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青海总队高海拔地区智能生态温室建设录

2013年07月05日 11:24新华网

一派春意盎然

一派春意盎然

中国园林资材网7月5日消息:盛夏6月,海拔4772米的武警青海总队四支队六中队营区迎来了一批特殊客人——武警部队藏区引智建设总结表彰会的代表。代表们步入中队智能生态温室时,一派绿意盎然的景色让他们心头为之一振,不少人被这无人区里种出的神奇绿色所吸引、所陶醉,忍不住拿出相机不停地拍摄起来……

此情此景,令高原官兵感动不已。武警青海总队后勤部部长张儒明回忆过去,感慨万千——

2006年7月1日,世人注目的青藏铁路通车了,武警青海总队原三支队二大队担负起了青藏铁路三岔河大桥、昆仑山隧道和沱沱河大桥的守卫任务以及无人区数百公里的武装巡逻任务。

这里海拔4700多米,恶劣的气候影响着官兵身心,吃菜难一直困绕着官兵,再新鲜的蔬菜从西宁拉到这里,几乎都成了烂菜。由于吃不上新鲜蔬菜,不少官兵因缺乏维生素指甲深陷,头发掉了,手上的皮也掉了一层又一层。

能够吃上新鲜蔬菜、能够看到绿色花草,成了驻守官兵心中的梦想。吃菜难题,同样牵挂着各级领导的心。2010年5月,武警部队后勤部、国家外国专家局领导,深入驻地中队调研后,协调青海省农科院专家,对三岔河和沱沱河地区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进行了现地勘察、论证。2011年4月,由青海省外国专家局立项,省农林科学院组织实施的引智生态温室建设方案初步形成,确立要在青藏铁路沿线2个基层中队建立农副业生产引智试点。

面对材料运送难、施工难、成本高等困难,在青藏线无人区建一座温室谈何容易?方案刚确定,就有人作了这样一个预测:在这里要建成一座温室,相当于内地建一栋楼房的代价。

只要全心全意,就有千方百计。当年7月,武警部队后勤部、国家财政部、武警青海总队三方投资,在三岔河地区2个中队,开始筹建2座日光智能生态温室。

在青藏线建设生态温室,凭感觉不行,按老办法也不行,必须以科技为支撑,走科技兴农新路。针对施工难度大、建设成本高、技术难题多实际,总队多次邀请武警部队后勤部、国家外专局、省农牧局、省农科院领导和专家,深入现场勘察地质地貌、土壤矿化、昼夜温差、低温大风、永冻层等技术参数,深入驻地农牧民中,请教种植经验,广泛听取基层官兵意见建议,掌握建设底数,理清建设思路,为制定建设方案提供了翔实数据。

为搞好技术攻关,总队多次派出人员赴以色列和北京、甘肃等国内外农科院种植基地,系统考察学习、参观取经;会同青海省农科院、高原生态专家和种养能手,对生态温室建设中存在的保温保暖、采光增温、防风抗风、给水通风、基质槽增热等技术难题进行疑难会诊和技术攻关;通过上网查询、电话咨询、反复试验,一一解决永冻层如何保温、低温下如何增温、违背自然规律下如何提高种植成活率等建设难题。

在室内保温上,按照节能型日光温室要求,采用加强砼圈梁地基、半地下式结构、加厚墙体保温、弧型衍梁、双层真空玻璃采光和地下保温层设计,安装侧置式卷帘机、加厚保温被、电热水器和太阳能以及光电互补系统,较好地解决了室内保温、增温问题。

在蔬菜种植上,从西宁运送肥土更换土壤,采用有机槽基质、滴灌和水肥一体化等先进栽培技术,在基质槽下配置增热设施,较好地解决了无熟化土壤、盐渍化和地温不足等问题。

在技术应用上,综合采用传感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图像采集处理技术,实现了温室供热系统智能控制、温室环境参数检测、作物生长发育及农艺过程监测等功能,使温室灌溉自动化、种植有机化,较好地解决了温室管理和有效运行的问题。

