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万里长江筑牢生态屏障

2013年08月22日 10:37中国绿色时报

中国园林网8月22日消息: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一、二期工程虽增加了大量森林植被,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建设成效,但长江流域的生态形势仍然不容乐观,水土流失严重的状况没有得到完全遏制,工程建设任务仍很繁重,且难度越来越大,相当部分建设成果还很脆弱,还需要后续工程巩固提高。否则,将会前功尽弃。
  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三期工程规划近日正式启动实施,三期规划建设范围包括长江、淮河、钱塘江流域的汇水区域,工程覆盖青海、西藏、甘肃、四川、云南、贵州、重庆、陕西、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西、江苏、山东、浙江、福建等17个省(区、市)的1026个县(市、区),总面积220.61万平方公里。
  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在1989年启动了一期工程,2001年-2010年接着用10年时间实施二期工程,此次实施的三期规划,时间跨度又是10年,纵贯“十二五”和“十三五”。
  怎样实施好三期工程?三期工程将为我们展示出一幅怎样的画面?近日,《中国绿色时报》记者专访国家林业局造林绿化管理司司长王祝雄,请他详细介绍了三期工程建设的总体思路。
  目标:2020年工程区森林覆盖率达39.3%
  记者:在连续实施两期工程的基础上,现阶段启动实施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三期工程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是什么?将实现什么目标?
  王祝雄: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是一项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系统工程。三期规划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等相关文件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继续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基本思路,在巩固前期工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区施策,以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增强生态功能为主攻方向,以增强森林水源涵养功能、防治水土流失和构建两湖一库防护林体系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快构筑结构稳定、功能完备的长江流域生态屏障。
  为确保工程建设取得实效,我们将坚持数量增长与质量提升并重,促进森林资源双增长;坚持因地制宜、分区施策,突出重点,综合治理;坚持生态优先,三大效益兼顾;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广泛参与工程建设;坚持科技兴林等五项原则。
  三期规划总投资1257.93 亿元,建设内容为造林(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飞播造林)、低效林改造、能力建设(监测体系建设、科技推广和科技培训),将完成人工造林361.6万公顷、封山育林907.3万公顷、飞播造林9.2万公顷,低效林改造906.24万公顷。从2011年开始实施,通过10年建设,构建较为完善的生态防护林体系,建成以各类防护林为主体,农田林网及绿色通道为网络、城镇绿屏为节点的生态防护林体系,着力提高流域水土保持、水源涵养、防灾减灾等生态功能。到2020年,工程区增加森林面积379.2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39.3%,同时,建成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富集区、森林资源储备库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区域。
  布局:16个治理区与3个建设重点
  记者:与二期相比,三期规划有哪些不同?如何布局?建设重点是什么?
  王祝雄: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三期工程在延续二期工程范围的基础上,遵循流域完整性和尊重地方政府意愿等基本原则,确定三期工程范围覆盖长江流域17个省(区、市)的1026个县(市、区、林业总场、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与二期工程建设范围相比,三期工程将福建省六江二溪源头32个县(市、区)和西藏雅鲁藏布江流域28个县(区)纳入建设范围,上海不再纳入工程区范围。
  为合理布局工程建设内容,突出建设重点,从局部到整体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建设体系,根据流域内自然地理条件、生态要素及主要问题、工程建设主要目标与方向,并综合考虑林业经营与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三期规划将工程区划分为16个重点治理区,分别是:江源高原高山生态保护水源涵养治理区、秦巴山地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治理区、四川盆地低山丘陵水土保持治理区、攀西滇北山地水土保持治理区、乌江流域石质山地水土保持治理区、三峡库区水土保持库岸防护治理区、沂蒙山地丘陵水土保持治理区、黄淮平原水土保持堤岸防护治理区、伏牛山武当山水源涵养治理区、大别山桐柏山江淮丘陵水土保持治理区、长江中下游滨湖堤岸防护治理区、武陵山雪峰山山地水源涵养治理区、幕阜山山地水土保持治理区、天目山山地丘陵水土保持治理区、湘赣浙丘陵水土保持治理区、南岭山地水源涵养治理区。
  根据区域生态脆弱性和紧迫性,并与区域内其他国家生态工程相衔接,三期工程按突出重点、因害设防的建设要求,确定生态脆弱区(金沙江干热河谷、乌江岩溶山地)水土保持林,江(河)源区(钱塘江源头区、淮河源头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林,“两湖一库”(洞庭湖、鄱阳湖和丹江水库的流域源头、湖库区及其周边主要水土流失区域)防护林等为三期工程建设重点,建设任务和资金将优先向这些建设重点区域倾斜。
  难点:建设任务繁重要求越来越高
  记者: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林业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这对工程建设产生哪些影响?三期工程面临的难点或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王祝雄:第一,随着工程建设不断深入,建设难度不断增大,不仅要求增大投资规模,而且要求更多更紧密的科技支撑;第二,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将深刻地影响我国生态工程的管理模式和投资机制,必须加强相应模式、机制的创新,以适应新的林权制度改革要求;第三,按照国家对林业提出的森林面积和蓄积双增长要求,本工程区将成为我国森林建设的重要战场,对工程区内森林规模的扩张和森林质量的提高提出了新要求;第四,遵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倡导生态文明、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工程建设应更紧密地与人民群众的直接需求相联系,积极改善生态状况和人居环境,促进农牧民脱贫致富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将区域社会需求融入工程生态建设的整体框架之中。
  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已经实施两期,经过20多年的工程造林,各省(区、市)工程区内易于造林的宜林地块基本完成造林任务,其余可用于造林的地块大多为“硬骨头”地块,使后续造林难度不断加大,对造林的技术和标准要求较高。目前,三期工程建设面临的难点和问题主要是,工程建设任务仍很繁重,且难度越来越大,国家政策扶持力度有待加强,工程管理要求与资金保障脱节,工程科技支撑保障体系投入较少,工程监测体系建设欠缺。
  措施:六大保障为三期规划保驾护航
  记者:如何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王祝雄:为实施好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三期工程,我们采取以中央投资为导向,地方财政积极配套,同时,完善相关政策,吸引社会资金,保证工程健康稳定发展。
  具体的保障措施有六条。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规划责任。继续将“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作为我国生态建设的重要生态工程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列入国家重点建设计划,完善、充实、拓展工程建设的内涵,加快建设我国长江流域的绿色生态屏障。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相关政策,包括创新投入机制,加大投资力度,加大改革力度。三是规范工程管理,提高工程质量,严抓设计关、施工关,抓好验收关,抓好资金管理。四是强化科技保障,增强发展能力。五是加大宣传力度,依法开展工程建设,同时加大对破坏森林资源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和查处乱砍、乱垦、乱挖、乱占林地资源等违法行为。六是开展效益监测,对工程进行科学评价。
  在抓好三期规划实施的同时,我们也将根据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原则,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鼓励和支持各地以突出生态问题治理为导向,更有针对性地规划实施一批小型、微型地方生态工程,形成国家和地方互为补充、协调推进的防护林工程建设体系。

推荐阅读:

面对草原生态恶化 应反思警醒

甘肃兰州:银滩湿地公园生态恢复

全面提升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水平

广东:加强生态公益林信息化建设 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