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月15日消息:“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既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目标,也具体回应了广大农村群众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和环境状况的基本诉求。秦皇岛从2004年开始,以“一颗钉子钉到底”的劲头,不间断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使这一目标一步步变成现实。10年间,1468个创建村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村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明风尚逐渐树立。
下慢功求实效
多年来,随着村集体经济的弱化,一些村“两委”班子办事底气不足,办事积极性不高,村级组织涣散,原有办公场所荒废或被用作他用。在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中,秦皇岛市将村“两委”办公场所列为必建的硬件设施,并且要求完善办公设备,规章制度上墙,提高村“两委”班子服务群众的能力。
缺少办公场所就曾经让抚宁县坟坨管理区杨庄头村村党支部书记李景利很头疼,不过现在情况大变。李景利说:“2007年村里开始文明生态村创建,村部新建了3间房。去年创建市级典型示范村,又建了3间,不仅村干部办公的地方有了,党员活动室、图书室等也都建起来了。”
针对农村较为普遍的环境脏乱差问题,市里出台街道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措施,在政府资金支持和帮扶单位的努力下,农民群众出工出劳,铺水泥村路,建太阳能路灯,种观赏类林木花草,修垃圾倾倒点并派专人负责清扫转运。工作一项项开展,效果一点点显现。
随着创建活动的深入推进,村民中心成为创建村必有配置。村民中心包括党员活动室、村民会议室、图书室等机构,统一为村民提供文体、卫生、科技等服务。再后来,文化广场又成为创建村的“标配”。10年下来,文明生态村的创建水平越来越高,内涵也越来越丰富。
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它从农村突出问题入手,先易后难,由表及里,一步步引导农民改变生产生活方式。这种做法下的是慢功夫,因为文明习惯的养成、文明素质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但就是在春雨润物般的持续努力下,实效逐步显现,农村人居环境变了样,农民有了更多精气神。
上下联动求长效
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是由党委政府主导,自上而下推动的。活动能否深入、持久、健康地开展下去,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正确引导、有力支持是关键。
在创建资金投入上,秦皇岛市级财政每年都拿出1000万元,作为文明生态村创建的奖补资金,各县区按照1∶1比例安排配套资金,共同对创建村进行资金支持。各帮扶单位依托自身职能优势,进行包括资金投入、物资援助、帮助制定村庄规划等在内的多种帮扶,为创建村献计出力。对文明生态村创建缺乏关注和支持的部门单位,将被取消文明单位评选资格。社会各界也纷纷出资相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创建资金不足的压力。农民群众或集资或出工,参与家园建设。
“市级财政投入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带动了县区、乡镇、帮扶单位、农民自身以及社会各界的投入。创建活动开展以来,全市各方面投向文明生态村创建的资金已达15亿元。”秦皇岛市文明办主任薛顺平说。
为了确保创建取得实效,每年年初,市文明办都对本年度创建规模做出统一安排,在县区申报的基础上,根据申报村的实际情况确定创建规划,集中财力、人力、物力,帮助创建村尽快取得成效,并合理确定帮扶单位,最大限度地为创建村提供资金、技术等方面支持。
市文明办农村创建科科长高任新说,为促进创建活动开展,每年7月市文明办都要组织一次拉练。参加人员以各县区文明办负责人为主,轮流到各县区创建工作先进村观摩。这样做一来让大家交流学习、共同进步,二来起到督促作用,加快了全市的创建进程。同时,加强考核,对进展快、效果好的村给予资金奖补,对进展慢、效果差的村取消奖补,避免了“干好干坏都给钱”的现象。
城乡统筹共发展
许多人来到山海关区石河镇望峪村时都眼睛一亮:一排排联排别墅依山势而建、山下的中水处理池似一面明镜,村路规整、布局大气,这个山村传统气息与现代风味并存。
早在2007年,山海关区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就基本告一段路,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当时,望峪村的前身——石河镇“北部五村”也在其中。而今,依托接续开展的二次创建、典型示范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民居建设、幸福乡村建设和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等活动,昔日的“北部五村”脱胎换骨,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近年来,秦皇岛市把产业强村作为文明生态村创建的一项重要任务,将创建活动与推动农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开展惠农强农项目建设结合起来,帮助农民从传统农业中解放出来,引导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创汇农业和乡村旅游。
孙田各庄村原来是养殖大村,家家在院子里搞养殖。文明生态村创建过程中,该村在村外建设了100亩养殖场,建立养殖-沼气-蔬菜发展模式,不仅净化美化了生活环境,产业发展水平也得到提升,全村人均收入由创建前的5800元提高到12000元。目前,全市有149个村通过文明生态村创建,改善了村庄环境,搞起了乡村旅游。
老百姓富了,村民更加关注环境建设,开始更多地关注精神文化生活。海港区石山村组建了村文体健美艺术团、书画社,编辑了《石山村志》,创作了《石山村歌》。10年来,全市已建成村民中心1435个、村文化广场1580个,组建业余文艺队、运动队500多支,培训农民136.8万多人次,95%以上的农户参加了十星级文明户评选。
持续10年的文明生态村创建实践,为秦皇岛市探索出一条城市反哺农村、城乡一体发展的路子。10年间,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都借助文明生态村创建这个渠道向农村倾斜,各种发展要素向农村聚集,给农村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推荐阅读:
(来源:河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