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8月13日消息:不带喧闹,也不显张扬,但这并没有阻挡住中国经济林走进公众的视野,走向生态林业、民生林业的历史大舞台。
这一组数据,让人不可能不对它特别关注。
——近几年,我国每年新造经济林以百余万公顷的速度增长,约占当年新增造林面积的20%,且呈继续扩大趋势。近5年增加森林覆盖率约0.1个百分点。
——主要经济林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前列。经济林对林业产业的贡献率占1/4以上。2012年的统计数字表明,经济林第一、第二产业产值总计达9350亿元。其中,经济林种植与采集产值达7752亿元,占林业第一产业产值的56.4%。
——在油茶、核桃、枣等木本粮油和特色经济林生产的重点山区县,农民收入来自经济林种植的占60%以上。
对生态的贡献、在林业产业中的地位、富民增收的成效,都为中国经济林增添底气,也牵动着人们的神经,启迪人们重新认识、审视中国经济林。
尤其是,在中国林业肩负实现“双增”目标的艰巨任务,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实现收入倍增计划缺少“支点”的状况下,中国经济林的发展更加令人期待。
时势造势,朝阳产业特质显现
“今天的中国经济林,发展规模和产业贡献都是历史最高峰值。”国家林业局造林绿化管理司巡视员于建亚在接受《中国绿色时报》记者采访时说,“作为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结合最为紧密的林种,其资源禀赋价值和朝阳产业的特质正在逐步显现。目前的发展态势能够证明这一点。”
与“十五”末相比,我国经济林的面积和产量增幅明显。到2012年底,全国经济林种植面积达3560万公顷,占有林地面积的18.2%,经济林产品总量达1.42亿吨。面积和产量分别比“十五”末增加38%和54%,主要经济林树种面积和产量居世界前列;经济林产品种植与采集产值的提升也较为突出,较“十五”末增加了2.4倍。出口创汇能力同步增强,主要特色干鲜果品产品年出口额达3.2亿美元,较“十五”末增长60%,国际竞争优势大幅提升。
不仅是种植环节和初级产品方面有颇多斩获,加工环节更取得不凡业绩。全国现有经济林果品加工、贮藏企业2万多家,仅大中型企业就有1900多家,年加工量1600万吨,贮藏保鲜量1200万吨,年加工储藏产值突破1600亿元,比“十五”末增长近两倍。
量的积累、质的提升,使我国经济林产业实力不断壮大。
特色产业开始走向集中,发展速度高于一般经济林。据2010年调查统计,全国木本粮油、特色鲜果、木本药材、木本调香料四大类中的30个优势特色经济林树种,与“十五”末相比,面积增加15.6%,产量增长84.3%,产值翻了一番,占经济林的比重进一步加大。主要木本粮油树种基本实现了品种化栽培和基地化发展,形成了具有独特优势的木本粮油集中产区和鲜明区域特点的特色产品产业带。
优质产品及品牌意识得到强化,区域品牌形成。目前,由国家林业局、中国经济林协会命名的“中国经济林之乡”已达439个;优势特色经济林产品的品牌建设突飞猛进,涌现出一批全国性的地理标志产品;全国重点龙头企业河南好想你枣业有限公司、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等走向了前台;一大批全国知名品牌和驰名商标涌现,沧州金丝小枣、云南泡核桃、新疆巴达木等产品以及“迁西板栗”、“临安山核桃”、“若羌红枣”,成为创品牌、闯市场的佼佼者。
我国经济林发展速度为什么如此之快?
