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湿地建设的加强使芦苇容器苗畅销

2013年08月21日 10:16园林网

中国园林网8月21日消息:近日,以专业化生产水生植物的北京军神园艺场可谓业务繁忙,仅有的数万钵芦苇被几家客户争订,一直无人问津的东西,突然之间成了香饽饽。究其原因,春天施工栽种的芦苇,大部分到了验收期限,而春季采挖的野生芦苇裸根苗成活率低,为了工程顺利验收,施工方不得不买容器苗补栽。这种现象让人深思。  

北京市湿地保护条例规定,禁止在重要湿地保护范围内从事采集泥炭、采挖野生植物、捡拾鸟蛋的行为。近几年北京为了改善环境加大了河道、湿地的建设力度,水生植物的用量也随之飙升。那么,水生植物是找正规的生产场购买,还是雇人出去采挖?大部分工程选择了后者,认为成本低。据了解,北京周边的白洋淀地区,有一个村开春就销售出3000万株芦苇裸根苗。  

大量野生苗应用在工程中,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国家花费了大量资金,改造、绿化环境,却又破坏了一部分环境。据报载,我国近十年丧失湿地200多万公顷,有些湿地物种也在减少,如白洋淀以前常见的白花菜几近灭绝,千屈菜、萱草在北京北部山区是春夏季常见的野生花卉,如今也难觅踪迹。其次,浪费了大量资金,重复栽种。由于滥挖的野生苗木不能保证质量,栽后养护成本高,成活率低,到工程验收的时候,不得不采购容器苗进行补栽。再次,大量野生苗的采用,助长了不正之风。很多连种植基地都没有的经营户,不在栽培技术上下工夫,而是雇人到处采挖,低成本运作,搞乱了市场,进入质劣价低的恶性循环。  

造成这种恶性循环的主要原因是有关部门监管不力,不能严格贯彻相关法律法规。仅北京永定河的绿化每年都会有大量野生的芦苇、香蒲裸根苗进入施工现场。这些裸根苗栽后的养护措施跟不上,有的地段成活率连30%都不到。  

其次,错误的舆论导向也是原因之一。笔者前不久在北京日报就看到头版刊登的图片新闻,报道世博园栽植水生植物,大量野外挖来的香蒲胡乱堆积在现场,由于该作者对水生植物和相关的国家规定不熟悉,把这个事件当作正面新闻去报道。  

再次,水生植物产品规格不统一,价格混乱制约着市场有序竞争。水生植物缺乏统一的规格。如市场上出现了一种营养钵栽种的荷花,仅5元一钵,是采用莲子播种的;还有采用营养钵栽种藕的,仅15元一钵。而正规盆栽荷花售价几十元至上百元不等。产品的好坏,应该从栽培容器、品种和生长质量去综合考虑。  如何改变水生植物在工程中大量重复栽种的现状呢?笔者认为,首先工程甲方、监理方应该熟悉国家的相关规定,严格审查相关手续,杜绝施工方使用劣质苗。笔者在生产实践中,就经常接触到监理方要求提供经营、生产许可证和相关部门检疫证的,说明市场正朝正规方向发展。  

其次,引导供应商在栽植技术上下工夫。水生植物的应用,很多都是本土品种,这是修复生态回归自然理念的正确选择。即使这样,也不意味着就可以滥挖野生资源,直接上工程。正确的方法是从野外科学引种,在苗圃基地中栽植、驯化、扩繁,达到质量标准后,再用于工程,从而避免重复栽种的现象发生。(第一作者系北京军神园艺场负责人)

推荐阅读:

江西乐平:百万杉木湿地松苗木滞销 苗农遭遇“倒春寒”

美国:易道公司看好我国湿地市场的巨大潜力

(来源:园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