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贵州发展的最大优势。
中国园林网1月9日消息:资料图片
落后,贫穷,全国人均经济总量长期挂末却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
山区,闭塞,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却养成了独特丰厚的生态优势。
发展,会不会导致贵州最有价值的生态名片最终名不副实。
保护,会不会让贵州在国家完成同步小康目标的路上掉队。
贵州,能联想到的所有关键词之间在字面上都充斥着矛盾。挨着穷守着青山秀水,还是致了富面对灰天浊流?贵州有没有其他选择?决策者如何让在起跑线就落后的贵州以清新健康的姿态一同跨入小康终点?找准主要矛盾,是破题关键。
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说,贫困落后是贵州的主要矛盾,加快发展是根本任务。如果不发展,就会在同步小康中“掉队”,给全国全面小康“拖后腿”。必须坚持发展是解决贵州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战略判断,在一个较长时间内保持一个合理的发展速度。但加速发展绝不是盲目发展,而是要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在工作中,就是要守住“两条底线”:一条是发展底线,保持两位数的发展速度;一条是生态底线,不能增加落后产能、破坏生态环境。
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成为贵州要加速发展、后发赶超,也要加快转型、优化效益的战略准则。守住了底线,才能在处理好“赶”与“转”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发展的“好”与“快”。
在贵州,发展,在为生态保护提供实力保障;生态,在为科学发展铸造强劲内核。
“环保攻坚”夯实发展生态基础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贵州没有回避由此可能带来的污染风险,省委书记赵克志指出,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奋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要严格环境管理,在全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确保水、大气、生态环境质量稳中有升,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把贵州建设成为“东方瑞士”。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贵州提出要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就是把生态文明理念植根在全省发展的骨子里。贵州的发展思路把环境指标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
2013年5月28日,贵州省省委第十一届三次全会召开,提出进一步丰富同步小康内涵,增加环境质量指标,将大气环境质量和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稳定达标纳入了小康县建设核心指标。随后又增加城镇污水处理率和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作为环境指标内容。2013年7月24日,贵州又上调了环境质量指标权重,从城乡居民收入指标调整3%的权重到环境质量指标上,并把城镇污水处理率的指标由75%调升为85%,城乡垃圾处理率指标由30%调升为50%。2013年12月,贵州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贵州省市县经济发展综合测评办法》,首次将“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城镇污水处理率”、“城市(县城)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指标纳入2014年市县经济发展考核体系。
环保考量比重的不断增大,意味着贵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历经着不断深化的生态变革。正确的政绩观,科学的考评体系,确保贵州的科学发展能够得以实现。
2013年7月19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在贵阳举行。五年前,生态文明贵阳会议进入大众视野;如今,经国家批准升格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成为继博鳌亚洲论坛之后又一个得到中国政府支持、国内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论坛。
在生态文明国际论坛年会举办之后,贵州省成立了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在省环境保护厅增设了生态文明建设处,并着手编制了《贵州省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规划(2013—2020年)》。[分页]
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组长、贵州省省委副书记李军强调,要清醒认识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关系,增强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助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识。
有了决策层定下的清晰路线图,贵州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从治水、治气、治渣等方面,呈现出紧锣密鼓的节奏。2013年4月18日,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省长陈敏尔在赤水河调研时提出:“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赤水河”;2013年4月26日,贵州省赤水河流域环境专项整治工作现场会在仁怀市召开;2013年5月7日,贵州省工业渣场和尾矿库污染防治技术研讨会召开……
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贵州省政府召开各类环保主题会议不下10余次,在强力的环境监管下,赤水河流域水质恶化趋势得到根本遏制,水质明显改善;全国第一个严于国家标准的工业渣场处置地方标准在贵州出台;全省各项环保工作有序推进。
