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园林城市全覆盖之江苏经验谈

2014年04月04日 10:39中国建设报徐为军 谢元森

中国园林网4月4日消息: 今年1月,江苏省盐城市被住房城乡建设部正式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自此,江苏省成为全国第一个省辖市“国家园林城市”全覆盖的省份。

城市园林绿化是有效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彰显城市个性风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公益事业。近年来,江苏省以改善人的生存质量为核心,以建设美丽江苏为目标,以美好城乡建设行动为工作载体,由江南向江北辐射,形成了以苏州为代表的苏南园林城市群,进而发展成沿江园林城市带,并向苏北延伸,辐射到县城和小城镇。无论是江南水网、丘陵绵延区域,还是苏北平原沿海滩涂地带,江苏省都通过园林绿化营造出属于这个城镇独具个性的人居环境和美丽空间。本期深度择取苏州、扬州、徐州三个城市作为江苏国家园林城市的典型,展现江苏在创建园林城市过程中尊重自然资源、传承历史文脉、彰显特色风貌等不同工作特色与实践。

彰显特色风貌“精秀细美”打造“园林苏州”

“自然山水园中城,人工山水城中园”是苏州市城市绿化的特色。城市园林与自然山水和谐相融,植绿种绿与生态布局完美衔接,来到苏州,便走进了一座宜游宜居的生态园林城市。

两路夹一河“园林延伸”显特色

道路中间的小河被如丝的绿柳裹挟着,两岸的绿地绽放着春意,绿地间的造型植物韵致风雅,缓缓的河水伴随着行人、车流,忽隐忽现地在风影随行的绿丝间流淌……这就是苏州市古城区的干将路,“两路夹一河”的特色景观让记者眼前一亮。

“2011年9月,我们对干将路实施综合整治和景观绿化提升改造。工程将构建城市生态绿道绿廊的理念运用于园林施工当中,成功构建了近自然的人工植物群落。”苏州市园林局局长陈卫京告诉记者。

干将路全长7.03公里,宽50米,是连接苏州工业园区、古城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交通主动脉。在该条道路的绿化中,匠心独运地营建了3万多平方米的绿地,道路两侧行道树、河道驳岸的乔木绿树成荫,配以相门公园、凤凰广场等多个活动场所,使道路绿化与公园广场衔接得天衣无缝。“古典园林是苏州的一张名片,因此,我们让苏州古典园林艺术外延到街头巷尾,使干将路具有传统园林意趣,让传统园林要素运用于道路景观。”

2003年,苏州市确立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目标。苏州市重视继承和运用传统造园中“因地制宜,精在布局”的理论原则,认真研究城市的格局,以人口密度最大、土地紧张、绿化需求最迫切的中心城区为规划研究重点,启动了环古城风貌保护绿化工程。通过规划布绿、腾地增绿、破墙透绿等一系列措施,充分运用传统造园的“相地”理念,形成由环古城风貌带、道路、公园绿地等点、面、线结合的古城绿化体系。近十年间,每年新增绿地约500万平方米,2002年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只有6平方米左右,现在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9平方米。通过园林城市创建,改善人居环境的成效十分显著,城市品位得到提升,公众满意度不断提高。

做好“水文章”精心修复城市之肾

城市水环境也是关乎城市形象及人居环境十分重要的一方面,在“生态园林城市”的评估中,“城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被作为评判指标之一。江南水网地区,湿地资源丰富,城市湿地作为城市水环境的一部分,也是城市绿地系统中重要的功能性绿地,被喻为城市之肾。

虎丘湿地公园位于苏州城区西北角,是苏州“四角山水”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总面积12.04平方公里,水面面积约占整个公园的60%。公园原址地处长荡湖,属于废弃鱼塘滩地。由于所处位置恰好是姑苏区与相城区交界处,对于完善苏州绿地系统、形成一个结构性绿地,具有重要的意义。于是,2005年苏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对该区域进行生态修复性改造,将其建设成城市湿地公园。

“在虎丘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中,我们以生态学原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为首要原则,模拟自然生态环境,合理配置植物、疏理河汊浅湾、丰富水生植物,为湿地环境修复和生物量的提升创造基础条件。”苏州市公园管理处副主任张晓英向记者介绍,按照节约型园林绿化的原则,选择符合湿地生长特性的乡土、适生植物,合理配置,模拟自然湿地生境。我们还积极应用园林绿化相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成果,将污水生物处理系统、就地淤泥翻晒、水生植物配置、透水铺装、明沟汇水、集雨型绿地等生态自然的营建方法应用在湿地修复中。

