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月21日消息:德国乡村地区风景优美,富有传统气息并充满活力,和大城市相比有其独特的魅力,这和我们国家目前的城乡两极化现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德国的村镇建设,无论宏观的区域层面,还是地方的具体规划建设,都有诸多可借鉴之处。
通过改造,空置的仓储建筑为市镇提供居住空间,科尔恩塔尔-明欣根的特色风貌得以延续。
17世纪时的科尔恩塔尔-明欣根,通过木桁架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风貌。(作者:Andreas Kieser)
平衡的区域布局
在德国的历史上,乡村地区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德国工业化早期,其工业设施就大量分布于乡村地区,不完全集中于城市。这使得在二战的轰炸后,德国仍幸运地保留下来很多工业设施。今天德国的小城镇及乡村地区仍接纳着大量人口,比如在经济发达的拜仁州,有将近60%的人口居住在乡村地区。
乡村拥有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但在服务设施和经济动力方面,相较于城市往往处于弱势。为了给乡村地区提供充分的公共服务及交通基础设施,保证地方竞争力,德国的州及地区政府通过区域规划来保证城乡间的平衡。
德国的区域规划多遵从地理学家瓦尔特·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模型。这种空间模型关心的是塑造一种整体性的区域网络,注重保证低级别城镇和乡村地区的配套和发展。城市周边的乡镇通过良好的区域交通联系,能共享中心城市的经济动力和区域服务设施。
以笔者所在的斯图加特区为例,该区域共有270万人口,斯图加特市人口有60万左右,其他人口分布在各级城市和市镇。通过良好的区域交通网络,城市和村镇共同构成了德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斯图加特市内拥有重要的服务设施和就业岗位,基于良好的城际轨道交通和道路交通,周边居民可在一小时内到达斯图加特市。很多人在城市工作,但乐意居于乡村。乡村地区优美的自然风景和历史文化风貌,吸引了大量的中产阶级来此购房置业,满足心中的田园梦想。这既缓解了中心城市的压力,也为周边的村镇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
传统和现代并重的村镇建设发展轨迹
德国的村镇多拥有一个历史核心区,村镇由此发展而来。这一方面意味着需对历史区和历史建筑进行维护和更新,另一方面也要为村镇提供新的发展建设空间。
在战后的早期建设阶段,村镇的建设集中关心现代基础设施的修建和完善,并快速修建了大量居住空间。这缩小了城乡的硬件差距,但也对村镇风貌造成了一定破坏。上世纪70年代中期起,村镇的更新建设开始注重生活质量和景观风貌,建设行人优先的无车核心区。自从上世纪90年代德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后,村镇建设倾向于内向式发展,也就是说,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扩张,在现有建设范围内寻找发展更新的潜力,同时也更注重生态保护。乡村规划更多考虑的是通过有机更新的方式进行发展,进行一种局部持续的改良,辅以适当的扩张。
比如,当一个市镇需要新的建设用地时,首先会尝试在已建设区域寻找潜在建设用地或应拆除改建的区域,从而完成市镇发展的需要,并试图和周围的环境实现融合。同时,会考虑各种生态因素和环境质量,如果造成了较大的生态损失,需要进行相应补偿。比如一个建设项目占用了自然区域,建设方需要在其他区域种植相应面积的树木才能获得项目许可。
德国的村镇更新建设发展到现在,既重视产业、基础设施、服务设施以及住宅开发这些现代化的功能性要求,也重视维护传统的历史风貌和生活方式。在一个村镇的更新建设中,规划方案要反复与市民讨论多次,吸收市民的建议反馈,最后由专职人员对意见进行归类和评判,融入建设方案。
2011年开始,我在德国的ISA事务所参与了德国市镇辛德尔芬根的更新工作。辛德尔芬根拥有强劲的工业产业,众多国际著名企业在此设厂落户,但由于快速发展时期的粗放式建设,市镇的生活质量以及景观风貌没有得到充分考虑,城市的缺少和谐的景观风貌,与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不相匹配。故而,地方政府考虑通过新的规划来弥补这些问题,改善其生活质量和景观质量,塑造地方特色。
于是,我们规划的焦点从宏观的整体风貌一直到微观层面上的建筑设计。在这一规划工作中,我们除了对每个区域加以分析,并且给出其功能和景观风貌定位外,对具体的建筑方案也加以分析和控制,力求获得统一的风貌景观。[分页]
