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期许能让梁子湖成为我国淡水湖泊的一个生态样本。
中国园林网1月16日消息:梁子湖湖泊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1992年,开始在梁子湖开展 “长江中下游淡水湖泊调查”,此后扎根梁子湖,并在2005年建立了国内第一个以水生植物和清水湖泊为研究对象的野外站。
于丹不赞成一切打扰湖泊的行为。在他看来,“人类与湖泊,不是相互索取,而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特别是湖泊病了的时候,人类更应关怀她,让她静养,少打扰。”
于丹在梁子湖作业22年,他带领团队种下了20万亩水草,被人们称为“水下草原和森林”,梁子湖水体恢复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水质最好的湖泊。
1月13日上午十点,被水雾笼罩的梁子岛,晨光微薄。于丹和他的学生们已经下水,移植已经育好的水草苗,准备午饭之后去种植。
这是他们近两年来尝试的新技术,国内第一次,主要是利用冬季空档期,种植一些冬季可以存活的水生植物,提前固定水中游离的氮、磷等物质。
于丹说,就像水稻一样,一年两三茬,增加产量。水草也一样,早点种一茬,可以早点发挥功效,不至于在夏天水中富含氮、磷,水草一时间净化不过来。
22年前,于丹作为水生态修复领域的研究者,在大量走访调查之后,最终锁定了梁子湖这片水域。在他看来,作为湖北第二大淡水湖泊,武汉的备用水源,梁子湖在水环境领域中,有着神农架之于湖北同样的意义。他选择梁子湖,想将它打造成我国淡水湖泊的一个生态标本。
此后,他开始了“种草”人生。当地农人说,每次看到岛上的老师学生,如果不是走进实验室处理数据,或者坐在一起讨论专业理论,戴着草帽,晒得黝黑,挽着裤腿在水里种水草时,就感觉跟他们没什么区别。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中国很多“草型湖泊”退化为“藻型湖泊”,于丹说,所有水域爆发蓝藻或者水华,说到底,都是因为饿的——水里缺少净化水体的植物。他们所做的,是恢复梁子湖原有的水生植物生态系统,而不是引进其他物种,以免造成生物入侵,更加一发不可收拾。
2009年,湖内80%的区域被水生植被覆盖,水下草原清晰可见,被媒体称为“水下草原和森林”。这一年,湖水整体恢复到Ⅱ类水质,有一半为Ⅰ类水质,“可以直接捧起来喝。”
更令人欣喜的是,在每月例行调查中,发现梁子湖钱江大湖区出现大量淡水桃花水母,分布面积10余平方公里,密度一般为每平方米300-1000只,最大密度每平方米分布约5000只。
2010年,梁子湖被淹整整47天,腐烂的水草,成为了恶化水体的威胁。刚刚动完手术的于丹,伤口还未愈合,就急忙登上梁子岛,守护他的那些水草,但面临的现实让人沮丧。
泄不泄洪,利益的一头是下游渔民的渔场,一头是表面上没有经济价值损失的梁子湖生态。然而,在保护和发展两者冲突时,人们先想到的,还是眼前利益。
这几年,湖区又出现了可怕的化肥养鱼。当他看到大卡车里的化肥,一整车一整车被倒进水里时,他的心揪着疼。
于丹说,他一直有个期待,就是将梁子湖恢复到上世纪五十年的水平。如今有了淡水湖泊的生态修复技术,于丹期许中国的湖泊水不再是“绿波荡漾”,而是清澈见底,应该可以实现了。
■江湖之变
桃花水母现身梁子湖
1998年的特大洪水,梁子湖水生植被覆盖率减少50%。1999年春,于丹和同事们开始了梁子湖植被生态恢复工程,到下半年,梁子湖种植黄丝草、苦草、轮叶黑藻等水生植物草种约3万公斤,种植面积达20万亩。 到2009年,梁子湖内80%以上的水域被水生植物覆盖,“水下草原”清晰可见,西梁子湖90%水域达到了Ⅰ类水质,2009年和2010年均高密度出现有“水中大熊猫”之称、对水质要求极高的桃花水母。
2011年12月,梁子湖又被列为全国首批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湖泊,成为全国仅有的8个湖泊试点之一。 目前,梁子湖共有微齿眼子菜、水蕨、水车前等282种水生高等植物,成为我国水生植物种类最多的湖泊,超过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全国水生植物总和。他们的研究也使中国水生植物种类增加至500种以上。
推荐阅读:
(来源:长江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