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浏阳:花木大产业 起步中洲岛

2014年12月11日 09:00长沙晚报 

中国园林网12月11日消息:浏阳河水徐徐东来,在浏阳市柏加镇与长沙县黄兴镇之间划了一个巨大的倒“几”字,是为浏阳河第三道湾,古称“八斗湾”。

在这倒“几”字的末端,有一个不起眼的河中小洲,叫中洲岛。很少有人知道,“八斗湾”两岸繁荣昌盛的花木产业,与这个小岛有着怎样绕不开的关系。

12月5日,本报“美丽乡愁——浏阳河九道湾大探访”活动走进浏阳河第三道湾,为您讲述柏加“花木之父”陈熹在中洲岛栽种日本蜜橘、千年古渡变身现代大桥等故事。

湾之忆

几棵日本蜜橘

种出一个花木世界

时已至初冬,柏加当地人却说进入了农忙季节,因为在柏加及对岸的黄兴,甚至周边不少乡镇,昔日的稻田早已为密密麻麻的花木苗圃所取代。

“春节前是花木销售旺季,这向的天气也很适合移栽、绿化施工。”柏加镇柏铃社区主任黄海军一边介绍,一边带记者坐小渔船上了浏阳河中央的中洲岛。

因为采砂、淘金对岛体的蚕食,加上洪水的冲刷,中洲岛的面积已从上世纪70年代的30多亩,逐步缩减到目前的18亩左右。

岛上有数十棵高大的枫杨、鸭脖柳,还有一棵三人才能合抱的百年古樟。剩下的地方,则栽种着罗汉松、红枫等花木小苗。“这里原来都是种的蜜橘,有好几百棵,每年能摘一二十万斤橘子。”56岁的村民张雄辉还记得儿时与小伙伴一道,涉水到岛上偷偷摘橘子吃。他说,那时候枯水季节河水最浅处不过齐膝深,因为早几年的挖砂、采金,现在都有五六米深了。

把蜜橘引进到中洲岛上的,正是他的同村前辈——陈熹。据《柏加镇志》记载,陈熹1895年出生,铃泗村(现柏铃社区)上屋组人,家道小康。陈熹17岁就读于雅礼大学预科,1923年毕业于北京农业专科学校园艺系(现北京农业大学)。

陈熹回湘后,先后在湖南省立甲种农校、第一农校、高等农校等地任教、进行花卉苗木研究,并参与长沙、株洲等地城市绿化。其间的1925年,陈熹赴日本参观学习,并秘密带回数株宫川、龟井品种的无核蜜橘,栽种在老家的中洲岛上。

80岁的张光荣曾经在中洲岛上给陈熹干过活。据他回忆,陈熹对宫川、龟井蜜橘不断嫁接培育,长出新苗后便赠送给乡邻。同时,他还繁殖推广桃、李、梨等果苗,并向村民授以嫁接扦插技术,使得当地很快普及橘园、苗木。

1987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当年柏加有大大小小的橘园5000多个,种植面积达到3600亩,年产鲜橘210万公斤,人平103公斤;当年包括2000亩其他花木在内的庭院经济总收入占全乡社会总产值的近四成。

1991年12月,一场大冰冻让柏加蜜橘遭受了灭顶之灾。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次冰灾后却促成当地花木产业的崛起。村民利用已掌握苗木栽培技术的优势,转向苗木花卉生产。如今,柏加再无一亩稻田,全镇种植各类花木品种1200余个,花木储量价值300亿元,年销售额超过30亿元。

陈熹1965年去世,其时柏加花木之乡的地位尚未确立,但在当地人的眼中,他就是柏加花木产业的开拓者、奠基人。“说是柏加‘花木之父’一点也不为过。”黄海军说。

轻风缓来,树影摇曳,河水低声拍打着堤岸。中洲岛四周正在进行加固施工,一家知名食品企业研发中心已准备进驻岛上。张雄辉默默注视着自己即将搬走的苗圃,不知是否又想起了儿时蜜橘的味道。

湾之今

黄柏大桥,千年古渡华丽转身

与湘江长沙段多座现代化大桥相比,浏阳河黄柏大桥多少显得有点老旧,不够气派。可对柏加、黄兴两镇的人来说,11年前黄柏大桥的竣工通车绝对是一件历史性的大事件。

在此之前,柏加集镇与对面的黄兴镇沿江山来往频繁,唯一的通道是一个千年渡口。柏铃社区下坪组年近七旬的许伯平,就干过多年摆渡营生。

许伯平说,开始是划桨的木船,后来添置了小型的机动船,再到后来几个人合伙又换成大型钢板船,可以载汽车过渡。

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轮渡已越来越不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尤其是对当地蓬勃发展的花木产业来说,这个千年古渡就如一个瓶颈扼住了其快速发展的咽喉。拥有一座大桥一直是黄兴和柏加两地群众的共同梦想。