为了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贵州省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强调:“实行最严格的耕地、林地和水资源保护制度,将禁止开发区、公益林地和集中连片优质耕地划为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确保红线区域占全省面积30%以上”、“实施严格的水、大气环境质量监测和领导干部约谈制度”、“对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干部实行责任终身追究”。
根据贵州省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要求,贵州省环保厅按照“定路线图、定工作量、定时间表、定责任人”的要求深化改革,分解责任,制定了完成生态环境保护改革任务的方案。
方案显示,贵州要实施严格的水、大气质量检测和领导干部问责制度,2014年对全省各市县进行实时监测,对水环境质量不达标和严重下滑的地方党政主要领导进行问责;到2020年,全省水、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八大水系水质95%以上达到功能区标准,县城以上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标准;制定《贵州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贵州省水资源保护条例》等法规,加强重点区域、重点领域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立法。
“环境管控”保住生态优势
方案确定的任务要圆满完成,必须有完备的环保基础设施作为能力保障,针对贵州省环保能力建设相对滞后的问题,贵州省政府确定了12件环保实事,涉及治水、治气、治渣和能力保障四大类2000多个项目。
2013年12月18日,贵州省省长陈敏尔主持召开贵州省第十二届人民政府第十九次常务会议,听取全省环境保护12件实事进展情况和环境检测能力建设工作汇报。陈敏尔指出,一是要加大投入力度。围绕治水、治气和治渣等重点工作,加强环保治理设施和监管能力建设,确保在本届政府任期内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生态环境实现较大改观。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增强融资能力,探索社会化运营模式,千方百计满足环境保护资金需求。二是要加大改革力度。围绕创新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以赤水河、乌江等重点流域为单位,深入研究,先行先试,加快制定改革方案,列出改革项目,探索环境保护的新途径、新办法。三是要加大监管力度。严格环保执法,严肃责任追究,发挥好人大和政协的监督作用,以铁的手腕保护好生态环境。
贵州在仍然面临着贫困的前提下,下定决心加大投入,计划投资275亿元抓好12件环保实事的落实。
2013年12月20日,贵州省政府召开了全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部署会,要求用3至5年时间在全省实施环境保护12件实事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深入推进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以治水、治气、治渣、能力建设为重点,加强生态环保法制建设,举全省之力打一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攻坚战,着力解决贵州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落后、能力建设长期滞后的矛盾,为到2020年把贵州省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夯实基础。
环保12件实事分别是建设100个示范小城镇污水及垃圾收集处理工程;建设111个产业园区污水处理工程;实施新型干法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项目;建设燃煤火电厂烟气脱硝设施和脱硫设施旁路封堵项目;建设32条水泥生产线脱硝工程;建设三大磷化工企业污水治理设施;建设赤水河流域酿酒企业废水治理设施;建设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设施;新建179个标准化工业渣场和800个煤矿污水处理站;完成相关环境保护地方立法;完成环境监管能力相关建设项目;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确保到2017年,全省空气质量有所改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5%以上。
两项工作的共同目的是通过治污项目和管理机制的创新,切实把环境管控好,保住生态优势,促进经济发展。
为了给经济发展夯实良好的生态基础,贵州将从五个方面强化环保工作:一是以保持水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并逐步改善为核心,加强水污染防治,到2015年,全省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总量要在2010年基础上分别减少6%和7.7%;二是以稳步提升大气环境质量为核心,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加强工业企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综合整治城市扬尘、矿山扬尘、餐饮油烟,加强机动车等移动源污染防治,确保全省空气质量稳定提升;三是以有效控制环境风险隐患为核心,加强固体废物规范化管理,三年内完成46个新型干法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项目,建设96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对于工业固废,按照刚刚出台的严于国家标准的《贵州省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的要求,2015年以前完成95个标准化渣场建设;四是以进一步加强环境监管能力为核心,夯实环境保护基础,建立健全完备的省、市、县三级环境监管体系,加大行政执法和司法执法工作力度;五是切实推进环境保护体制机制改革,确定生态环境保护红线区域,制定干部考核标准和责任终身追究制实施方案,制定生态补偿、排污权交易等实施办法。
“赶”要加速发展但不牺牲环境,“转”要走特色、集聚化、绿色发展之路提高发展质量。正因为贵州的“赶”与“转”有了生态文明理念作为内核,省长陈敏尔才坚定地说:“贵州完全能保持青山绿水,又能创造金山银水。”
推荐阅读: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