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
中国园林网7月3日消息:在刚结束的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新疆天山和云南哈尼梯田申遗成功,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我国申报世界遗产的数量已达45处,世界排名第二,仅次于拥有48处世界遗产的意大利。
申遗成功意味着地方政府多了一种扩大旅游产业规模、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经济资源,却也意味着当地政府要承担起保护世界遗产的责任。对此,北京市古代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马炳坚认为,申遗是对世界文化的一种保护,应该由国家组织申报,并通过一定的财政拨款对文物进行保护和监管,而非依靠地方举债申遗。
申遗目的在于保护
近年来,国内掀起了一股申遗热潮,很多景点纷纷打着文物保护的旗号申遗,因为一旦申遗成功,不仅能拉动地方GDP增长,还能给当地带来其他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申遗似乎成了谋利工具。“用一张九寨沟门票的价格玩遍美国黄石公园、印度泰姬陵、日本富士山等绰绰有余,国内不少世界遗产的票价算是暴利了。”某旅行社经理杨琦说。
“不仅如此,在疯狂申遗的背后,还隐藏着当地政府对所谓政绩和经济利益的追逐。”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表示。
在马炳坚看来,申遗的目的在于保护好世界遗产,而不是将文物当成发展地方旅游经济的一种资源。申遗成功后,当地政府应该对世界遗产负责,不能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忽略了对遗产的保护。当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出现矛盾时,当地政府应该做到保护第一,开发第二。
北京市古代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助理贺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成功申遗不仅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保护,也是对遗产申报地人民的一种保护。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凡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发生战争时是要被保护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著名建筑历史学家梁思成致信盟军司令部,要求将日本东京、柰良的文物视作世界遗产,这两座城市因此被免于轰炸。
遗产保护可巧借他山之石
谈到对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授王宵冰认为:“中国应该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全民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我们既要发展旅游,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也要加深对我国历史文化的了解,加强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文化是一种资源,但绝不应该仅仅把它看成一种经济资源。”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李利安说。
对此,马炳坚建议,在遗产保护和利用方面,我国可以借鉴意大利、日本等国的做法。据了解,意大利政府每年投入大量公共财政资源,用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同时鼓励私营企业大力投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为投资文物修复的企业和个人提供税收优惠。另外,意大利《保护文化和自然景观遗产法典》规定,对于破坏遗产的行为,视情节轻重处以数百至数万欧元不等的罚金以及6个月至1年的监禁。
“中国可以结合国情制定相应的遗产保护和利用措施,如控制景区的人流量。以故宫为例,一天接待的游客近30000人,如果将每天的参观人数控制在5000人以内,就可以更好地保护故宫。”马炳坚说,“云南哈尼梯田所在地政府已明确表态杜绝大规模的旅游开发,这种注重遗产保护的态度值得肯定。”
马炳表示,无论是北京故宫,还是云南丽江,如果能由国家提出保护开发遗产项目的措施,再加上地方政府的协助与配合,就可以让更多遗产免遭因过度开发而导致的人为破坏。
应由国家组织申报
记者了解到,在2010年的第34届遗产大会上,包括少林寺在内的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申遗成功,共计花费7.9亿元;中国丹霞地貌也顺利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联合申报的县市共支付了12亿元。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丹霞地貌项目中承担4.5亿元项目经费的湖南新宁县一年的财政收入仅为2亿元。
一个小县城为了申遗,付出的代价是两年的财政收入,这无疑给地方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对此,马炳坚认为,地方一旦申遗成功,知名度立刻提升,地价、房价迅速上涨,随之而来的是地方GDP和财政收入的增长。申遗不仅有助于拉动地方经济,也是当地政府追求政绩的重要表现。
“目前,我国申遗大多依靠地方举债,申遗成功后,利用世界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旅游开发赚钱,偿还申遗时欠下的债务,再通过项目盈利增加地方财政收入。”马炳坚说,“事实上,申遗是国家大事。在申遗过程中,应由国家成立专门的申报部门,并通过投放一定数额的财政补贴资金,对文物进行保护和监管,这样不仅能规范文物管理,也能减轻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
推荐阅读:
(来源:中华建筑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