“时势造势。”这位负责人说,“国家和地方政府政策促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催生,以及部分经济林产业比较价值的凸显形成了市场驱动力,共同促进了经济林快速发展的格局。”
登临主场,擎起生态林业大旗
“种种迹象表明,我国经济林发展的速度还会加快。只要对传统的种植形式、简陋的加工方式、粗放的经营模式稍加改变,提升的潜力巨大。”巡视员于建亚对此十分肯定。
经济林无疑已成为中国林业发展的一匹“黑马”,成为生态林业、民生林业的最佳结合点。
于建亚认为,尽管经济林以各种姿态走进了公众的视野,但人们对它的价值、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依然不够全面。
一提到经济林,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吃”,因而对其产业属性知之较多,而对经济林的生态贡献和产生的新价值了解不多,知之不深、不全面,这就必然会影响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支持的力度。
经济林对生态贡献究竟有多大?统计数据是最好的明证。
我国经济林每年以百余万公顷的速度增长,现已占我国新增人工造林面积的1/5。如果按此速度发展,到2020年,我国林业“双增”目标新增4000万公顷的造林任务,经济林就可完成20%。
一头连着“双增”目标的实现,一头连着生态林业、民生林业的落地生根,这分量着实很重。
我国经济林有如此“底数”,受益于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多年来,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工程、防沙治沙、荒漠化治理和重点区域防护林等我国重大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都在规划中给予经济林一定的位置,受到林农欢迎、政府看重,富民效果彰显,加之林改激活了林农发展林业的热情,由此形成了最可贵的市场驱动力量,为生态林的建设增添了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鉴于经济林在生态主场上已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我们希望各级政府在政策上再更给予更多的支持,在资金上也给予更多的倾斜,以此带动生态资源总量的增长,为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注入正能量,促进‘双增’目标早日实现。”于建亚说。
富民增收,经济林堪当大任
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想,必须要有强劲的经济。但由于中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有些区域占尽天时地利借势腾飞,而有些地区却缺乏发展的先机,在实现收入倍增计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时,自然显得有些吃力。
难以改变的是区位,可以改变的是比较优势。对发展缓慢的山区和沙区来说,经济林是理想选择。
我国90%的贫困县分布在山区,山区占国土总面积的69%,人口占全国的56%。在这些面积、人口占全国都过半的地区,虽然没有资金、区位的发展优势,但却有发展林业的资源禀赋优势,而特色经济林就较适于在山区发展。
近年来,经济林成为典型绿色富民产业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据调查统计,2010年全国从事经济林生产的农民接近1.8亿人,其中适合于发展特色经济林的重点县约1000个、人口约为1亿,目前人均经济林收入约1220元、占农村人均总收入的21%。在一些重点林果产区县,林果业收入已占农民年收入的60%以上。
经测算,如果对覆盖66.7%的国家级贫困县和58.2%的林业扶贫重点县的这1000个县加大投入和政策支持,实现收入增长1.5倍,达到人均3000元的收入目标,即可提供40亿个工日的就业机会,可解决约1600万个就业岗位,彻底摆脱大多数山区农民改变贫困状态,对促进农村全面实现小康贡献极大。
实现这一目标难度不大。专家认为,只要做好科学的规划、通过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导,辅以科技的支撑就能达成目的。
经济林的贡献远不止于此,其社会价值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由于经济林产业涵盖范围广、产业链条长、产品种类多,能吸收大量的劳动力,是增加山区就业、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林改后,发展经济林就更具有特殊意义。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极大地调动起农民的积极性,各地发展经济林的热情空前高涨。连续多年,经济林已位列造林的第二大林种,且呈逐年增高趋势。这种态势急需加以引导,做好服务,通过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带动农民走集约化经营、发展特色经济林产业的路子。
在当前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情况下,中国经济林的发展迎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经济林产品涉及木本油料、木本粮食(干果)、鲜果、饮料、调料、森林食品、药材和工业原料八大类、百余个树种,大部分为居民生活中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其优势特征是绿色、环保,对优化饮食消费结构,提高居民膳食健康水平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中国经济林产业已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期,要借力发力,还有诸多问题需要破解,但只要坚持改革创新,就会形成新的发展动力,获得新的突破,那么,登临新高峰的时日也会为期不远。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