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改为黔江170多万亩林地注入活力

2014年01月21日 10:33中国网

中国园林网1月21日消息:2013年,对于黔江区濯水镇蒲花居委6组的谢凤霞来说,又是一个丰收年:她利用80亩桑园里的桑叶养蚕190张,产茧159.6担,获得养蚕收入28.7万元。同时,利用桑园间作生姜40亩,收入4万元,每亩桑园的综合收入达4000元以上。

“是林业改革让我家富裕起来!”她说,“林改不仅唤醒了沉睡的大山,也鼓足了我们的腰包。”

林权制度改革后,谢凤霞家有了几十亩林地的经营权。在构建林业新型经营体中,黔江区将浙江一家蚕桑龙头企业引进来,引领蚕桑发展。谢凤霞在这家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在有经营权的林地上建起桑园,养起了蚕。随着桑园产桑量的不断增大,养蚕规模也不断扩大,收入年年增长。

林改唤醒了黔江沉睡的大山,开始富裕农民。

山定主树定根——10万农户手中有了林权证

“目前,我们区的10余万农户手中都有一本绿色的林权证。”黔江区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农民手中的这本林权证不仅让黔江的176万亩集体林地山的经营权定了“根”,更主要的是给沉睡的大山注入了活力。

黔江区共有集体林地188.65万亩,除其中的12.82万亩由集体统一经营管理外,其余的约176万亩都承包给了10余万户农户。

2009年,黔江区全面进行了集体林权主体改革,对在上世纪80年代分山到户的集体林地重新进行核实登记后,发给了有法律效力的林权证。

“别看这本小小的林权证,它让我们定了心,能够甩开膀子在大山上干了。”谢凤霞说。

唤醒沉睡大山——配套改革给林地注入活力

林权主体改革让农民的心定了后,如何让大山具有活力?

“通过配套改革来唤醒沉睡的大山。”黔江区林业局局长肖平说,从2010年开始,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林业部门进行了一系列林业配套改革的探索。

林权抵押贷款的改革在黔江推行得较好。区里大胆探索,把抵押贷款的面由商品林扩大到一般公益林,有效地扩大了林业资源变资本的面。到目前为止,全区林权抵押贷款总额已超过10亿元。

林地流转是黔江在林改中探索的又一重要方面。在推动林地流转中,黔江区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创新了转让、租赁、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加快林地经营权的流转。

构建林业新型经营体是黔江区在林改中颇有成效的一项配套改革。在这一改革中,黔江通过引进龙头企业、扶持大户和农村能人等,以组建专业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股份合作”、家庭林场等多种方式,已建起80个新型经营体。

建设林产品市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林权主体改革完成后,黔江就在工业园区内规划了占地120亩的渝东南林业交易中心建设。通过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建设,促进林业种苗花卉、活立木交易、林地及森林资源有序流转,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法规政策咨询、林业信息发布、林业行政审批等业务,为森林分类经营后商品林及四旁树木的开发利用提供公平、公开、公正的交易平台。

“除这些配套改革外,我们还进行了降低林业税赋,减轻林业经营者负担,森林保险、生态补偿、生态红线划定等改革。”黔江区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

推荐阅读:

福建:集体林改制度创造生态经济双红利

河南:看林改如何“点树成金”

广东:绿化部门砍树卖钱?原来是园林改造!

福建:林改无止境 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 [分页]

林改红利显现——绿了大山富了农民

黔江区林改的红利已经开始显现。

“生态效益大幅提升。”黔江区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这是林改给黔江人带来的重大红利之一。

据国家林业局西北林业规划设计院的权威调查统计,2012年,黔江的森林覆盖率已达53.4%;2013年,提升到了53.9%。

“按照有关部门的权威测算,目前,黔江森林绿化在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等方面产生的生态效益折算成货币来体现的话,每年的生态价值达10亿元以上。”黔江区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

目前,黔江的活林木蓄积量每年增加7%以上,每年增加60万立方米。到2012年,已达到884万立方米。

林改受益最大的是黔江的农民,通过林地租金、新型经营体带动的林产业发展等,黔江一些地区的农民收入大幅度增收。如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蚕桑经营体的带动,2013年,全区就养蚕9.8万张,产茧达7.2万担,全区3万余户栽桑养蚕农户售茧总收入达1.27亿元,已开始养蚕的农户户均售茧收入达7000元。

