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7月17日消息:一座城市的规划史,也就是一座城市的发展史。
18公里长的情侣路,蜿蜒旖旎,风光优美,沿途天海一色,山海相依,动感浪漫,是珠海一张响亮的城市名片。
情侣路建设,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从那时一直到现在还在延续进行。解读之,可以得出一条重要的“珠海经验”——那就是坚守规划的延续性、权威性。
“方向错了,停止就是进步”。珠海市委书记李嘉多次说,“要站在世界先进水平的高度进行规划,宁愿项目慢一点,也要认真论证。要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
纵观珠海三十年来的城市发展,珠海走了一条与珠三角其他城市不一样的路;在宜居城市建设上,珠海也形成了自身的发展经验并取得辉煌成就。“珠海经验”其中重要一条,就是实施连续的规划策略,保持政策的持续性。
三十年来,珠海将和谐全面发展、生态资源保护的观念融入于历次城市规划中;正常延续让珠海能够拥有相对权威的政策体系,让珠海市稳健而务实地展开相关的宜居工作。
例如:珠海在1992年明确指出,不准在山坡25米等高线以上部分兴建非公共游乐、休息和观赏的建筑物,不准在海边、河边120~300m范围内兴建建筑物。此政策历经20年一直坚持沿用,严格执行,没有因为经济或其他方面的原因而更改或放弃。
珠海的宜居建设策略是以连续的、多样化的手段作为保障的,一个立体化、多层次、全方位的规划体系来为珠海宜居建设保驾护航。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珠海尝试以城市总体规划作为宜居建设的手段,之后逐渐辅助以专项规划的编制管理,其后又通过规划与财政手段结合支持大型宜居项目的建设,到90年代探索以法律形式保障宜居的建设,例如《珠海市环境保护条例》等等的颁布。现在珠海更是娴熟地运用各种手段进行多方位宜居建设。
2010年,珠海市推出《珠海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对生态建设标准科学量化,力争3-5年实现生态目标。
“让快的更快,让慢的更慢。”珠海“以人为本”,坚守城市的独特性和个性,是全国最早进行慢行体系专项规划的城市。2011年,新编制的《珠海市城市绿线规划》确定人均绿地15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40%,森林覆盖率为35%,水岸绿化率为80%,使珠海市域形成“一轴、四区、五带、多绿核、网络纵横、星罗棋布”的总体格局。
“开窗山清水秀,出门鸟语花香”——珠海让出更多空间给自然,留下青山绿水给市民。
■ 回顾
“宜居”融入历次规划的“血液”
坚守规划,同样需要决策者大智慧和前瞻性的视野。纵观珠海城市宜居建设历程,“宜居”的梦想已经融入珠海历次规划的“血液”和“筋骨”中。
1 起步阶段(1978-1988年)
在起步阶段,有别于珠三角其他城市“先发展,后治理”的模式,珠海从一开始就选择了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道路,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前瞻性确立了宜居作为城市发展方向。
1979年第一轮总规划确定城市性质定位为“出口商品基地,风景游览区和新型的边境城市”。1988年第二轮珠海市总体规划确定珠海为“外向型综合性经济特区和现代花园式海港城市”。虽然表述各不相同,但是两版总规划中发展宜居城市的思路是一脉相承的。
2 拓展阶段(1989-1998年)
在这一时期,面对经济发展逐渐被佛山、东莞、中山等城市追赶超越的情况,珠海开始推进大工业组团的布局,追求经济发展与城市宜居相协调的城市发展模式,宜居空间开始在东西两部分拓展。
城市的基本空间骨架逐渐拉开,东部主城区继续优化布局,西部地区则开始进行有序的组团式建设。城市宜居空间开始向西部拓展。
同样在这一时期,珠海逐渐确立了宜居城市的格局,即明确了“山与海”是珠海的优势,提出了“山水共享”的宜居城市发展方向,要求珠海的城市建筑需坚持“既不挡海,也不遮山”。在保持“大自然景色”原则的同时,确立了“花园式海滨城市和现代化经济特区”的城市定位。
珠海通过立法手段实行严格的生态环境标准以保障宜居。珠海政府先后出台了实行城市环境管理的“八不准”规定、城市建设管理的“八统一”规定和城市土地资源管理的“五统一”规定。1998年珠海拥有地方立法权以后通过的第一批法规就有《珠海市环境保护条例》,有效地保障了宜居城市的建设。
3 提升阶段(1999-2007年)
在这个时期,“宜居”被提升到区域发展的高度。2003年批复的珠海市第四个总体规划提出把珠海建设成“珠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东南沿海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
珠海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在《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4-2020)》中得到进一步明确。2006年《珠海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珠海2030)》把珠海定位为“和谐与高品质的海洋城市”。