周边的历史风貌来源于有着将近千年历史的修道院建筑群。与修道院建筑群相邻的,是传统的两到三层的木结构建筑,建筑屋顶比较陡,由此形成了富有趣味的乡村式建筑形态。而现有的建筑方案过于功能化,形态以及色彩和材料商缺少和周边环境的联系。在修道院区域的Obere Vorstadt路上,有业主要拆除旧建筑,建设一座新的住宅建筑,这一要求合情合理,但建筑方案却和周边的历史氛围不相符合。
由此,我们对这一街道两侧历史建筑进行了造型分析,在建筑高度、屋顶形式、材料色彩、立面设计方面给出了建议,比如建筑的底层材料应该使用类似修道院建筑的石材,同时也考虑现代生活和现代建筑的要求,将二者融合起来,获得传统建筑和新建筑之间的和谐。地方政府的规划部门对我们的建议很满意,并就此和业主进行了沟通。按照法规,业主将遵从规划部门的建议,修改建筑方案。
旧瓶新酒:生活质量的秘密
经历了战后的大拆大建后,德国开始把历史核心区看做一个城市或村镇的重要文化财富,尽力保留。这种保留是一种“旧瓶新酒”式的现代化更新,尽量融入现代的技术和生活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村镇的历史风貌得到了活的延续,地方也获得了长期的文化财富。
对于村镇来说,其自身的历史特色及独特的文化景观是竞争力的关键之一。根据近年的德国地方竞争趋势,在基础建设阶段后,各个地区在基础设施等硬件方面愈发趋同,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自身的“软件”配备和提升。
村镇的历史风貌及文化特色是其中一个重要层面。以笔者曾拜访的莱法州的代德斯海姆镇(Deidesheim)为例,这个小镇保留了传统的历史风貌,同时拥有丰富的酒文化遗产。由地下酒窖改造而成的特色酒馆成为其重要的经济来源。在笔者参加过的镇发展建设会议中,各位市民代表除了关心如何为居民提供停车位这种硬件方面的要求外,也同样关心如何延续他们的酒文化和地方特色,都强调了特色酒馆对经济的重要性。而对一些试图吸引企业投资的村镇来说,如何改善维护其地方特色风貌,提供良好的生活空间,是其能否够成功的关键。这也是后工业阶段地方竞争中的一个要素。
这种注重保护传统的更新得到了法律和政策上的支持。德国的建造法典中,规定维护地方景观风貌是规划建设的基本原则。而针对历史保护建筑的更新,地方政府可对其私人业主加以资助,承担部分维护更新费用。由于公共空间和公共建筑方面的投资可为地方村镇带来潜在收益,吸引人口和企业投资,增加税收,很多村镇的地方政府乐得投入这笔资金。
2012年,我在德国的ISA事务所参与了斯图加特地区的科尔恩塔尔-明欣根(Korntal-Münchingen)的城镇发展规划和更新工作。在斯图加特地区,乡村地区的人口在中心城市的带动下仍在持续增长。科尔恩塔尔-明欣根离斯图加特市约10公里。这个市镇依托斯图加特市和路德维希堡市两座中心城市,发展势头良好,由此产生了新的建设需要。
地方政府一方面希望建设更多住宅,吸引更多居民来此居住,另一方面希望提供更多的商业设施,特别是引入1-2家连锁超市,方便居民日常购物。地方政府联系的几家超市想到周边地带建设新的连锁店,试图通过大面积的停车位和廉价的土地获得竞争优势。但与此同时,这个市镇面临着中心区空心化的危险,越来越多的居民要离开中心区,到密度更低的周边地带居住,这也给镇子的服务业、商业带来了危机。
当地政府要考虑居民对超市及新住宅的需求,也需要解决中心区的空心化问题。于是地方政府决定采取紧凑的发展方式,限制住宅和商业的无序扩张,复兴镇子的中心区域。
在这种思路下,需要对镇子的中心区现状加以分析,找出具有发展潜力的地块,同时也要协调好新旧建筑,维护镇子的风貌特征。通过调查分析以及和地方政府交流,我们发现,镇子中存有大量空置的仓储建筑,这些仓储建筑原本用于农业用途,多是通过传统的木桁架结构建造而成,非常富有地方传统特色。通过改造这些建筑,能获得充分的居住空间和商业服务业空间,满足市镇的现代发展需要。同时市镇也得以保留这些宝贵的传统建筑和和谐的市镇风貌。
之后,当地政府组织了“仓库节”活动,与市民及富有经验的木匠、建筑师讨论了这一提议,最终达成实施该建议的共识。通过3D场景的模拟,政府向市民展现了实施后的景观面貌。现在,当地还在进行更深入的法定规划,各仓库的规划将得到进一步的分析,改造成本将得到进一步的估算。并且,当地还要通过建设法规,规定其功能用途和保留的方式。未来的相关建设活动将按照这一法规进行。由此,通过对于传统建筑的更新利用,市镇的发展压力得到了解决,当地的特色风貌也得以保持。
结论
德国的村镇建设在宏观区域层面注重保证城乡平衡,提升乡村地区的竞争力。在地方建设层面,注重现代的要求,也注重保留自身的特色,力求结合传统和现代的元素。由此形成了富有特色且符合现代生活和经济活动要求的村镇。这对我国单一侧重现代化的村镇建设提供了可借鉴之处。考虑到长期发展及经济结构转型的需要,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的一些原则和做法,在都市区和乡村地区间建立良好的网络联系,并注重保护和延续村镇的特色风貌。对于将来的生活质量和经济活动,这无疑是一笔宝贵财富。
(作者系德国凯撒斯劳滕工业大学城市规划学硕士,现于斯图加特市从事城市规划工作。)
推荐阅读:
(来源:东方早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