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5月4日消息:4月15日至16日,省政协在盐城举行驻苏全国政协委员座谈会,18名驻苏全国政协委员围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积极建言献策。这次会议是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主席张连珍亲自倡导和组织进行的,也是省政协在召开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前,连续第12次召开的驻苏全国政协委员座谈会。大家在发言中认为,省委、省政府历来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程,持续加强绿色江苏和生态省建设,并取得了积极成效。我们要切实履行职责,协助省委、省政府把江苏率先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成经济发达与生态宜居协调融合、都市风貌与田园风光相映生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着力推动绿色转型发展
“离开环保谈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离开经济发展谈环保是缘木求鱼”,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张凤阳委员认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经济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委员们指出,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下决心化解产能过剩,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同时,坚持创新驱动,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企业清洁生产,实施低碳示范项目,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实现资源利用的“减量化、再利用、再资源化、去害化”。苏州市光华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许华委员在谈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时说,从源头上缓解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最关键的是努力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加快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既为环境减负又使生态增值。江苏宜兴精陶集团总工艺师徐安碧委员建议,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到节能环保领域,加紧突破节能新技术,大力开发环保新产品,促进环保产业扩大规模、提升水平。
苏州大学副校长熊思东,南京师范大学校长、党委书记宋永忠等来自高校的委员建议,推动绿色转型发展,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作用,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贡献率。整合利用我省各方面的科研力量,深化产学研合作,突破生态环保核心技术,努力攻克大气污染控制、水体污染治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关键技术,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
大自然为人类提供的物质资源是有限的,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台盟南京市委主委、南京大学教授胡有清委员,河海大学副校长陈星莺委员提出,要厉行节约,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加快完善重点行业、重点产品能效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科学谋划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狠抓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强化用地节地责任考核。
“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是省委、省政府着力抓好的三件大事。交通运输事业必须紧密配合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和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为节能减排做出积极贡献。”省交通运输厅厅长游庆仲委员结合我省交通行业发展规划,表示省交通运输厅将以现代交通业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以轨道交通和快速交通促进城市布局的优化、以公交优先引导城市出行方式的改变。
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水是我们赖以生存最重要的环境资源。加大对饮用水源地和地下水的保护力度,全面加强对太湖、淮河和长江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加快建立从“水源地”到“水龙头”的安全保障,是委员们发出的共同心声。
在盐城市区饮用水源地盐龙湖工程现场,碧波荡漾、桃红柳绿的美景让人仿佛置身于生态公园。委员们了解到,该工程通过生态净化,能够将水质提升到三类标准,大家对盐城市这一造福百姓的做法叫好。中国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学副校长王超委员和省水利厅副厅长、河海大学博导陆桂华委员建议,要把水生态环境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切实沟通连网我省的重要水系,持续加强对重点水域水环境的治理,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改革水环境管理体制,从根本上提高水源地的源水质量。
截至去年底,南京市平均每7人就拥有一辆机动车。如此多的机动车,加上工业企业大量燃煤,排放出的温室气体严重影响了大气质量。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胡刚委员呼吁,必须出重拳开展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强力推进“蓝天”工程,既要通过提高燃油品质和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来减少机动车尾气污染,又要加强煤炭消耗总量控制,全面落实重点行业大气排放规定,严格控制工业粉尘和城市建筑工地扬尘,联防联控秸秆焚烧污染,切实解决细颗粒物严重超标问题,使环境质量改善的结果与群众的感受相吻合,让群众呼吸到洁净的空气。
推荐阅读: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王旭东委员就事关百姓“米袋子”和“菜篮子”的土壤污染防治提出建议,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修复和土壤环境监管,重点做好农产品基地和农业生产主产区土壤环境安全评估和有效保护。胡有清委员提出,进一步规范废品回收行业,完善垃圾分类管理,尽量避免可再回收利用的物资进入垃圾行列,以提高资源再利用率,减轻生产生活垃圾对环境的污染。
健全和完善生态保护制度
生态文明建设固然需要物质和技术支撑,更要靠完善制度、改进政策、创新机制。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是其中带有根本性、长期性的举措。
省社科院院长刘志彪委员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副校长吕建委员主张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建立资源环境监测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制度,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实行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同时,主动及时公开环境信息,提高透明度,自觉接受群众、舆论和社会监督。“目前区域分割、城乡分治的环境整治格局行不通”,张凤阳委员从行政管理学角度建议:“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独立进行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增强执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陈星莺委员、熊思东委员在发言中都提到要注重规划的引领推动作用,组织编制科学权威的生态环境保护长期规划和自然生态资源资产负债表,统筹安排,协调推进。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李玉峰委员建议,建立健全生态审计、考核和问责机制,建立第三方对地方政府生态环境保护绩效进行评估的制度,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地方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硬任务、干部政绩考核的硬指标。
大力弘扬生态文化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博大精深的生态文化和智慧,主张“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对于我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非常有用。委员们强调,在推进生态省建设过程中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对自然要有敬畏之心、感恩之心,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按照客观规律,在大自然承载力范围内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
王旭东委员从自己所做的实验说起,目前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农药化肥、抗生素、生长激素等,很大部分是一种生化污染,破坏了动植物的“生命伦理”,进而影响到人类健康。他认为,要在科技快速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更好地寻求平衡,在科技发展的同时也要保护好生态。
“生态文明并不仅仅是人与自然、也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人文关系,人文生态环境一定程度上比自然生态环境更重要”。省文化厅副厅长高云委员从人文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建议要在珍爱自然、保护生态的前提下,以积极的态度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提高诸如清洁水源、安全食品等生态文明产品的供给能力,进而实现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
缺乏环保的理念,难有环保的行动。宋永忠委员、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徐利明委员、江苏奇美化工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殷永祥委员都谈到了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的重要性,提出要让生态文明教育进课堂、进社区,发动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崇尚文明健康、环保低碳、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