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5月9日消息:远远近近的芦苇丛里,叫得上名和叫不上名的鸟儿在欢唱,天空中不时掠过鸟儿的身影……5月,并不是新疆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最好的时节,但玛纳斯县兰州湾镇下八家户村村民张设林已颇为满足。“这和二三十年前已经有些像了。”望着眼前生机勃勃的景象,在这里生活了50多年的张设林仿佛看到了过去的影子—经过当地多年的努力,玛纳斯湿地正在恢复昔日模样。
这里曾经是一片大“海子”
“玛纳斯,是蒙古语,意思是河边巡逻的勇士。在唐朝,这里设置了西海县。”玛纳斯县县长苏建国这样介绍玛纳斯县的历史。
无论是“河边”还是“西海”,玛纳斯县都和水分不开。玛纳斯河和塔西河从这里穿过,留下奔腾的河流、烟波浩淼的湖泊、芦苇丛生的沼泽。玛纳斯湿地是天山北坡中段、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重要的绿洲湿地,是玛纳斯河源头的重要水源涵养和补给地,是北疆地区阻挡沙漠侵袭,防止荒漠化扩大、改善天山北坡生态环境的“绿色屏障”,更是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幸福家园。
1961年,当时只有10岁的张设林跟随父母落脚在玛纳斯湿地旁的下八家户村。那时,这里到处是比人还高的芦苇丛,各种水鸟深藏其中,狐狸、野猪等也频频出没。儿时,到芦苇丛中捡鸟蛋是张设林最大的乐趣。那时候,当地人种地根本不用打井,“找根管子,砸进地里,管子里就能流出水。”张设林有些神往地回忆。
现在,几乎没有人相信张设林的说法—现在种地不仅要打井,而且要打深井,否则见不到水。
玛纳斯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永发是土生土长的玛纳斯人。他回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玛纳斯湿地还是水丰草美,“夏天到芦苇荡里游泳,水清澈见底。”
人们能回忆起来的变化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向一片片芦苇荡“进军”,割芦苇、围田、排水、开垦……一片片庄稼地替代了芦苇丛,新开垦的土地上庄稼越长越好,湿地却越来越小,水鸟越来越少。人们在经历最初的收入增长之后,猛然发觉,曾经孕育着无穷乐趣、野趣的“海子”已远离他们。
把万余亩耕地“还给”湿地
然而,玛纳斯湿地又是一片不能失去的湿地。这里既是天山北坡一座巨大的生态屏障,也是天山北坡动植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更是世界候鸟迁徙“3号线”重要的节点和候鸟栖息地。这里分布着河流、库塘、滩涂、沼泽等多种湿地,涵盖了新疆地区湿地的代表类型,湿地率为64.6%,具有显著的区位独特性、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性,黑鹳、大天鹅、蓑羽鹤、白鹭、鹈鹕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以及200余种野生动物生活于此。每年9—11月,数以万计、十万计的候鸟在沿着全球候鸟迁徙“3号线”飞越中国时,这里是重要栖息地和繁殖地。
如今,行走在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里,时常能够看到零零星星的耕地散布在芦苇丛中。“这些都是我们通过"退耕还湿"新增的湿地。”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局长刘允会介绍。
从2011年起,玛纳斯县开始推行“退牧还湿”、“退耕还湿”,“归还”当初“夺走”的湿地。“我们已"退牧还湿"6万多亩,"退耕还湿"1万多亩。原先,这些地方放养着几万头(只)牛羊,秋天到处是牛粪、羊粪。”刘允会指着眼前一人多高的芦苇丛说。
现在,别说看不到牛粪、羊粪,如果不是特意提醒,连芦苇丛里的围栏都很难发现—封育后,芦苇、红柳等疯长起来,很快这里就连脚都插不进来了。
“退牧还湿”、“退耕还湿”都要付出代价,尤其是“退耕还湿”,一亩地每年要给农民几百元的补偿,为此,财政并不宽裕的玛纳斯县拿出近1亿元的财政资金进行补偿。“开始,一些农民笑话我们,"好好的地,花了钱收回来,不种地,白放在那里长草"。”刘允会笑道。
1万多亩耕地如果作为工业用地、商业用地能值多少钱,很多人都很清楚,因此,在刚刚开始“退耕还湿”时,不仅农牧民不理解,不少干部也不理解—这些地拿出来发展工业、商业,会产生多大的经济效益,现在反而要往里贴钱。
“生态保护是长期效益,我们就是要在发展中给环境"留白,给人们"留绿",有时候牺牲一些暂时的经济效益也是值得的。”苏建国表示。
在自治区党委、昌吉州党委的大力支持下,玛纳斯县委一班人始终坚持“两个可持续”的原则,坚持不断加大湿地保护投入力度,已连续4年实施“退耕还湿”,成效显著。
2011年3月,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被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准为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试点,并被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范围。2012年,该县在全疆率先出台了生态文明考核办法,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潜绩”考核,设立每年500万元生态文明奖励资金,与全县12个乡镇(场)和9个相关部门签订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责任书,并将湿地公园保护列入责任书考核范围。2013年,玛纳斯县起草的《新疆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保护条例》,经过各项立法程序和昌吉州人代会的审议,即将颁布实施。
推荐阅读:
(来源:天山网) [分页]
这里是鸟儿的乐园
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的管护员王永林带着记者爬上一个高高的土坡,俯视湿地。“10月份的时候,你再来这里,湖里将都是鸟。”他挥动胳膊比画着,自豪地说。
今年58岁的王永林是兰州湾镇拱拜村村民,1981年来到这里,见证了玛纳斯湿地种种变化,“两三年前,这里的水面还没有这么大,芦苇没有这么多,秋天、冬天来落脚的鸟儿也不多。”他说。
现在,湿地面积扩大了,鸟儿多了,王永林的工作也更忙了。他每天早晨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爬上高坡,用望远镜仔仔细细搜寻一遍湖面,防止有人猎杀鸟儿。
去年,在湿地旁生活了50多年的张设林将24亩耕地“退耕还湿”了。如今,他成为十几名专职管护员中的一员。每天在陪伴他50多年的湿地间穿梭、巡护。他用补偿款在玛纳斯县城买了套楼房,每月还能领到1200元的工资。其实,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里越来越像我们小时候的样子了。”他笑眯眯地说。