目前,该地区已形成了具有湿地特征的城市湿地公园景观,随处可见大量的浅滩草地和丰富的水生植物群落,水质得到明显改善,两栖类生物、鸟类也逐年增多起来。据统计,虎丘湿地公园约有本地植物有412种,鸟类100余种。

传承历史文脉营造“秀美新扬州”

扬州于2003年创成国家园林城市,优良的城市环境更让这座城市荣获了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奖等荣誉称号。多年来,扬州市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城市环境品质得到极大提升,一幅“绿杨城郭新扬州”的美丽画卷已初步绘就。

“见缝植绿”保护古城风貌

天朗气清,东关古街游人如织;惠风和畅,古运河畔杨柳依依;阳春三月,记者来到古城扬州,园林街巷尽显生机。

扬州古城拥有近2500年建城史,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古城中遗存着大量的历史古迹,城区拥有5.09平方公里的明清古城和2500年历史的古运河,老城区的历史文化街区内蕴藏着隋、唐、宋等时期的历史遗存267处,保存明、清、民国时期的传统民居40余万平方米。

如何让“绿色”与古城风貌和谐相融,成为扬州市园林局最先考虑的问题。据扬州市园林管理局局长赵御龙介绍,多年来,扬州园林绿地建设十分注意烘托扬州历史久远的古韵,坚持把古城的历史文化内涵融入园林绿化建设之中,以精心建设的小、多、匀、精的绿地来改善古城区的生态景观质量,让园林绿化成为历史街区保护的有机组成部分。[分页]

在东关街,由于古建筑数量较多,因此扬州市因地制宜,首要保护历史文化街区,整条街虽无大面积绿化,但在天井、拐角、街巷交界处等可利用之地“见缝植绿”;而点缀在个园旁的花局里更因“立体绿化”而锦上添花,墙面、屋顶、廊柱等空间都种植了爬山虎、蔷薇等藤本植物,绿色空间由平面空间上升到立体空间,尽显盎然绿意。“目前,扬州对历史文化街区按照‘一条主脉、两条轴线、四个历史文化保护区、六组传统建筑群’的保护框架进行重点保护,坚持‘整体控制、积极保护、合理保留、全面改善’的原则进行保护和修复。”赵御龙说,一方面,从建筑的空间布局、立面色彩等多方面保护历史街区的传统风貌,重点保护街巷两侧的传统建筑、古树名木、古井等传统要素;另一方面,还通过规划建绿、整治增绿等多种途径,因地制宜扩大历史街区内城市绿地面积;通过破墙透绿,让绿地空间有效贡献于城市,结合古城街巷改造,规划布局游园空间,满足老城区居民休闲活动需求。

据了解,扬州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达43.03%及40.67%。2007年,在全国率先建立了永久性绿地保护制度,将27块城市绿地作为永久性公园绿地并以立法的形式加以保护,总面积约281.15万平方米。作为全国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城市,扬州市还建立了数字化城市管理网络和园林绿化信息管理平台,配备了相应的处置队伍和设备,建立了“全域覆盖、上下互动、快速反应”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数字化城市绿化管理的24小时监管,为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提供有力保障。

生态修复留住美丽水乡

扬州城自古缘水而兴。近年来,扬州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高度重视城市水环境的生态景观,重点做好“水文章”。

长江的扬州段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和重要水源保护地,因此,扬州市加强长江滩地等湿地资源的保护,加强区域内河流污染的防治,营造清洁的水环境;古运河邗沟瘦西湖的水陆沿线集锦了南门遗址、卢氏盐商住宅等景点,在治理过程中,该市疏浚连通了古运河至瘦西湖间的水系,重点开展了古运河的清理与整治,在保护滨河地形地貌的前提下进行整体设计,清除两侧破旧建筑和设施,建设滨河生态绿地,及时疏浚河道,保持河水清洁,并开辟古运河水上观光游览路线,再现“车马少于船”的运河水上繁荣场景。

至目前为止,扬州已先后投资20多亿元进行水环境生态景观的修复、保护和利用,对20多条河道进行了疏浚贯通整治,包括瘦西湖“活水工程”、古运河综合治理工程等。

因“绿”出彩古彭城焕发新魅力

徐州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屡遭战乱摧残,加之黄河夺泗侵淮等毁灭性灾害,自然植被曾遭到严重破坏。作为一个园林建设基础差、底子薄的城市,经过不懈努力,现在的徐州因绿色而焕发出了新的时代魅力。

