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9月6日消息:造林绿化被视为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的首要手段,因此受到高度重视并得以快速推进。然而,记者采访发现,在此过程中,个别地方出现了一些违背自然规律、贪大求洋的政绩工程。
有的地方为了追求美观,将适宜本地栽种的乡土树种视为上不了台面的“土豹子”,热衷于跨纬度、跨地区调运价值昂贵的“洋”树种。这些树种初栽时看上去挺美,但后续养护成本较高,甚至出现因水土不服引发成活率不高等问题。
有的地方官员认为,小树生长太慢,在任期内看不到“效果”,于是留下边远荒山困难造林地,不惜重金在路旁山边栽植二三米甚至更高的大树,力求“一次成景”,亩均造林成本动辄高达数万元,植树造林也由此异化为简单的投入攀比。
还有的地方,为了追求集中连片的规模效应,十几万亩甚至几十万亩的面积仅栽植一个树种,结果看上去让人震撼,却给森林防火、防疫等带来重重隐患。
这些贪大求洋的造林行为,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些地方对造林绿化的重视,但从根本上看,既违背了尊重自然的科学精神,也与科学的政绩观相去甚远。
林业专家介绍,植树造林看似简单,但根据不同的地理气候,也有不同的讲究,也就是要讲求科学性。比如,应坚持适地适树原则,尽量栽植乡土树种;应坚持小苗栽植,提高苗木适应能力及成活率;应坚持乔灌草结合等混交栽植原则,最大程度发挥各个树种自身的防灾能力,避免单一树种引发的后续管护难题等等。
缺乏尊重自然的科学精神,可能会使造福人类的绿化行为演变成生态灾难,不良政绩观则可能会带来群众的离心离德。贪大求洋的植树观念,反映了部分地方官员追求面子、不顾实际,甚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不良执政心态。这些心态主导下的造林行为,轻则使有限的财政资金难以发挥最大效应,进而造成资金浪费,重则会引发群众质疑甚至唾骂。这些年饱受社会诟病的“大树进城”等现象即是明证。
在生态环境仍很脆弱的今天,多栽树并没有错,但怎么栽就很有讲究。通过怎么栽树,不仅能够看到一个地方的财力、决心和精神,更能看到这一地方政府的执政思维、取向以及政绩观。尊重自然,尊重科学,减少折腾,用更多财力绿化河山,才能为建成“美丽中国”和增进人民群众福祉做更多脚踏实地的好事实事。
推荐阅读: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