2006年,《珠海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珠海2030)》指出,城市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以生态环境为典范、以现代人文关怀为特色、以产业与项目创意为特征和以海洋为主题……宜居、宜创业的现代海滨城市”的发展目标。
2007年,珠海制定并实施了《珠海市近期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进一步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积极实施特色化发展,走‘最适宜居住、最适宜创业、最富有魅力’的海滨山水城市,为建设珠三角区域性中心城市奠定坚实基础”的发展目标。
在明确了宜居建设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理念后,珠海市先后制订了《珠海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4-2020)》(2004年)、《珠海市环卫专项规划(2006-2020)》(2006年)、《珠海市慢行系统规划》(2007年)等专项规划来落实宜居城市建设行动。
■ 战略
“方向错了,停止就是进步。要站在世界先进水平的高度进行规划,宁愿项目慢一点,也要认真论证。要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珠海市委书记李嘉
借助全球智慧,谋划宜居城市
新加坡先进的规划理念、欧洲“小尺度街区”概念、卡尔索普TOD即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近一年来,珠海正以“世界眼光,战略思维”的观念谋划城市规划工作,借助外脑,一个个新鲜热辣的先进的规划思想不断融入珠海宜居城市的每一张规划蓝图——
珠海要“建设生态文明的新特区,争创科学发展示范市”的目标定位,广珠城轨、港珠澳大桥和广珠铁路等大型交通基础设施的顺利进行,横琴新区成为国家战略区域后,珠海迎来华丽转身的重大机遇。
区域机遇让珠海加速了科学、宜居发展步伐。“环境宜居要能与欧美先进国家媲美”的命题,需要世界的眼光、超前的战略。珠海市委书记李嘉多次强调:“规划的成功是最大的成功,规划的失败是最大的失败”。
他说:“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推进环境宜居、建设美丽珠海的核心价值。”
为此,从2012年开始,珠海举办了“环境宜居要与欧美先进国家相媲美”等一系列城市规划高端论证会,借力一次次的头脑风暴,寻找自己的世界坐标,奏响了“蓝色珠海,科学崛起”的时代强音。
刘太格、吴志强、张庭伟、李晓江、彼得·卡尔索普、丹尼尔·瑞金斯汀、户田芳树、欧阳志云……一个个国内外响当当的大师级人物,一次次应邀来到珠海,为珠海宜居城市建设把脉问诊,“面授机宜”。
围绕“环境宜居要与欧美先进国家相媲美”的城市规划建设总目标,刘太格、吴志强、张庭伟、李晓江、彼得·卡尔索普等纷纷被聘请为珠海市城市规划战略顾问提供决策咨询,珠海还与国内外高端城市规划研究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从事和参与珠海市一系列重大项目以及与市民息息相关的民生规划城市规划设计工作。
新的起点之上,珠海与世界一流团队、一流机构、一流大师战略合作,围绕打造美丽珠海、浪漫珠海、幸福珠海的目标,坚守城市底线,突出珠海特色,注重以人为本、生态文明理念,不断吸收符合珠海实际的先进规划理念,以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谋划全市城乡规划建设。
陆地海拔25米等高线以上的山体严禁兴建非公共用途的建筑物、构筑物,陆地山体海拔25米等高线以下向外延至200米以内严格控制兴建高层建筑。
珠海市规划理念
珠海规划理念三大特色
坚守城市底线,实行环境优先
特色
坚持严格保护山体、植被和海岸线,在城市规划及相关法规中明确规定:全市绿地率不得低于35%,绿化覆盖率不得低于40%;沿河纵深80米到200米、沿海纵深120米到300米范围内,除海岛及港口、码头、船坞、自然保护区之外,严禁兴建非公共用途的建筑物、构筑物;陆地海拔25米等高线以上的山体严禁兴建非公共用途的建筑物、构筑物,陆地山体海拔25米等高线以下向外延至200米以内严格控制兴建高层建筑;同时在规划中严格划定城市规划的保护范围和控制建设地带。
特色
保护珠海特色,塑造滨海城市风貌
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严格保护岸线、海岛、风景区,保护历史文化,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色彩和城市风貌,形成了一些精彩且具代表性的城市景观地带,其中迎宾路城市景观主轴、情侣路滨海风光带建设成效明显,桂山岛、东澳岛、庙湾岛、外伶仃岛等海岛特色景观初步形成。
特色
坚持组团式布局,预留足够城市拓展空间
结合珠海市山地丘陵较多、水系丰富的自然地势,珠海历版总规划都延续了组团式的空间结构,形成了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交通设施为纽带,分片发展的组团结构。各组团多依山临水,以山体水域相分隔,目前已形成“山水入城、生态间隔、组团发展、江环海绕”的独树一帜的空间布局模式。
推荐阅读:
(来源:园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