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1月20日消息:在乌鲁木齐人的心目中,如果只允许选一个景点来代表这座城市,那多半是红山。
2003年,乌鲁木齐"新十景"取代了"老八景",红山公园也从"塔映斜阳"变为山体景观整体式呈现。现在,十多年过去了,红山又注入了哪些新元素?
免费开放游人如织
11月16日,星期天。虽然已进入初冬,但天气很好,阳光照在身上带着些许暖意。下午五点多,记者来到乌市红山公园,树叶尽落、草色渐黄,一派冬日景象的公园,丝毫没能影响游人来此的兴致。入口处,络绎不绝的游人或三五结伴,或情侣相携,或全家出动,很是热闹。公园内几乎没有空着的休闲长凳,小摊贩的吆喝声老远就能听见,跟着人群前进,大家的脚步最终都落到同一个地方--红山宝塔。斜阳下,记者特地数了数,足有六七十人围在宝塔下,拍照留念、远眺市景。
乌市红山公园的管理人员告诉记者,如今人流如织的景象,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7年前的一纸"免票令"。
2007年4月19日,乌鲁木齐市政府作出决定,从当年5月1日起,乌市红山公园正式免费向市民开放,这里也成为当时乌市免费向市民开放的4家公园之一。
免除门票后,乌市红山公园真的"红火"起来了。据统计数据显示,公园免费开放之前,每年入园游客包括免票人员在内,仅有60万-70万人。免费开放之后,仅2007年"五一"七天长假期间,公园就接待游客57.8万人。2008年全年,公园入园游客达206万人。到2012年,公园入园游客已达309万人。
乌市红山公园党支部书记张晓说,自免费开放至今,游客人数每年都在增长。最近几年,年入园游客量在300万人左右,最盛时达320万人。红山已成为人们到访乌鲁木齐的必游之地。"许多在乌鲁木齐参加活动的外国政要,也会到红山来看一看。平日里,即便是下雨、下雪天,都照样有人来。"她说。
文体活动吸引市民
乌市红山公园以山为形,因山而名。张晓说,这里不同于一般的休闲锻炼场所,为了使公园更具观赏性,多年来管理人员费了不少心思:用花岗岩铺路、搞园区亮化、增建配套设施……公园内多树,但原来树种色调单一,为此管理者除了引进新树种外,还嫁接金叶榆等彩叶树,新增各色花卉,使公园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
免费开放后,乌市红山公园也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文化承载的意义更为凸显。现在,人们在公园内除了观赏风景外,参加各式各样的文体活动也成为常态。
张晓介绍说,"文化建园"成为乌市红山公园的"活水",一年中各时段均有不同的文化活动,如冰雪风情游、文化庙会、郁金香等各色花展、锣鼓大赛、舞蹈大赛等等,这些固定的大中型活动,也是吸引市民的关键因素。
对于很多人来讲,参加文化活动的乐趣已经超过观景儿。家住乌市新民路的张先生告诉记者,他节假日里很喜欢去红山公园。"景儿好、活动多、够热闹,谁不乐意去呢!"他说。
日新月异共同发展
从2003年至今,作为城市标志和象征的乌市红山公园不断变新、变美,先是在2006年升级为国家4A级景区,又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升级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十多年的时间里,乌市红山公园随乌鲁木齐的城市建设一道,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张晓说,红山的变化,映衬着乌鲁木齐市的发展。
这话不假。红山宝塔建成于1788年,两百多年的时间里,它可以说见证了乌鲁木齐这座城市的全部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后,红山更是与这座城市同呼吸共命运,一起被改造、建设,呈现出今天的现代化模样。
在乌市红山公园的宣传片中,一位老人讲述了当年举全市之力建设红山的历史:1956年前的乌鲁木齐,贫困凋敝,红山也只是座荒山秃岭,只有裸露的岩石和贫瘠的土层。1956年起,乌鲁木齐市政府动员市民植树造林、凿石换土、修渠引水、修路架桥,在年复一年的肩扛手抬中,红山的面貌也得到改观。1985年5月1日,乌市红山公园正式向市民和游客开放。
今天的乌鲁木齐,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改革开放以来,乌鲁木齐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后两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更使这座城市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乌鲁木齐不仅作为中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现在又被赋予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城市的"新身份"。而作为乌鲁木齐"新十景"之一的红山,其价值早已超出了景观的范畴,它既是乌鲁木齐经济社会发展的缩影,更是乌鲁木齐人改造自然、建设家园的精神承载。
推荐阅读:
(来源:亚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