林改让黔江丰富的森林资源优势变成了经济优势。区里依托森林资源,打造了黔江国家森林公园、小南海地震遗址公园、阿蓬江国家湿地公园、峡谷峡江公园、八面山、灰千梁子六大森林旅游景区,借助森林旅游,建起农家乐300余家,年接待游客253余万人次,旅游收入达8亿多元,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提高了农民保护森林资源的意识。

林业改革绿了黔江的大山,富了黔江的农民。

林改“改”出一条产业链

黔江3万余户农户在12万亩林地上,打造出目前重庆最大的蚕桑生产基地

“林业改革在黔江的荒山野岭中,‘改’出了一条年产出数亿元的产业链来。”黔江区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这条产业链已开始让黔江的3万余户农户逐步富裕起来。

创新的经营机制“改”活了荒山野岭

在黔江正阳工业园里有一个丝绸园,这个园里的龙头企业——重庆市双河丝绸有限公司是黔江从浙江引进来的投资商建的。

正是这家龙头企业的进入,给黔江的林改注入了活力,让黔江林改“改”活了荒山野岭,激活了沉睡的林地。

林权主体改革后,农民手中有了经营权的林地,如何才能产生效益?黔江区经过考察,发现黔江的气候和土壤适宜种桑,再加上“东桑西移”的产业转移机遇,决定引进东部丝绸龙头企业,以加工带动林农栽桑养蚕。于是,从浙江引进一家丝绸企业,在正阳工业园区内率先建丝绸加工企业。

在原料基地的建设上,区里扶持这家企业,与林农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进行栽桑养蚕。公司与合作社签订收购协议,以保护价收购蚕茧,保证了蚕农的收益不受丝绸市场的影响,并负责蚕农的技术指导。

到目前为止,全区已有21个乡镇127个村(居委)在林地上栽桑养蚕,栽桑农户达3万余户,已栽桑12万亩。在黔江的荒山野岭,随处可见桑园。

在栽桑养蚕中,黔江区还因势利导,把林地流转、股份合作等新的经营机制植入产业中,培植适度规模经营的大户,规模化发展蚕桑生产。一些农户通过租赁、承包等形式建立桑园,发展家庭林场,规模化养蚕。据统计,2013年,全区年产茧在10担以上的养殖户达到1968户。其中年产茧在20—49担的养殖户有805户,年产茧在50—99担的养殖户有35户,年产茧在100担以上的养殖户有14户。

推荐阅读:

福建:集体林改制度创造生态经济双红利

河南:看林改如何“点树成金”

广东:绿化部门砍树卖钱?原来是园林改造!

福建:林改无止境 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 [分页]

荒山野岭被“改”成了“绿色银行”

“林改把黔江的荒山野岭‘改’成了农民的‘绿色银行’。”黔江区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目前,蚕桑产业已成黔江覆盖面最大、效益最好的一项特色产业。

濯水镇是黔江区栽桑养蚕发展较好的镇。2013年,这个镇农民共养蚕12500张,产茧8972担,蚕茧产值达1594万元,养蚕户均收入达1.3万元;石会镇也是栽桑养蚕较好的镇,2013年,全镇农民共养蚕14540张,产茧1.14万担,蚕茧产值达2032万元,养蚕户均收入达8620元。

荒山野岭在林改中变成了农民增收的“银行”还体现在对桑园的综合利用,在桑园内发展林下产业。目前,黔江区一些乡镇利用桑园地套种生姜、种植蘑菇等。濯水镇在桑园内套种的500亩生姜亩产生姜达528公斤,产值3168元,使桑园的综合经济效益亩平达7800多元。

水田乡龙桥村1组的白国显在桑园综合利用上效益显著。2013年,除养蚕125张,产茧92.7担,收入16.7万元外,在桑园内套种大球盖菇8亩,收入3.5万元。目前,她又利用冬季在桑园内培育大球盖菇20亩,预计可增收8万元。

林改“改”出了一条蚕桑生产产业链

“林改为黔江‘改’出了一条蚕桑生产的产业链条。”黔江区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这条产业链不仅带动了全区3万余户农户增收,也为黔江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立起了支柱。

