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2月24日消息:据媒体报道,在北京这样的一线大城市,随着外来人口的不断涌入,老城区饱和,为了满足生活工作的需要,城市正在不断地向外扩张。在这个过程中,北京形成了不少新城,包括像回龙观、通州、天通苑等,甚至环北京地区的燕郊等,也成了众多北漂一族的新城。
在城镇化过程中,新城区的出现可以说是必然的趋势。不过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在谈到我国城镇化时最新分析:像北京回龙观这类新城是失败的。
仇保兴表示,城市规模越大,商品生产的效益就越高,它们创造的就业岗位越多、公共服务的品种越多,人们也就越趋向于到这样的城市里来生活工作。所以,超大城市能够自动吸收人口的另一面,就是引发规模膨胀的恶性循环。
这样的问题在包括伦敦在内的很多城市都发生过,当时伦敦曾推出“新城计划”,在伦敦之外布局了30多个卫星城市。仇保兴认为,在我国,这一类大城市的疏散早应该开始,但我们不仅认识得比较晚,而且对新城的成长机制始终心存疑虑。英国在这个问题上走过弯路,具体实践上也经历了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新城。
第一代新城:就像北京的回龙观,新城区里有30万人口,但却很少有就业岗位。大部分人早上涌到老城里来,晚上又涌回新城,造成巨大的钟摆式城市交通。实践证明,这类新城是失败的。
第二代新城:在英国,丘吉尔时代的规划学家们逐步认识到应该发展第二代新城,人口规模应该在20万人以上,就业岗位的50%可以就地解决。这种新城能够至少减少50%的城际交通。
第三代新城:继第二代新城实践后,又迅速推出第三代新城,人口规模为30万左右,就业岗位基本上能够在新城内自己创造,实现职住平衡,也就是就业-居住平衡。
在“职住平衡”的状态下,既能保证新城的经济活力,又能大大减少对老城的交通压力,要实现这种状态必然需要有合理的规划和建设。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经济研究所所长孙久文在接受经济之声记者采访时表示,像北京回龙观这种地方,现在再进行这种布局并不容易。
孙久文:回龙观已经不算新城了,现在进行产业化布局有一定难度,应该把基础设施建好,应该是当成整个城市核心区的一部分来规划建设。
在属于河北但有众多北漂居住的燕郊,新城那种所谓的“巨大的钟摆式城市交通”更加明显。上班族李先生告诉记者,日常上班来回路上就要花4个小时,而且一些配套设施也不完善。
李先生:在燕郊住到北京上班交通压力非常大,9点上班,7点必须出门,路上2小时,先拼车到国贸,再坐地铁一号线。一天交通费25元。下班时国贸公交站人很多,大家都是这样北京上班,住要回燕郊。燕郊现在购物还行,医院等基础设施和北京比还有很大距离,上班族觉得燕郊是三线小城市,没有北京周边城市应该有的面貌。
如果燕郊等这样的新城也能开发一些产业,提供相对丰富的就业岗位,上班族们会考虑在当地实现就业吗?李先生直言,之所以在北京工作,更看重的还是北京的各种设施和工作环境,燕郊就算有工作也不会考虑,因为新城条件和北京城区没法比。
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也表示,新城开发成功的关键,是它的人居环境应该比老城还要更高、公共服务质量更好、人与自然更和谐,这样就可以形成对老城的人口反磁力。只有形成这种反磁力,有机疏散才有可能实现。
像北京回龙观等等地区,再进行产业布局并不容易,北京再发展建新城不能犯同样的错误。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经济研究所所长孙久文认为,在新城当地能解决一部分就业很重要。
孙久文:新城其实就是卫星城的概念,距离主城区要有一定的距离,一部分就业在当地能解决,另一部分跟主城区是通勤的关系。未来我们的新城建设应该和主城区拉开一定间隔,它才能够自成一体。
在日前举行的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上,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徐德明还曾强调,对于新城新区的建设要严格规划。
徐德明:划定城市边界有利于控制城市发展规模,有利于优化结构,有利于提质增效。严禁突破规划设立新城新区和各类园区,各类建设发展不能踩红线。从严审核城市批次用地,严格控制增量,除生活用地外,原则上不再安排人口500万以上特大城市新增建设用地。
城市发展不能“摊大饼”,不能无限扩张。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司长董祚继曾表示,要通过周边的卫星城等分流人口、环境等各方面的压力。
董祚继:你比如说这个城市确有必要扩大,就是从布局上采取串联式、组团式、卫星城式布局。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广播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