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白云下美丽的海口滨海风光。李幸璜 摄
中国园林网3月7日消息:“海南为全国人民造福了。”一走进审议报告会议室,杨洁篪代表就笑着对海南团的其他代表们说,在北方雾霾多发的情况下,海南的清新空气让人神往,更显珍贵。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关系人民生活,关乎民族未来”的高度,提出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
“海南是中国人民决心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名片。”杨洁篪说:“我们要继续保护好生态,这也是党中央的要求。”肯定与赞许背后,更是深切的期许与千斤重的责任。
如何保护好海南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谱写美丽中国的海南篇章?在代表委员们的热烈讨论中,答案渐渐清晰。
追求绿色GDP 成为自觉行动
“我一辈子没离开过家,第一次在北京见到了雾霾,觉得海南的蓝天让人骄傲。”来自保亭山乡的黎族代表林美娟说。
正如罗保铭代表在发言中所说,海南背靠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巨大的国内市场,保护好海南的绿水青山,就是保住永不褪色的“金饭碗”,就是保住永续不竭的外来消费。“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绿色环保”,他的语气十分坚定。
罗保铭多次指出,这并不意味着海南可以无需作为坐享生态环境的红利,甚至对破坏生态的行为无动于衷;恰恰相反,环境越好越要珍惜,越要花更大的力气、更多的精力去保护好、建设好海南的生态环境,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永远保持海南的生态优势。
行胜于言。近年来,生态保护一直是海南的重点工作。蒋定之代表表示,生态文明建设是今年政府工作的重点。一是在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上做更大的文章;二是继续在“增绿”、“护蓝”上下功夫;三是搞好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建设一批美丽乡村、美丽社区;四是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把海南的生态环境保护好、建设好,就不愁没有发展,绿水青山就会变成我们的金山银山。”他说。
追求绿色GDP,正在成为海南的自觉行动。“海南的绿水青山也不是一天形成的。”林回福代表说,比如,在金融危机期间,海南还是坚决提出不承接发达地区污染产能的转移,把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GDP的原则坚持至今,确实不易。
他认为,在多年的实践中,海南逐步积累了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关系的经验。省六次党代会提出科学发展、绿色崛起战略,更是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目前,海南正在探索建立最严格的自然资源保护制度、探索绿色GDP的市县考核新机制,在体制机制上进一步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保障。
生态补偿 要补到老百姓手中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要建立在进一步完善机制的基础上。”吉明江代表认为,要用良好的制度引导、约束和规范保护生态、反对污染的行动。因此,他也很期待新的市县考核机制落地,让生态核心区没有GDP压力,干部群众可以用更多精力建设好生态文明和民生工程。
比如,海南省的生态补偿试点,经过数年探索,逐渐从国家生态公益林扩大到集体生态公益林,对农民的补偿标准也在逐年提高,让每个参与生态保护的人都从保护中受益,激发了公众保护生态的积极性。
吉明江代表来自在我省较早开展生态补偿试点的东方市。他建议,好的制度还需要配套支持,没有了唯GDP追求,政府应加大投入保障力度,深入研究相关配套政策,实实在在给予生态保护更好的扶持。
“生态补偿要真正补到老百姓手中。”黄明荣委员说,守好生态“金饭碗”,除了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海南还要构建生态恢复机制,对于破坏生态的行为进行处罚,并系统科学地快速恢复生态环境。同时,要创新体制机制,让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到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中。
“很早以前,我们村里的人都是很爱护山林的。”林美娟说,保亭南林乡罗葵村与三亚只有一山之隔,后来山两地经济发展水平出现落差,为了增加收入,砍山毁林的现象多了。这几年实施生态补偿和严格生态管理,砍山的人又少多了。
“现在,我们发展养蜂、养山猪等林下经济,开发了织锦、藤编等文化产品,价格都比较高。农民收入提高了,没人会去破坏环境。”她说。
“就是要让保护者与环境对象之间建立经济联系。”吉明江说,“绿化宝岛大行动”同样是把保护和发展联系了起来,既是保护环境的“绿肺”,又是农民增收的“绿色银行”。他建议,要把绿化宝岛的任务层层分解到各级组织和个人,做到有任务、有目标、有落实,确保每年完成一批,把海南生态建设得更好。
加强政府引导 建设美丽乡村
生态文明不仅是保护出来的,更是建设出来的。
“现在很多农村环境资源是很好的,但离美丽乡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邓泽永代表建议,海南要以基础设施为重点,产业发展为支撑,文化建设同步,大力建设美丽乡村、美丽社区。
林美娟觉得,美丽乡村必须在环境卫生、危房改造、基础设施和生态意识上达到一定的水平,以这样的标准,她所在的村子也还算不上美丽乡村。“其实不管是发展旅游、农业,还是建设环保设施,我们农村有环境、有资源、有很好的产品,但是缺资金、缺人才、缺市场,希望政府能加大引导,真正把我们建设成为美丽乡村。”
邓泽永代表认为,农村的污染源小、散,确实是制约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瓶颈。他建议,必须大力加强农村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使环境保护的基本公共服务延伸到农村。“政府在这方面要有统一规划,逐步加大投入。”
史贻云委员表示,尤其是要解决好农村安全饮水、污水排放及垃圾处理3个突出问题。他建议,各级政府每年要拿出一定数量的城市建设专项资金支持重点乡镇、村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小城镇基础设施向周边乡村延伸。一是以政府投入为主,其他筹措渠道集资为辅,引进、采用现代先进科技,分期分批、逐乡逐村,解决农村的安全饮水及污水排放问题,改变农村“饮水卫生不达标、污水横流”的现状,提升农村、农民的生活水平。二是采取多种方式分类分级对农村生活、生产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农村生活垃圾,除了不可降解的部分外,其他很大部分是可回收的有机物,可采取“村收集、镇运转、县处理”的整治模式,建立村垃圾收集点,镇垃圾转运站,县垃圾处理厂,减少投资成本,美化村庄环境,优化人居环境,使农村卫生保洁形成长效机制。
推荐阅读:
(来源:海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