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4月2日消息:“我们有决心,在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过程中,肯出血,肯割肉。”在国务院最近出台《关于支持福建省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后,福建省长苏树林接受媒体联合采访时表示。
据了解,《若干意见》明确要求福建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和区位优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支撑,以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途径,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着力构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成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若干意见》提出,要将福建建设成为国土空间科学开发先导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先行区、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示范区、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实验区,以及到2015年和2020年的一些主要生态指标。
《若干意见》的出台,使福建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务院确定的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一直以来主打“清新牌”的福建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机。
生态美的吸引力
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苏树林以“山更绿、水更净、空气更优、能耗更低、人居环境更好”来归纳目前生态福建的亮点。山多且青,森林覆盖率连续30多年居全国第一,目前更是达到了65.95%。水多,水也清,12条主要水系水质均为优良,9个设区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9.4%;2013年23个城市空气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为99.5%,这在雾霾成为敏感词的今天吸引了众多眼球。
“良好的生态环境,使福建产生了独特的竞争力和吸引力。”苏树林认为,良好的生态环境还可以吸引更多的企业投资、人才就业,带动资金、技术聚集;可以为企业生产提供丰富的资源,为永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随着“清新福建”旅游品牌的全面打响,福建迎来旅游发展新机遇,旅游资源大省正在向旅游强省迈进。2014年春节黄金周,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首次突破1000万人次大关,达1067.70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29.7%,旅游总收入69.89亿元,同比增长31.2%。
与长三角、珠三角等一些发展较快的省市比,福建环境容量更大,良好的生态环境对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了独特的吸引力。
如今,福建正充分发挥各级旅游产业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促进旅游业与农业、林业、海洋渔业、工业、文化产业等多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大旅游”协作格局。
转型升级持久战
如何避免重蹈“带血的GDP”这一恶性循环,成为福建在构建生态文明示范区中最大的难题。福建虽然地处东南沿海,但跟广东、浙江、江苏等省相比,福建的经济发展差距依然很大。
“肯割肉,就是一些高能耗的产业与项目我们要舍得放弃。去年福建的钢铁缺口600万吨,电解铝缺口60万吨,水泥缺口1000万吨。就是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还是下决心关停一些落后产能,比如铅酸蓄电池,我们去年淘汰量在全国排第二位,造纸淘汰量在全国排第五位。”苏树林介绍。
2009年福建省率先在全国成立了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建立能源计量数据采集公共平台,对年能源消费量1万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用能企业进行在线监控。对资源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安全无保障的企业,通过差别电价、等量淘汰直至采取停水、停电、停贷款等措施,坚决予以淘汰,“十一五”以来,全省共关停并转这类企业近1.4万家。
安溪县从2009年起关停700多家石材厂,在全省第一个实现石材全行业退出,虽然每年损失税收过亿元,却为茶产业做强做大开拓了空间,也吸引一批世界顶尖的食品和高科技企业入驻;厦门灌口镇在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中严把环保绿色门槛关,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一律拒之门外……
为保护环境,福建正在打响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战役。“肯出血,就是拿钱出来做事。福建虽然划在中国东部地区,但实际上还是东部地区的西部,财力还不是很强,但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还是要拿出更多财政资金,投入到生态建设中去。”苏树林表示。
需严格的监管措施和办法
生态第一大省如何利用优势打出好牌?专家指出,福建在继续夯实生态基础、经济发展绿色转型的同时,要形成生态文明的绿色导向。
“任期有限,责任无限。”苏树林认为,未来生态福建还要有一套严格的监管措施和办法,“如果我们决策失误,监管不到位,就会对环境造成伤害和破坏。这些伤害,有些是即时显现,还有一些是即时看不到的。”
福建省人大代表杜锦祥说,福建省有丰富的森林生态资源可供利用,但在资源利用率方面比发达国家低20个百分点以上。他建议,要进行全面的林业资源调研,分门别类地摸清资源底子,结合发达国家的经验,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
福建省人大代表吴卫红也深有同感。他表示,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必须统筹处理好发展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合理规划发展空间布局,严把项目准入关,即使牺牲短期的利益也要立足长远,寻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方面的平衡点。
据了解,福建将把握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战略定位,促进“绿色布局”,落实主体功能定位,注重提高城镇化质量,合理控制开发强度,不能上的项目坚决不上,不宜开发的区域决不开发;加快“绿色转型”,加快促进传统产业提升改造、主导产业向先进高端发展,推动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现代服务业、节能环保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树立“绿色导向”,在加大流域生态补偿力度、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等方面大胆创新,力争在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创新上都走在全国前列,努力把潜在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现实发展优势。
推荐阅读:
(来源: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