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0月31日消息:大到广厦岑楼摩天建筑,小至地砖路牌护栏扶梯,城市建设日渐完备,然而规划不足、缺乏维护等问题却严重影响公共设施的功能发挥,致便利性缺位。同时,部分地标式建筑花了很多钱,但财政的实惠却未必落在百姓的身上。
多地“奇葩设施”便民性屡遭质疑 维护断层使形同虚设
日前,云南昆明地铁北部汽车站扶梯由于底部地面开裂而封停月余,人们只能走楼梯实现“垂直升降”,进站出站要走199级台阶。这一变化迫使旅客不得不费劲爬梯,对于老弱病残及大件行李携带者更为不便,网友直呼虐心。然而,当局尚未给出扶梯再次开通的时间表。
近来,有关基础设施不便利的现象散见报端:西安某百米盲道遇井盖就拐弯变“贪食蛇”,青岛一公交车站设在绿化带致乘客两次“跨栏”才能上车,重庆“最窄人行道”仅宽0.3米令通行者步步惊心,南京公交车站牌立于高压变压器下,不仅造型荒诞不便市民查看,如此设施更存在安全隐患。
由于中看不中用,类似设施在全国多地“似曾相识”,屡成笑柄。此外,由于维护运营出现“断层”,原本便民惠民的城建不能发挥原有的功效,反而造成资源空置和财政浪费。
几年前,北京的数字信息亭一度风靡,却因功能陈旧、设备损坏渐无人问津,有的当时沦为厕所。2013年,广州新落成的同康路自开通后半年内仍未通过市政部门验收,以致小贩占道、设施损坏、货车横行,道路维护更陷入权责不明的尴尬境地。最近,郑州多座洋房式公厕落成两年,却由于后期维护陷入“断层”,或粪便满地或沦为宿舍。
中国社科院经济与社会建设研究室主任钟君认为,“重投入、轻维护”是当前一个很大的问题。对于基础设施的规划,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且运营成本也非常可观。然而,很多基础设施投入后被弃置,有关部门不管不问。同时,资金也是难题,“有钱投入、没钱维护”的现象也应当引起重视。
城市建设便民性呈现短板,究其原因,钟君将此归因于三点:
首先,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便民化程度与国家的现代化水平有关。城市建设首先应满足生存温饱的问题,再考虑便民、生活精致化的问题。而实现基础设施便民化,会受到来自现代化水平的制约。其次,这是对规划问题的重视不足。大到经济发展规划、国土规划、城乡规划,小到对公共设施的设计规划,有关方面并未受到足够的关注度。再者,在监管层面,政府也没有将这些问题纳入政绩考核监管的范畴,从而导致更多问题的出现。
对此,钟君建议,在规划层面,要建立基础设施便民利民的服务标准。从标准层面切入,在规划层面就将其作为硬性规定设置出来。同时,有关部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加强监管力度。与此同时,维护设施也需要市民的公德心和自觉性。
“拿来主义式”建筑抹杀城市个性 “虚荣地标”能否兼顾以人为本?
近些年来“山寨建筑”在城乡蔓生,“美国国会”拔地而起,“外国地标”直插县城。机械地将非本土的文化符号挪移复制,未必能完全用之于民,反倒有抹杀城市个性之嫌。
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就曾公开表示,“山寨”和抄袭在建筑领域来说是危险的信号,中国建筑会在全盘西化或模仿中找不到正确方向和对策,也会导致本土建筑文化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弱势化、边缘化。
国家主席习近平近日就曾指出,不要搞奇奇怪怪的建筑。这一表述获网民点赞,并引发网友盘点各地奇怪建筑,苏州的城市地标“秋裤门”等赫然在列。
有分析曾提到,许多受追捧的建筑师在各地设计了大批作品,但他们或因不熟悉某地综合环境,或对当地没感情,拿出不接地气的设计。建筑曾是极具地方特色的创造,应回归本土化。
但也有评论指出,“建筑地标”产生的背后有权力的影子,如此建筑已被异化为满足功利需要的超尺度装置艺术,成为“虚荣标志”。广州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教授汤国华表示,“山寨建筑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某些地方当政者比较低的文化修养,盲目崇拜外国的古典主义建筑。”
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来引爆舆论的建筑,如山西蒲县的“鸟巢”是地方政府出资修建的文化宫,安徽合肥的“鸟巢”是当地斥资两亿打造的美术馆,而江苏涟水“国会大厦”则是当地环保局的办公大楼。这一系列建设如何过审获批,则引坊间聚焦。
网友“住在长江边上的刘二娃”称,“钱花在豪华办公楼上,民间就多埋下了一份怨,钱花在傻乎乎的标志性建筑上,民间就多了一个笑话”。网友“狗成功”认为,政府出资建设城市应当以人为本,只有致力于民生,让市民享受文明成果,才能从根本上建设出令百姓满意的城市。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