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设生态城市追求可持续发展

2013年07月16日 10:20园林网

生态城市 城市建设 森林城市 生态景观

兴庆湖畔

中国园林网7月16日消息:生态城市,作为对传统的以工业文明为核心的城市化运动的反思和扬弃,适应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城市发展的理想化模式,也是当前西安城镇化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西安将建设美丽西安作为重要价值取向,以关系长远发展的五项重点工作为抓手,构筑独具特色的生态体系,提升城市环境承载力,推动城市转型升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6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2013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在城市生态竞争力指数上,西安未进入前10名。中国社会科学院翌日发布的《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3)》,评选出生态城市健康发展100强,西安也没有进入排名前10的城市之列。可见,西安打造生态城市,虽成就斐然,但仍然“在路上”。   

建设生态城市种树种草搞绿化

生态城市,与普通意义上的现代城市相比,有着本质的不同。生态城市中的“生态”,已经远远超出了过去所讲的纯自然生态,而包含了生态产业、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等方面的内容。生态城市建设不再仅仅是种树种草搞绿化,不是单纯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而是涵盖了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建设、生态产业的发展、人居环境建设、生态文化等方面。这正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生态城市要有能力提供丰富的生态产品,而能成为生态产品的不仅仅是名山大川,甚至不仅仅是花红草绿。在现代城市中,清洁的水和无污染的空气、煦暖而透亮的阳光,也都是更为珍贵的生态产品。西安对生态城市的追求,正在经历着从简单的、表象的、视觉的景观变化到所有领域的系统变化。可见,花园城市、园林城市,不是最终目标,我们要培育绿色、低碳的城市发展理念和市民生活方式,这才是生态城市建设的本源真义。   

“林在城中,城在林中”:空间绿化提升城市生态景观

虽说建设生态城市,并不单纯是植树造林搞绿化,但,作为一个以国际化大都市为目标取向的城市,绿化水平关乎城市形象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生态城市建设中,我们提倡“林在城中,城在林中”,将自然引入城市,构建一个自然与文化相融的生态园林景观。

近年来,西安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契机,将绿色作为城市的主色调,持续开展“绿满西安,花映古城”植绿行动,坚持以社区、庭院、单位绿化为点,加快城市街区公园、社区林景、街头绿地建设。以主干道和铁路绿化为线,加强机场高速、绕城高速、南北中轴线、火车站等城市出入口美化绿化,推进城市组团之间生态隔离。以公园、广场绿地为片,新建曲江遗址公园、唐城林带、贞观文化广场等一大批休闲绿地和街头广场。以城郊林带和绕城高速为环,启动幸福林带和城市景观绿色走廊建设。以国家森林公园建设为面,加快秦岭北麓黑河、朱雀、太平国家森林公园和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建设,形成完整的“点、线、环、片、面”生态园林体系。2012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4.99%,列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第5位。

下一步,我市的城市绿化建设应从注重视觉效果向视觉与生态功能兼顾转变;从注重绿化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向提高土地空间利用效率转变;从集中在建成区的内部绿化美化向建立城乡一体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转变,逐步形成三季有花、四季常绿、山清水秀、林水相依的城市绿色美景。   

“城在水中,水在城中”:水润都市折射发展理念之变

生命与水相依、生存与水相伴、发展与水攸关。浩浩之水,岸边杨柳,曾给了西安人多少精神抚慰,也赋予这个城市太多的人文内涵。实施“八水润西安”工程,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改善城市水环境的重要载体。“八水润西安”工程把水带进都市,让水靠近人流淌,让人靠近水生活,为我们塑造全新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并为其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                   

作为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五项重点工作之一,“八水润西安”工程,是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加快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重大战略,也是建设美丽西安、实现城市永续发展的重要抓手。2012年底,讨论通过了《“八水润西安”规划》,从今年开始全面启动“八水润西安”工程建设,到2020年把西安建成“城在水中、水在城中、水韵长安的现代化生态型大都市”。从“绕”到“润”,虽仅有一字之差,但却内涵丰富,体现了人水生态的高度和谐,人与自然和城市的紧密相依,构建友好自然生态的科学态度。

推荐阅读:

蓝天成热词 生态城市建设亟待补齐法治短板

浙江宁海:“三化”打造绿色生态城市

社科院《生态城市绿皮书》发布

专家:生态城市建设仍“在路上”[分页]

当前,世界城市的规划,已经呈现出从单纯的功能、产业、交通等为核心因素转到生态文化和环境宜居等方面的特征,这是大势所趋。在这样的背景下,“八水润西安”工程的实施,标志着我们城市发展理念的重大转变。我市坚持把保护好、建设好、利用好、展示好水资源作为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加快5大生态引水、7片湿地、10条河系,28座湖池改扩建和保护治理,并把水系治理与城市发展相结合,体现自然美、流动美、生态美,聚集人气。渭河湿地、汉城湖、浐灞国家湿地公园等大型水生态景观相继建成向市民开放,全市累计建成生态水面4.5万亩,人均4平方米,形成了“东有浐灞广运潭,西有沣河,南有唐城曲江湖,北有未央汉城湖,中有明清护城河”的城市水系新格局。

呵护“后花园”: 推动生态环境由依赖型向发展型转变

“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汤汤”。秦岭,是西安千年文明的造就者,是西安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我们建设国际化山水城市、人文城市的重要凭借。加快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是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的五项重点工作之一,是西安践行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行动。

