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6月11日消息: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作为全国唯一濒临五大淡水湖之一的省会城区,近年来大力推进美好乡村田园都市建设,把环巢湖“三圩”打造成生态旅游“三颗明珠”,促进城乡统筹,打造出一条城乡共融、城湖共生、农旅共兴的一体化新格局。
从“一圩”独秀到“三圩”同春生态旅游串起环湖圩区
“没有想到身边竟然有这样的美景!真是一趟有着好风、好水和好景的生态之行!”合肥市民路辉提及五一假期的行程仍兴奋不已。包河区的牛角大圩,一片片风格不同的景色,让视觉和嗅觉、身体和心灵都受到了震撼:北纬31°合肥首届花卉节开幕,23万株郁金香摇曳多姿,9大展区里的云南花卉、露台绿化、屋顶绿化、古典庭院、现代庭院、田园风光、生态人居、花园茶吧、单位一角独具特色;芦草丛生、水鸟嬉戏,一条长长的木栈道蜿蜒,湿地美景尽收。
牛角大圩,地处巢湖和派河的交汇处,农耕文明和江淮圩堡文化底蕴深厚,自然生态优势斐然。去年国庆,牛角大圩生态农业园刚一开园就成了环巢湖旅游的“新星”,吸引了大批游客。从2003年,合肥“菜篮子”、“果盘子”大圩,依托特色农业办文化节,从植树节、菜花节到春色滨湖旅游节、葡萄文化旅游节,逐渐走出了生态农业观光采摘旅游的定位。记者走在大圩镇沈福村,清澈的池塘中荷叶田田,徽派民居错落林立,仿佛走进一幅徽风皖韵的山水画。“最早办菜花节,不少人不理解,觉得农村遍地是菜花,谁稀罕呢。但是,看到环境美了,人气旺了,心里都乐开了花。”沈福村党支部书记沈训鲁说到,他担任村支部书记近30年,见证了大圩的变化,接待过东南亚、非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代表团的参观。经过11年的打造,大圩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的湖区都市田园”。
“漫步林中就像洗空气浴。”大张圩滨湖湿地森林公园里,林木郁郁葱葱,河道芦苇丛生。工作人员张俊侠说,这里涉及义城街道施口、董城等6个村,自古水草丰茂、林地丛生。自2002年以来,包河区大力实施退耕还林、疏浚河道、丰富植被和恢复湿地等工程,生态系统得到修复。如今的森林公园面积1072公顷,集城市森林、湿地森林、文化森林于一体,具有休闲观光、康体健身、科普教育多重功能,今年初被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沿着环巢湖大道一路走下来,从大圩、大张圩到牛角大圩,只见湖光山色、渔帆点点、白鹭飞翔、芦苇摇曳。这“三圩”,被当地人称为“三颗明珠”。
“抓生态就是抓发展。包河区始终紧绷生态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这根弦,以举区而为、全民参与的力度把生态建设不断推向深入,要让市民能够呼吸到新鲜空气、饮用到清澈净水、享受到优越环境。更要让转型中的农民在参与生态建设中得到实惠、尝到甜头,共享改革红利。”包河区区委书记胡启生如是说。
从“穿靴戴帽”到“顶层设计”美好乡村突出都市田园
“大圩原本是一个普通的城郊农业乡镇。最初发展乡村旅游时,是保留原有的农村布局和生产生活方式,进行修饰改造。当时这种做法被称为穿靴戴帽、涂脂抹粉。”
大圩镇宣传委员姜小飞告诉记者。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这种“滚雪球”式的自我发展进入转型和提升期,传统的乡村式旅游开始向都市农业型转变。大圩发展乡村旅游走在了全省的前面。
2012年9月,安徽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美好乡村的重大决策。紧接着,合肥市印发了实施意见和中心村建设工作导则。包河区面向巢湖,有70平方公里巢湖水面、16.8公里湖岸线,是合肥“大湖名城”的重要功能板块,是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上风口”和“后花园”,一边是最现代化的都市,一边是最美的乡村。该如何定位?