几个月后,2座新型智能生态温室建成了。这种采用半地下式结构、双真空日光集热和分体式蓄热散热技术以及传感、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破解了地质、土壤、低温、缺氧等诸多不良环境的制约,克服了技术基础薄弱、工程环境复杂、气候补热增温条件独特“三大障碍”,实现了周年生产、自动控制、绿色环保“三大目标”。

温室建成后,官兵们迫不及待地播下种子,天天掰着手指、算着日子等种子发芽。可是整整过了半月,也没见一颗幼苗发芽。官兵们给省农林院专家打了电话,几天后,专家来到中队温室。原来,温室底层土质碱性较大,经多次浇水地表翻碱,加之战士们给菜地浇水时,采用的是传统灌溉法,导致地表盐渍化而产生厚厚硬痂,使幼苗无法破土。找准了问题症结,官兵们在农科专家的指导下,从附近的山坡上拉来细沙,重新播种时,在每一颗种子上面铺上了薄薄沙土,又把传统灌溉技术改成了喷雾和滴灌。既节约了成本,又使幼苗顺利破土。为确保幼苗存活,官兵们和农科院专家一道,研究高原特殊环境下蔬菜生长特性,一一记录发芽、出土、长叶、开花和挂果过程,列出蔬菜培育“课题表”,使种苗成活率达98%。

在警地专家和领导的共同努力和官兵的反复试验中,总队在海拔4000多米、被称之为“生命禁区”的昆仑山三岔河无人区,首次成功种出新鲜蔬菜。
 

如今,走进中队智能生态温室,就能感受到一片绿意盎然,花繁叶茂、硕果累累的喜人景象。

据介绍,青藏铁路沿线海拔高、氧气少、气温低,多年前,驻地好多单位多次试验建设大棚温室,都是中途夭折、颗粒无收。总队在高海拔地区建设的智能生态温室,采用了太阳能集热系统防冻技术;双真空日光集热和分体式蓄热散热技术;外设保温被和卷帘机,采用顶置式卷帘机和超强、高保温加厚保温被,充分利用高原丰富太阳能资源,进行温室人工补热增温,解决气温低下、植物有效生长积温匮乏问题。

智能生态温室,集蔬菜种植、休闲身心、农业示范、花草观赏、人才培育为一体,创造了昆仑山无人区“无绿色生命”的奇迹,改变了青藏高原吃不上新鲜蔬菜、见不到绿色的历史,成为官兵休闲的乐园、高原种植的示范、警民联系的纽带、民族团结的桥梁,也成为驻地农牧民致富的教学基地。

官兵们和当地牧民群众一起谈体会、论经验,讨论种植难题,发挥了生态温室对当地农业种植的示范引领作用。先后为青藏兵站部、省地矿局、格尔木市农业局等4家单位,培训技术骨干12名,有 7名官兵被地方多家单位聘请为农副业科技种植辅导员,驻青藏线部队与格尔市及所属多个乡镇建立了农(副)业种植联系点,促进了警民团结。

去年8月,武警部队后勤部、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多支部队隆重举办发高海拔地区智能生态温室建设项目试点观摩会。会上,相关领导评价这项技术对于青藏高原高海拔驻军部队后勤保障及当地群众发展设施农业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这一经验也在驻西藏、四川、甘肃、云南等部队高海拔基层中队得以广泛推广。如今,在武警部队驻藏区高海拔基层中队已建成智能生态温室149座。座座温室如一个个世外桃园,打造出了一个个“绿色、生态、科技、人文”的警营田园文化,既丰富了官兵的菜盘子,又成为高海拔地区官兵读书看报、休闲娱乐,陶冶情操的好去处。

当地农科院专家惊奇地称赞这些生态温室创造了高海拔地区种植技术的奇迹,驻地农牧民群众称赞这些温室为“生命禁区”的农业示范园,部队官兵称赞这些温室为休闲娱乐的“兵苑阁”。

推荐阅读:

2017年辽宁省朝阳市日光温室将达到200万亩

漳州市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小区新型垃圾桶投用

济南章丘市“满月”果皮箱屡屡遭到人为破坏

首批120个特色果皮箱现身泉城历下区(图)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