2002年下半年,终于传来好消息,要建黄柏大桥了!大桥南起柏加镇中心花坛,跨越浏阳河后北接黄兴镇董家巷,桥梁及连接线全长2477米,总投资2900余万元,为中南地区第一座异形拱桥。

2003年12月26日,黄柏大桥正式通车。“以前运花木到长沙,要绕到镇头、跃龙,再转319国道到长沙,现在过桥,从黄兴就直接到长沙市区了。”柏加镇柏铃社区党总支书记李庆林同时是一名有着30多年花木种植销售经验的花农,对于黄柏大桥的建成与当地村民一样兴奋。

如今,以柏加为核心的百里花木长廊已经形成,每天通过黄柏大桥运送花木的大货车络绎不绝驶向全国各地……

湾之奇

一柱擎天,五龙捧圣

当地人说,探访浏阳河“八斗湾”,就不能不去看“五龙捧圣”奇观。

沿黄柏大桥北行两三公里,便到了黄兴镇境内的沿江山。据《长沙县地名志》记载,时属善化县的沿江山,相传为吴三桂攻长沙屯兵之地。而在沿江山顶上,耸立着据说是南岳十宗之一的紫霞寺。紫霞寺建于唐初,为唐朝开国大将右骠骑将军尉迟敬德监修,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

紫霞寺门口有一副对联云:一柱擎天,五龙捧圣。“一柱”是指紫霞寺,沿江山把紫霞寺托在半空,气势巍峨;“五龙”是指什么呢?在当地向导的指引下,记者站在沿江山顶居高南眺,可见浏阳河蜿蜒在山水之间,因为弯度很大以及一

些山峰的遮挡拉截,美妙的曲线若隐若现、断断续续,仿佛五条银龙直向沿江山紫霞寺奔腾而来,煞是壮观。

浏阳坪“飞地”,两县曾相争

柏加的地理位置很有意思,它距长沙市区25公里,距株洲市区26公里,距湘潭市区28公里,相对来说距浏阳城区反而更远。

而另一个令人称奇的地方是,柏加镇原有10个村,每个村都分别与长沙县或株洲市石峰区交界。2004年并为五个村(社区)后,柏铃、楠洲挨着长沙县,双源、仙湖村紧邻石峰区,而渡头村则两边相接。

其中,与长沙县基本上是以浏阳河为界,北岸为黄兴,南岸为柏加。“唯独浏阳坪例外。”柏加镇农办主任江雀说,在八斗湾倒“几”字的内侧,黄柏大桥的南面,有一块隶属于柏铃社区、600多亩的地方,一面临水与柏加集镇隔江相望,三面为黄兴镇的土地所环抱,类似于一块“飞地”。

“300多户人家住在浏阳坪,在2003年黄柏大桥建成以前,我们只能坐渡船往来于两岸之间。”当地村民告诉记者,清朝年间,为争这块地,浏阳、长沙两县还打过官司,后来还是划归浏阳。

湾之变

柏加:长株潭绿肺,城市后花园

中洲岛起步的花木产业今天已做成大气候。浏阳河畔的柏加已形成中南地区最大的花木交易和种苗繁殖两大市场。

“柏铃社区村民存款达到3.7亿元,人均5万多元;1700多户家庭拥有1500多辆小车;互联网入户率达到98%……”李庆林如数家珍地述说着村民们的幸福生活。

放眼整个柏加镇,同样是一片富足和谐景象: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到处是郁郁葱葱的花木,一幢幢洋气的别墅掩映在绿色之中……在柏加镇党委书记卢军看来,地处长株潭“绿心”核心位置的“中国花木之乡”柏加,近年来充分利用后发的区位优势,正由“一花独秀”走向“百花盛开”的发展之路。

卢军表示,花木是柏加的主导产业,该镇目前正在将花木产业提质转型,使之向规模化、标准化和市场化方向发展。同时,积极实现由一产业为主向三产业为主的转变。

随着南横线等新一轮交通建设高潮带来区位优势的变化,柏加更加贴近长株潭都市圈。卢军说,作为浏阳唯一进入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区的乡镇,柏加将以更长远的眼光发展绿色经济,做长株潭的“绿肺”。目前正结合“智慧城镇”和“金科山水洲”项目,多渠道全方位推介“绿色柏加”,积极推动柏加生态旅游建设。“柏加有许多精品园林,完全有能力吸引长株潭的客人来我们这里度假消费,为此,我们将用省内最高的标准来建设自己的休闲度假娱乐设施,完善旅游接待体系,成为长株潭真正的后花园。”

推荐阅读:

河南:鹤壁花木基地跻身全省四强

“花木之乡”嘉泽镇种植结构趋向“三三开”

三大产业经济带孕育独具特色的花木产品

江苏:“花木之乡”金坛市尧塘镇转型升级

(来源:长沙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