“现在,湿地公园里的野生植物、动物尤其是鸟类的种群数量明显增加,为此,我们加强湿地管护力度,成立专职管护员对湿地公园进行巡查,加大候鸟迁徙期的保护力度,建立了越冬候鸟资料库。每年在湿地公园越冬的候鸟就达数万只。”刘允会介绍。
在苏建国、李永发等人的手机里都存着在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里拍摄的越冬天鹅的图片,只要有机会,他们就给别人发这类图片,还要告诉他们,“2010年在这里越冬的天鹅不到30只,2011年有200多只,2013年冬天有416只。”如今,玛纳斯县的不少人都是“天鹅控”,“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已经是玛纳斯的4大名片之一了。”苏建国骄傲地说。
国家林业局、自治区林业厅的相关负责人多次来到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对湿地保护工作大加赞扬,认为这是当地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良好成绩。自治区林业厅更是对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给予了大力支持。“玛纳斯县牺牲短期经济利益,追求长期生态效益的举动就是"两个可持续"理念的较好体现。”自治区林业厅自然保护区和湿地管理办公室负责人杜农表示。他介绍,国家林业局目前正在内地省区试点“退耕还湿”工作,而玛纳斯县已经走在前面,并获得了较好成效。
有“地球之肾”之称的湿地面积的增加给玛纳斯人带来了诸多好处。
夏季,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周边明显要凉爽,空气也更加清新。周末,越来越多的当地人来湿地周边的农家乐、渔家乐旅游点旅游。
环境的改善,让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成为发展农家乐、渔家乐、庭院经济、餐饮、养殖、垂钓等休闲旅游项目的“宝地”。目前,玛纳斯县已经形成独具特色的湿地生态游、度假休闲游、农家亲情游等旅游品牌。不仅如此,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已成为促进当地农牧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退耕还湿”的补偿、开展特色旅游等,已使湿地公园周边的2.1万名农牧民实现了年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的目标。
湿地面积在继续扩大。根据规划,今后还将有3万亩耕地实现“退耕还湿”,玛纳斯县为保护湿地的投入也会逐年加大。
“张家水磨村、夹河子村、大湾子村……”李永发掰着手指数着这些村庄的名字,它们都是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附近的村庄,和水都有割不断的渊源。“用不了多久,这些地方一定会变得和过去一样好。湿地不光是我们玛纳斯人的幸福家园,也将会是鸟类的乐园。”李永发满怀信心地憧憬着。
寻找经济利益和生态效益的最佳平衡点
我们常常陷入这样的怪圈:一谈到发展经济,大多时候就意味着要牺牲生态。似乎经济利益和生态效益就是天生的一对矛盾,非此即彼。事实上,绝非如此,玛纳斯县将万余亩耕地“归还”湿地的举动就是明证。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通过“五位一体”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我们当前和今后发展的总遵循和总方针。从根本上说,“五位一体”意味着五个方面的建设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更是如此。无论是社会发展还是经济发展,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让人们生活得更加美好,“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中,绝对少不了优美的生活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将使每一个人的幸福指数更高,生活质量更高。那种为了经济发展,牺牲环境、牺牲生态的做法必将被我们抛弃。
我们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以经济利益换取生态效益的发展模式。这一点,对于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的新疆而言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在发展中要始终坚持“两个可持续”的理念,寻找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最佳平衡点。玛纳斯县保护湿地、保护生态的种种做法都是“两个可持续”理念的具体体现,从短期看,似乎牺牲了经济效益,实则为经济发展腾出了巨大的空间,提供了强劲而持久的动力。他们坚持的“留白”、“留绿”的发展思路都是为了经济发展更加健康持久,为了人们在财富增加的同时,生活品质持续提升、幸福指数不断增加。现在看,“留白”、“留绿”对经济发展产生的推动力已然显现,优美的湿地环境正成为玛纳斯县的新名片,财富的集聚效应正在产生。
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不是“天敌”,而是能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关键在于如何寻找到两者的最佳平衡点,这也是新疆各地应努力寻求的发展智慧。
割芦苇、围田、排水、开垦……一片片庄稼地替代了芦苇丛,新开垦的土地上庄稼越长越好,湿地却越来越小,水鸟越来越少。人们在经历最初的收入增长之后,猛然发觉,曾经孕育着无穷乐趣、野趣的"海子"已远离他们。
从2011年起,玛纳斯县开始推行"退牧还湿"、"退耕还湿","归还"当初"夺走"的湿地。如今已"退牧还湿"6万多亩,"退耕还湿"1万多亩。目前湿地在继续扩大。根据规划,今后还将有3万亩耕地实现"退耕还湿",玛纳斯县为保护湿地的投入也会逐年加大。
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已成为促进当地农牧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退耕还湿"的补偿、开展特色旅游等,已使湿地公园周边的2.1万农牧民实现了年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的目标。
推荐阅读:
(来源:天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