从浙江引进来的重庆市双河丝绸有限公司是黔江蚕桑产业链条的龙头。这家企业投资3600万元建的一期工程已经建成投产,不仅解决了黔江蚕农所产蚕茧的销售问题,还安排就业人员250人。2013年,该企业实现生产白厂丝700吨、床上用品蚕丝被6000床,实现工业总产值1.9亿元、销售收入1.89亿元、利税2058万元,出口创汇500万美元。

这家蚕桑生产龙头企业让黔江从卖茧变成了卖丝绸产品,延长了产业链,巩固了蚕桑产业发展基础,把优质的原料变成最优的产品。

加工企业的引进填补了黔江区丝绸的产业空白,将成为辐射带动武陵山区蚕桑丝绸产业大链条的核心,而黔江正阳工业园将成为核心带动区域,为黔江区带来真正意义上的蚕桑丝绸产业集合。

以双河丝绸有限公司为基础,目前,黔江区又引进浙江大洋实业有限公司、浙江帝斯曼中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在黔江正阳工业园区内打造“黔江·桐乡丝绸工业园”。目前,这8家企业中已有3家企业投产,另有2家正在进行机器设备安装调试。

到“十二五”末,黔江将形成鲜茧自动化烘炕、缫丝、织绸、服装、蚕桑副产物综合开发,丝绸外贸等完整的产业链体系。总投资达25亿元的“黔江·桐乡丝绸工业园”将实现年产值50亿元,出口创汇1亿美元,利税5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万个以上,带动3万农户增收致富。

推荐阅读:

福建:集体林改制度创造生态经济双红利

河南:看林改如何“点树成金”

广东:绿化部门砍树卖钱?原来是园林改造!

福建:林改无止境 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 [分页]

黔江:10万亩森林变成10亿元资本

林权抵押贷款的改革,已让黔江区的10万亩森林变成了10亿元的资本。

3年前,黔江区城南街道农民周彬以家庭承包的25.5亩一般用材林作为抵押物,通过鸿业信用担保公司担保,到金融机构抵押贷款5.85万元。这是黔江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来的首笔林权抵押贷款。

“从第一笔林权抵押贷款后,我们就极力推动这一改革的进行。”黔江区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林权抵押贷款已使黔江区的林农在把森林资源变为资产中受益。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前,林权抵押贷款停留在概念上,无法组织实施。2009年,黔江区完成了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实现了分山到户、产权明晰后,把资源变为资产的路子就走通了。

在推进林权抵押贷款的改革中,黔江区出台了《重庆市黔江区林权抵押贷款实施办法》。在这个《办法》中,明确了可以用于抵押的森林资源,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取得的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以及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的林地使用权及其采伐迹地、火烧迹地的林地使用权可以用于林权抵押融资;明确了林权抵押贷款的用途;明确了林权抵押贷款的程序;明确了贷款行、借款人、林权抵押登记部门的相关责任和工作。

《办法》的出台,使林权抵押贷款工作有章可循,从政策和制度上规范了林权抵押贷款程序,同时,还建立了为林权抵押贷款进行担保的担保公司,为林权抵押贷款打下基础。区林业部门、金融部门也积极作为,为林农和造林业主把森林资源转变为资产做好服务。

在推动这一改革中,黔江区大胆进行探索,扩大抵押贷款抵押物的面,不仅允许商品林作抵押,还把贷款抵押物扩大到一般(地方)公益林上,使全区的集体林地都可作抵押贷款。

与此同时,区林业部门还加强了对林业和林地抵押物的登记,防森林大火、防森林病虫害以及乱砍滥伐的管理,保证森林资产不受损失。

在区委、区政府的重视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黔江区的林权抵押贷款步伐加快,并收到了实效。区林业局的统计显示,从2010年首笔抵押贷款发出后,到目前为止,全区已办理林权抵贷款(担保)共33宗,抵押面积10.794万亩,贷款(担保)金额达104636万元。

“林权抵押贷款的改革,为黔江区的林业和林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林业投入的困难。”黔江区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抵押贷款获得的资金基本上都投入了新造林和林产业的发展中。

