松剪成了难看的“鸡腿”;还有的地方热衷于栽植“绿篱”,结果受人力、财力所限,杂草与绿篱共生,荒凉一片。
如果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风土民俗、产业结构的不同,打造不同的绿化风格特色,不失为明智之举。乡村绿化在侧重于本土苗木时,最好多栽桃、李、柿、枣等树木,既有较好的景观效果,又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如果全是观赏性苗木,效果远远没有乔木好,农民的积极性会大打折扣。
就此,笔者与有关专家进行探讨时,专家分析认为,农村学城市绿化,引进外来常绿树种,增添景观层次,美化农村环境,初衷不错,但这样做没有考虑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的特征。有的外来树种不适宜当地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最终种树变成了毁树;有的栽植、管护成本过大,结果变成了村镇的经济负担。
其实,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而是通过统一城乡规划,使农村在生产发展、居民收入、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主要方面与城市水平相当,使城市更像城市,农村更像农村。
过去,由于不注重传统文化及传统特色保护,导致“千城一面”,毫无特色。在绿化上,城市可以有“一样高、清一色”的林荫大道,而农村不妨保留“竹外桃花三两枝”的乡土风情。树上蝉鸣,荫下小憩,这曾经是过去农村常见的景致,而现在却越来越少见了。因此,有农民朋友说:砍掉本土树木,栽上外来树种;虽然洋气但不实用,盲目引进有害无益。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农村开展植树造林必须针对实际,不可盲目引进外来树种,多发展本土苗木,方为理性决策。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林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