出门即绿:构建10分钟绿地圈

从家门口出发,步行10分钟就能到达一处公园或街头绿地,这对于生活在徐州市区的居民来说,是一件很容易实现的事。

自提出创建国家级生态园林城市以来,徐州市先后实施了显山露水、敞园改造等一系列城市绿色生态环境提档升级工程。过去6年,通过拆违还绿、扩湖增绿、延山扩绿等措施,建成故黄河旅游风光带、小南湖公园等一大批公园景点和绿地景观。市区新增绿地1227公顷,建成各类绿地229处,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9.1%。截至目前,徐州已建成开放5000平方米以上公园绿地达170多个,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0.8%,基本建成了居民的“十分钟绿地圈”,方便了市民休憩活动。

事实上,徐州主城区人口密度在江苏名列前茅,土地可谓“寸土寸金”,建设街头绿地和公园,不仅要下“增绿于民”的决心,还需“见缝插针”的制度保障。为此,徐州修订了《徐州市城市绿化条例》,制定了《市区“地更绿”行动计划实施意见》、《市区行道树栽植及人行道建设暂行规定》等规章制度,对城市园林绿化规划、建设、管理和养护作了全面的规范,为城市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政策保障。

废矿添绿:修复塌陷区的“地球疤痕”

徐州作为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拥有“百年煤城”的称号,长期煤矿开采,形成了大量工矿废弃地和采矿塌陷区,加之徐州市区的山丘多为石灰岩山地,绿化条件较差。长期以来,徐州生态欠账严重。

近年来,徐州市大力实施生态修复,构建城市生态腹地系统,积极推进受损弃置地生态与景观修复治理工程,进行了“第二次进军荒山”行动,高标准完成城郊荒山绿化1660公顷。通过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市区采煤塌陷地已经完成6432公顷湿地公园等生态恢复建设;露采矿山废弃地完成42处宕口生态修复;全市受损弃置地总和生态与景观恢复率达到81.3%,并先后实施了潘安湖、九里湖等湿地公园建设,成功走出了一条煤矿塌陷地治理的有效路径,提供了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环境修复再造的典范。

潘安湖塌陷地位于贾汪区南部,是采煤塌陷地,塌陷水面约4000亩,生态环境较差。潘安湖的开发,集“基本农田整理、采煤塌陷区复垦、生态环境修复、湿地景观开发”四位一体,通过理水、堆岛、道路和景点建设,形成一个优美的城市湿地公园。景区栽植乔木16万棵、灌木及地被100万平方米、水生植物98万平方米,曾经无人愿住的荒废之地已悄然成为徐州的城市生态景观。

塌陷地综合治理多年来,徐州市迅速诞生了大大小小上百个湖泊、湿地等新景区。在徐州南湖湿地公园,退休矿工李贵强感慨地告诉记者:“以前这里杂草丛生、蛇虫出没,我们都是绕着走、躲着走,现在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每天都要来这里锻炼身体。”

精品建绿:多方位建设云龙湖风景名胜区

早在2003年,徐州市就针对云龙湖区域实施了“显山露水”工程,建成了“十里杏花村”、“杏花坞广场”等景区,并通过林相改造、滨水空间营造等手段,将依山傍水的湖东路由交通干道转变为景观道路,从而使云龙山和云龙湖有机相连,彰显出“云龙山水”的特性;随后通过“拆违建绿”对小南湖片区生态环境进行疏理和织补,扩建绿地28.3公顷;再经“退建还绿”和“退渔还湖”工程,拆除位于云龙湖周边的养鱼场、鱼塘和破旧建筑,对城乡接合部的环境进行了整治,新建秋韵园、紫薇岛等多处新景点。如今,建成之后的云龙湖景区已呈现出“静湖幽园”的山水园林特色,成为了百姓休闲散步的不二之选。

据了解,目前徐州市区300亩以上大型开放式园林已有17个,位居全省首位。一个以“整体大气恢弘、细部婉约雅致”为特色的山水园林徐州已呈现在世人眼前。徐州市园林管理局相关人士透露,下一步将继续做精做好“云龙山水”文章,实施云龙山东坡等景观绿化,并在城东、城西和城北分别新建3个面积500亩以上的大型综合公园,以进一步完善城市公园布局,提升城市人居环境。

推荐阅读:

王翔:让园林城市不只是看起来很美

黑龙江:大庆奔向国家园林城市要搬十座山

四川:自贡市着重特色打造国家园林城市

甘肃宁县打造山水园林城市和4A级景区 植树造林1.6千亩

(来源:中国建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