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6月11日消息:在静海县西北部的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13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林木产业、林下经济、设施农业、生态旅游协调发展,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丰收。
走进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顿时让人心旷神怡,郁郁葱葱的树木、清新的空气,还有偶尔传来的鸟鸣,都给这炎炎夏日增添了一丝清凉。在树林掩映下,设施大棚的工作人员吴泽淼正在给大棚里种植的蘑菇喷水。他说,林下种植食用菌比普通方式种植有优势,他们用木屑,棉花籽壳和玉米棒的芯等土地里最常见的东西,粉碎后做培养基质,长出七八茬蘑菇以后,再将菌棒粉碎,放到地里做有机肥,全过程不用一点农药,也没有一点浪费。
吴泽淼:这属于夏季的,在林下比外面温度最起码低个三度五度吧,再一个我们天天要喷水,所以这个树就不用再浇水了,我们这个树叶,能遮阳,本身要三层遮阳网,我们使一层就够了。
据了解,园区内的林下经济主要有林菌、林药、林花、林禽四种模式,都采取“公司+农户+市场”的方式,统一购苗、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农民的年平均收入要比以前增加几倍。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林下药材经济项目负责人李庆刚介绍说:
李庆刚:现在农民种地会追风,他看到市场上某种药材的价格高,他就种。而我们选择的品种呢,既考虑因地制宜,还得考虑市场。公司就是我们管委会,我们有一家公司,农户就是我们合作社的模式,这样呢,我们负责技术,这就是我们的优势。
示范区管委会书记武树培介绍说,园区最大的特点就是林业发展,目前树木面积已经达到了12万亩,有苗圃和园林景区30多个,园区内林木覆盖率达到80%,已逐步发展成为北方最大的苗木基地,生态效益凸显。
武树培:我们这个园区算天津市的绿肺,有关专业人士给我们测算了一下,吸收二氧化碳290多万吨,释放氧气210多万吨,另外还有300多万吨的各种灰尘,都给消化吸收了,对净化空气、大气污染防治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经过几年的发展,静海县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已初步形成了林下经济、观光苗圃、棚室蔬菜、花卉等特色优势产业,园区内发展建设项目60多个,组织各类专业合作社90多家,辐射农户7000多户,真正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协同发展。
推荐阅读:
(来源:天津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