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岁高龄的周母在孙子(周健之子)的搀扶下紧贴着周健的铜像
中国园林网5月26日消息:“儿子啊,妈妈来看你了!”92岁的老母亲不断抚摸着铜像的脸,身子紧紧依偎在铜像的胸前,不断诉说着思念之情,现场的人看了无不偷偷抹泪。昨日,温州医科大学已故校友周健的家属一行8人来到校园内,看望他的铜像。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癌症疫苗的发明者,周健也是温州医科大学历史上第一个被塑成铜像的校友。
和现任校长瞿佳是同学
周健是杭州人,1977年考上温州医科大学(当时的温州医学院),学的是临床医学专业,他也是我国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大学生。温州医科大学现任校长瞿佳是他的同学,也是当年同寝室的好友。
据瞿佳介绍,周健当年读书时就表现出自己要放眼世界的决心。“他酷爱学习英语,买了无线电元器件将自己的收音机改装,接收到‘美国之音’,坚持每天早晨6点收听学习。”瞿佳回忆说,当时他的这位同学每个周末都要步行去温州第一百货公司。因为那边有电视机,他可以跟着货架上的电视机看英语节目《Fellow Me》。
1982年周健本科毕业,随后在浙江医科大学读研究生,在此期间他开始人乳头状瘤病毒的研究。并在随后的不断求学过程中,成为这方面的专家。
他是世界第一个癌症疫苗发明者
1990年,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免疫与癌症研究中心主任伊恩·弗雷泽教授邀请周健和夫人孙小依前往昆士兰,共同研究人工合成乳头状瘤病毒疫苗。
1991年,周健和弗雷泽利用重组DNA技术人工合成了人乳头状瘤病毒的病毒样颗粒,并比美国早一年申请了此项专利。
然而在1999年3月,面对研究成果Gardasil(佳达修)疫苗全面开始临床试验时,42岁的周健却因为积劳成疾突发肝病英年早逝。
在周健的研究成果基础上,2005年底默克公司研制成功宫颈癌疫苗,并于2006年6月在美国、墨西哥和澳大利亚上市。美国《时代周刊》对2006年的医药卫生领域进行了年度评选,推举宫颈癌疫苗Gardasil的问世为发明榜冠军,因为这是人类历史上所发明的第一个癌症疫苗。[分页]
截至2014年2月,宫颈癌疫苗在全球132个国家和地区上市,接种人次达到1.44亿次。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Kevin Rudd)在周健的纪念文集中亲笔作序,向他表示崇高敬意,称赞他“使全世界千百万妇女包括200万以上的澳大利亚妇女得以受益”。
回报母校是他多年的心愿
“在温州医科大学的5年时间对周健的影响很大,他一直牵挂母校的发展。”瞿佳说。1994年的时候,周健得知时任温医副院长瞿佳在美国波士顿学习,马上给他寄送了往返于波士顿和芝加哥的机票,邀请他来讨论如何帮助和支持温医开展科学研究。1997年,周健带着弗雷泽教授来温,促成了温医与昆士兰大学免疫与癌症研究所的合作。
随后,在其夫人孙小依女士的倡导以及昆士兰大学的支持下,2013年4月,周健纪念基金在温州医科大学设立了“周健博士纪念奖学金”,该奖学金从2013年开始,无限期奖励成绩优异的学子到昆士兰大学攻读博士项目。“设立这个奖学金也是周健的心愿,他一直心系温医大,希望能有更多的校友得到更好的发展。”孙小依女士说。
校史上第一个被塑成铜像的校友
周健的铜像目前就立在温州医科大学茶山校区的校园内。据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副主任周建国介绍,为校友设置铜像这在温州医科大学的校史上还是第一次。
“铜像是去年年底设成的,同批做了三个,另外二人是钱礼和缪天荣,都是温医大史上的专家级老师。”周建国说,之所以选校友周健竖立铜像,一是激励在校医学生以此为榜样刻苦学习,今后在学术上有所作为;二是对校友周健心系母校、为母校发展所做诸多贡献的感激与纪念;此外,周健在医学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果也令温州医科大学引以为傲。
推荐阅读:
(来源:温州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