我市坚持从法规和制度层面强化秦岭北麓生态保护,积极探索统一保护、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统一经营,权责利一致的管理体制,成立秦岭北麓保护工作机构,修订《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制定《大秦岭西安段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大秦岭西安段保护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天然林保护、封山育林和三北防护林等一批重大生态工程,加快重点峪口、重点区域景观建设,启动翠华山—南五台、朱雀—太平、楼观—黑河等生态景区建设,实施沿山路绿化、峪口综合治理等一批生态示范项目,通过法律行政手段加大了对乱采乱挖、乱搭乱建、乱排乱放、乱砍滥伐等违法行为的专项整治,去年以来查处违规建设42起,有效遏制了破坏秦岭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有效保护和修复了秦岭森林植被。

捍卫“蓝天”:治污减霾由软约束向硬指标转变

4月11日,民间环境保护组织“自然之友”在京发布年度环境绿皮书《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13)》,对全国31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的空气质量情况进行了排名,西安居后5位。这不利于我们的城市发展,也对群众身体健康造成很大危害。从这个意义上说,治污减霾,优化生态环境,不仅是重大的民生、民心问题,也是重大的社会、政治问题,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健康福祉,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

面对年初频发的雾霾天气,西安坚持把“治污减霾”作为首要的民生大事和环境治理的“头号工程”, 按照我市《全面提升环境空气质量工作规划》,坚持标本兼治,既要采取工程性措施,也要加强立法与严格管理;既要做到环境建设不产生新账,还要加大治理清还旧账力度,力争早日见到成效。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西安市“治污减霾”工作实施方案》,出台《西安市全面提升环境空气质量工作规划》,启动人大立法程序,强化“治污减霾”刚性约束。今年1月—5月,全市已拆除燃煤锅炉258台,年底前将完成450台燃煤锅炉拆除和115台燃煤锅炉提标改造任务。严格执行黄标车限行和无标车禁行制度,淘汰报废“黄标车”及老旧汽车5万辆。

维护“路畅”:“公交都市”构筑绿色交通体系

城市人居环境包括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和支撑系统,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建立起科学、便捷、安全、合理的符合生态规律的城市支撑系统。交通体系建设,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当前,汽车快速发展正给生态城市建设带来困扰。在一个人口和规模迅速增长的城市,怎样才能让交通不堵塞,同时又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是当今世界各大城市面临的共同困扰。去年以来,我们抓住调控的主动权和治理的最佳时机,积极探索解决交通拥堵难题的新思路、新模式、新举措,妥善处理汽车引发的城市问题,全力推进缓堵保畅工作。

抓好公交都市试点工作,是我市缓堵保畅的重要突破口。巴西生态之都库里蒂巴以发展公共交通著称,并受到国际公共交通联合会的推崇。1965年,由圣保罗建筑师若尔热·维尔海姆制定的《库里蒂巴总体规划》经公众讨论后开始实施。其3项主要任务是:沿着5条交通轴线进行高密度线状道路开发;改造内城;以人为本而非以汽车为本。这项颇有前瞻性的规划使库里蒂巴走上以低成本交通方式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城市发展道路。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城市交通模式,是资源节约型、可持续发展型城市唯一的交通模式。当前,我市公共交通发展水平与市民出行需求的矛盾十分突出,公共交通体系还不完善,公交线网布局还不合理,城市新建区域覆盖还不够。我们要正视这些问题,下大力气抓好公交都市试点工作,多措并举不断提高公共交通服务能力。我们要不断优化线网、完善换乘、路权优先、提高效率、改善服务,切实调整市民的出行方式,加大公交出行分担率,更好地发挥道路的效率,使西安在道路交通上更富活力与可持续性。  

汇聚“绿能量”:形成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在打造有形的城市生态格局和空间的同时,谋划产业变革转型则显得更为着眼长远。当前,生态产业已经成为我市各个重大产业发展规划中颇为重要的一块。比如临潼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以绿色生态理念为引领,统筹绿色资源、绿色产业,组建绿色机构、绿色公司、绿色银行,通过一系列政府主导、引导的社会化、市场化的投资经营和管理服务活动,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和较大产业规模,最大限度地促进“绿色就业”,最大限度地促进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协调化、普惠化。 渭北工业区 强化绿色准入,突出环保规划的强制性和环保政策的调控功能,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发展新路,突出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文化、旅游、咨询中介等现代服务业,大力推广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技术,扶持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农业综合示范区建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正如《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3)》提出的那样,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是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关键是转变人们的价值观念,着眼点是转变生产方式,改变生活方式,建设宜居、宜业、宜发展的绿色城市。新的生态型的生活方式,拒绝过度消费和奢侈浪费,崇尚以低消耗和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污染。眼下,越来越多的人参与植树造林、“光盘”行动、低碳骑行、公交出行,越来越多的人开空调的时候习惯性思考到了温室效应,开车的时候想到了废气排放、能源消耗,乱丢电池的时候想到环境污染,使用一次性木筷的时候想到了植被破坏……人人建设生态城市的观念正在深入人心并体现在看似小却有意义的行动上,这才是建设生态城市最持久和强劲的推动力。

西安对生态城市的追求,正在经历着从简单的、表象的、视觉的景观变化到所有领域的系统变化。花园城市、园林城市,不是最终目标,我们要培育绿色、低碳的城市发展理念和市民生活方式,这才是生态城市建设的本源真义。

推荐阅读:

蓝天成热词 生态城市建设亟待补齐法治短板

浙江宁海:“三化”打造绿色生态城市

社科院《生态城市绿皮书》发布

专家:生态城市建设仍“在路上”

(来源:园林网)