林业新型经营体

激活生产要素加快林业发展

3年来,黔江区已组建各类林业经营主体80余个

在黔江区的林业改革中,构建林业新型经营主体是改革中的重要方面,取得的成效也较显著。

黔江区白石乡的山森林木专业合作社是一个新型经营体。这个经营体建立之初只有46户社员。3年来,通过开发新项目、新产品,到目前为止,已发展社员500余户。

这个新型经营体的运行机制采取的是由合作社统一采购供应社员所需的林业生产中各类生产资料,统一组织收购、销售成员生产的木材及各类林副产品,统一引进和开发林业新技术和新产品,并组织开展林业各方面的技术培训、技术交流、信息技术服务。

目前,这一经营体已组织500余户社员营造速丰林红椿1000亩、桉树3000亩,在林下种植黄豆1200亩;养殖土鸡,年出售成品土鸡10万羽以上。

黄溪镇兴黄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则是一个以龙头带动各类生产要素集聚的新型经营主体。

林权主体改革后,黄溪镇新民村3组的夏大学、李孝平等20人发起组建了注册资金为600万元的重庆黔森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并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带动林业产业发展,促进林副产品深加工。目前,这一新型经营体已有成员108人,带动造林农户350户,所建的基地面积已达8200亩,年产值已达1500万元。

林业新型经营主体的改革还在黔江催生出一批实际的家庭林场。

新民乡长仟村村主任在看到栽种柜桉有效益后,与家人商量后,把自家的荒山拿出来,再通过流转部分林地,搞起了200亩规模的林场。

村支部书记也不落后,他看到村上一个叫养猪场和两叉河的地方分别有170亩、130亩的荒地多年没人耕作,准备投资7万元开发此地,并准备与村主任合伙经营。由于养猪场的荒地由村民黄正好兄弟俩承包,经多次协商,黄正好兄弟俩也参与进来,4人以入股的方式,签下了20年不变的《巨桉开发合同》后,在1个月时间内,就全部完成了养猪场和两叉河300亩荒地的打窝整地、栽植工作。

马喇镇组建的新型经营体济康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有600余户农民参加。合作社统一组织和经营党参、天麻、百合、黄柏、杜仲、厚朴等中药材,并带动了周边的农户种植起中药材1万余亩。目前,这一经营体内的农户人均种植药材的年收入已达5000余元。

“3年来,我们已建立起各类林业新型经营体80余家。”黔江区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这些新型经营体涉及到造林、林产品加工、林业旅游等产业。

推荐阅读:

福建:集体林改制度创造生态经济双红利

河南:看林改如何“点树成金”

广东:绿化部门砍树卖钱?原来是园林改造!

福建:林改无止境 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 [分页]

黔江建渝东南地区

最大的林业综合交易市场

占地300亩,分为活立木及产权交易、木材交易、花木交易3个专业市场

在林业改革中,黔江启动建设的武陵山林业综合交易市场建成后将是渝东南最大的林业综合交易市场。

这一市场占地300亩,分为活立木及产权交易市场、木材交易市场、花木交易3个专业市场。

活立木及产权交易市场(无形市场、要素市场)将建成集信息发布、林权登记、中介服务、林权证托管、林木测定及法律政策、科技咨询、林业行政审批于一体的林业要素市场,依法为区内外各类所有制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从事活立木、林地使用权和其他林木产权中介、交易提供专业化服务。

木材交易专业市场占地150亩,市场内将建木竹及木竹制品、林副产品交易区、仓储区、精品家具办公用具生产加工区、家具配套小五金生产加工区等功能区。

花木交易专业市场以国道319线冯家街道办事处中坝居委区现代化示范苗圃为核心基地,建成一个集生产、经营、科研、服务、观光于一体的现代花木园林综合市场。这一市场将建成设施齐全、服务配套、交易量大、辐射面广、调节功能强、渝东南独一、全国知名的特色花卉苗木专业化批发交易市场,形成内联舟白—阿蓬江镇优质花木生产基地和千家万户花农,外联大城市大市场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新格局,成为湖北、湖南、贵州、重庆四省市及邻近10多个乡镇花木集散交易中心。

目前,这一项目占地120亩的一期工程建设已经动工。

推荐阅读:

福建:集体林改制度创造生态经济双红利

河南:看林改如何“点树成金”

广东:绿化部门砍树卖钱?原来是园林改造!

福建:林改无止境 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

(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