“既要符合城市的功能定位,又要体现乡村的基本元素;既要以城带乡、加速城乡一体,又要以乡美城、满足城市的功能需求。我们要以‘田园都市’的特色和特征,来塑造都市城郊型美好乡村的典范。”胡启生说,旅游业恰恰是统筹生态建设、美好乡村建设与都市农业发展的最佳结合点。
明确方向和规划后,包河区坚持以旅游产业、休闲业态增创田园都市特色,促动农民致富增收,主动融入全市大旅游格局,以“三圩”为主载体并分别突出农业休闲采摘、湿地森林公园、现代农业体验的错位发展,培育大城美村、风情小镇、都市田园、滨水生态、沿湖湿地等各具特色的旅游项目,丰富滨湖新区都市之旅、巢湖水上之旅、乡村田园之旅,不断满足广大市民“四季休闲、特色体验”的多样需求。
谈起旅游节庆,大圩镇“阿庆嫂”农家乐的老板吴大珍如数家珍。她最早是在门口的鱼塘里从事鱼鸭混养,看到生态旅游越来越红火,她把鱼塘变成了垂钓中心,专心经营起农家乐。“乡村旅游带动了人气,我们的生意也是水涨船高,每年营业额超过300万元。”吴大珍幸福地笑着说。包河区在办好节庆的同时,对“阿庆嫂”等当地农家乐进行了完善提升,培育了一批以农业体验、休闲度假、民俗文化等为主题的农家乐特色村,促进农家乐向规范化、区域化、特色化发展。
从“一产支撑”到“二次创业”统筹发展促进城乡一体
在牛角大圩桃蹊水果农场,合肥知名企业大头鞋业总经理张立新注资1000多万元做起了“农夫”。“这里村容村貌整洁、环境优美,正适合当今近郊旅游的潮流,非常有潜力。”据介绍,去年桃蹊农场葡萄销量达30多万斤,销售额200多万元。除了桃蹊水果农场,天禾种业等10多家企业也进驻牛角大圩,经营起东亚园林、小蚂蚁菜园等现代化农业景点。
5月底,安徽徽王食品有限公司蓝莓种植基地内,颗颗晶莹饱满的蓝莓挂满枝头,吸引了很多游客采摘。去年,徽王成为国家发改委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试点,也是合肥的第一个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公司投入4900万元进行农业清洁生产。公司总经理樊胜华说:“蓝莓不仅环境污染小,经济附加值也很高,去年最高时售价180元/公斤。除了果实,还可以深加工做成蓝莓干红、蓝莓叶茶等,目前我们形成了从种苗培育到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希望带动更多农民来种植,共同富裕。”
“城市化不能忽视农业的发展,农业失衡会带来整个经济发展的失衡和城市的‘短腿’,环境会成为未来最具吸引力的资源。”包河区区长耿延强告诉记者。以投资转轨、企业转型为特点的工商资本逐渐进入包河的生态旅游市场,推动一产三产化,实现农业、农民“二次创业”。2010年8月,该区专门针对农业结构调整制定政策,每年设立10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扶持都市农业发展。
该区积极推进土地流转,探索土地股份合作制,引导农户在平等协商、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流转土地,让广大农民从传统农作方式中解放出来。44岁的陈凤霞是牛角大圩牛角村人,2011年5亩土地流转出租后,爱人就近在一个建筑工地工作,她则经过专业培训后成了桃蹊水果农场的一名“农业技术工人”,每月收入2000多块钱。“以前羡慕在城里上班的工人,没想到如今不出家门我也成‘上班族’了。”陈凤霞笑着说。统计显示,2013年,该区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0∶38.8∶60.2,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当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064元,同比增长14.8%,而核心景区的一户果农年收入甚至超过10万元。
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包河区现代农业日益壮大,已形成了省级滨湖现代农业示范区、大圩金葡萄园、牛头葡萄基地、滨湖蓝莓基地等40多处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全区农业产业化企业共有注册商标48个、各类名牌商标名牌产品18个。去年10月底,大圩葡萄栽培与采摘标准化示范区项目通过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验收,成为合肥唯一一个国家级的标准化农业示范基地。目前,传统农作物已经退出包河区农业种植领域,基本形成了蔬菜瓜果、苗木花卉、经果林、生态林这一新的农业种植格局。
除了工商资本要素,城市的思想理念、建设标准、文化教育都逐步向这些美好乡村转移、倾斜。“包河区把改善民生摆在城乡统筹突出位置,区财政每年设立5000万元专项资金,坚持空间布局、公共设施、产业发展、市容环境、农民转型五位统筹,美好乡村建设做到不摆花架子、让百姓得实惠。”耿延强介绍说。该区大力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清洁家园、“三清一改”、河长制等行动,疏通了水系;在全省率先探索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收集、清运、处理“流水线”系统,美化了环境。
“在城乡统筹中,我们还注重文化、文明的一体化延伸。”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海霞说,“在生态旅游中充分融入地域文化元素,积极推进志愿服务,就是生动例证。”在景区内外,常年有志愿者在现场疏导交通、捡拾垃圾,其中有很多志愿者是当地自发登记注册的农民,他们真正享受到了发展带来的成果,也用自己的行动来呵护美好生活。
推荐阅读:
(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